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现状初探

时间:2022-07-16 19:05:02  阅读:

摘要: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中心是这一角色的重要承担者,保障着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而院前急救水平也是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对我国院前急救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探讨,从中总结经验和不足。

关键词:模式管理建设保障资源合理配置

院前医疗急救也称为院外急救,简称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病人进入医院前所接受的紧急救治,其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监护[1]。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构成了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院前急救工作由急救中心承担,急救中心是危重病人抢救的前沿阵地,是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主力军,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中不可缺少,而院前急救水平也是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将对我国院前急救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探讨。

1.院前急救的模式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成立,常称为急救中心或紧急救援中心,没有统一的体制,现主要有四种运行模式:一是独立型模式,是指急救中心的管理和运行完全单独且具有法人资质的机构,财务独立核算,从受理急救电话到病人送达医院均由急救中心负责;二是依托型模式,从管理体制上讲,急救中心属于一个独立机构,但设在医院内,部分急救人员、救护车、急救设备和经费支出靠医院解决,由政府和医院共同投入解决中心的运行成本;三是依附型模式,不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不但设在医院内,而且急救人员、救护车、急救设备和经费支出全部靠医院解决,属于医院的一个部门;四是指挥型模式,急救中心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的机构,但承担的职能仅仅是受理急救电话,调度指挥其他医院的救护车和人员到现场进行急救[2]。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情况选择模式,北京市、上海市、武汉市、天津市、昆明市急救中心是独立型模式,重庆市急救中心是依托型模式,县级急救站往往是依附型模式,而广州市、深圳市、成都市急救中心是指挥型模式。多年来,大家对以上几种模式的优劣一直争议不休,近年来倾向独立型模式较为理想[3-5],浙江省11个市有6家是独立型模式[3]。

2. 院前急救的管理

院前急救的模式决定了急救中心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法不尽相同,我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受到了质疑[6],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装备配置标准、人员配备标准、培训考核标准,甚至急救电话未统一为“120”,有些地方还用“999”、“﹡﹡﹡120”。院前急救未立法,未建立通行的管理制度,急救中心的服务规范不统一,卫生行政部门一直没有建立急救中心的评审、评价与考核机制,急救中心服务质量和救治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影响。

3. 院前急救的队伍建设

急救中心的医师是急救队伍中的主力军,但在医学院学习期间未系统学习急诊医学或急救医学,有专家评价我国的急救医学教育严重滞后[7],有研究表明,专业化队伍能全面改善院前急救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8]。院前急救的队伍主要由管理人员、调度员、医师、护士、驾驶员组成,上岗前往往未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应建立岗前培训考核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医师还应定期进行规范化医疗急救培训,每组急救人员(医师、护士、驾驶员)要进行专业化培训和团队意识训练,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4.院前急救的保障

院前急救的保障主要是人员、经费、装备的保障,普遍存在保障不足现象,才导致了多种院前急救模式的存在。政府应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从编制上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在财政政策上保证运行经费,配置必备的业务用房、通讯调度系统、救护车、急救器材、急救药品,明确把院前急救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5.院前急救的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院前急救资源是有限的,人民群众对急救服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应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好急救资源。有学者认为,卫生资源的配置必须有利于医学目的的实现,只有能够有效实现医学目的的卫生资料配置,才可能是优化的配置[9]。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2009年4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应急救治机构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此,明确了院前急救机构从医疗机构中走入公共卫生机构行列。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要建立省级、地级、县级急救中心(站)网络。目前,全国的省级、地级急救中心网络基本建立,但县级急救站建立的情况不容乐观,急救站往往挂依附于当地综合能力最强的医院,存在着病源垄断、运行经费不足、管理漏洞多、急救队伍不稳定等现象[10], 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学者认为要制定统一的院前急救模式[11],随着急救医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县急救站将来也可建立现代化的通讯调度设备,配足急救装备,规范地进行院前急救,提高现场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不断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海涛.院前急救流程预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1.

2.李剑.我国院前急救体制及网络建设现状浅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7,16(12):1334-1335.

3.王显荣,马岳峰,蔡文伟等.浙江省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7,16(10):1108-1110.

4.武秀昆. 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发展方向. 中国急救医学[J],2008,28(3):279.

5.阮小莲. 我市院前急救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医药导报[J],2009, 6 (1):125-126.

6.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的标准化问题.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J),2004,13(8):571-572.

7.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解放军医学杂志(J),2005,30(1):1-4.

8.邓艳华,胡壮俐,辜艳等. 院前急救模式发展方向探讨. 西部医学(J),2008,20(5):1067-1068.

9.蒋广根.从医学目的看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医学伦理学(J),2009,22(2):84-86.

10.田培任. 县级急救急诊体系规范化建设和发展的探讨.中国现代医生 (J),2007,45(10):118-119.

11.郑惠娟.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外医疗(J),2009,30:167.

推荐访问:初探 急救 现状 我国 医疗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