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升起的地方

时间:2022-07-15 16:25:02  阅读:

在一个初冬的早晨,我踩着银白色的寒霜,走进苍凉雄浑的陕北高原,走进向往已久的延安大地。一眼望去,黄土高原在脱去一层绿装之后,裸露出雄奇壮美的原野本色。千山万壑绵延不绝,使人想起高空中翻卷的云团,想起大海奔腾的浪涛。在冷风的吹拂中,高原显得那么坚毅、冷峻、挺拔。田地里的高粱收割了,只剩下一些零散的秸秆。果园里的果子采摘了,只留下光秃秃的枝条。山坡上的草丛枯了,见不到一片绿叶一朵红花。大地似乎显得有些贫瘠、荒凉。然而,前往延安“朝圣”的车流人群依然滚滚不停。我问一个延安的人,延安为何会有这么经久不衰的魅力?延安人笑着眨眨眼,没有回答我,似乎有意给人留下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话题。

纵观历史,横看地理,延安自古就是一座边陲重镇。黄河在它的东面奔流而过,长城在它的北面蜿蜒穿越,秦始皇时代修筑的秦直道横贯它的西部,如今,铁路和高速公路又从它的中部开山劈岭横穿而过。不管是年代久远的山崖石刻,还是古朴的民间风俗,你会发现,悠久的黄河文化深深植根于这一片古老的土地。无论是谁,无论你站在延安的哪一块土地上,只要你回头望去,你就会看见历史的印记依然是那么牢固与鲜明。我们可以看见那条被岁月掩藏在荒漠山野中的古老的秦直道,想象着当年大将蒙恬带领几十万军民“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的场景。经过两千多年风雨侵蚀,虽然古道已经残缺不全,荒草萋萋,但它依然展示着大秦帝国的威严与力量,依然可以让我们想见当年战车辚辚人喊马嘶的浩浩荡荡的威武阵势。也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古代名将在这里纵横捭阖,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这里至今流传着杨家将花木兰的故事。在延安的宝塔山上,范仲淹修筑的烽火台时时诉说着战火燃烧的岁月,摩崖石刻上“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诗句,抒发了古代将士英勇豪放的情感,也是对范仲淹用兵如神的最好赞美。这里还有杜甫逃避“安史之乱”后住过的村庄,他在这里写下了《羌村三首》和《北征》等传诵千古的诗篇,让我们看到杜甫时代那一段真实难忘的历史。

就在这样一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饱含着黄河文化的雄奇壮美的土地上,1937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一支历经千难万险,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队伍来到这里。延安敞开自己宽阔的胸怀,拥抱了这支人民的队伍。延安人民用黄土地上长出的高粱和小米哺育了人民的子弟兵,他们开天劈地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在中国的版图上,延安的凤凰山、宝塔山、杨家岭、枣园都找不到它们的位置,但是,由于来了红军队伍,由于窑洞里住进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此,延安的窑洞开始名扬天下。我坐在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的那一张石桌前,想象着当年毛泽东如何侃侃而谈,如何以高超的智慧、战略的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分析当时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毕竟是一代伟人,他们住在世界上最为简陋的窑洞里,却在从事着世界上最为伟大的事业。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拯救危亡当头的民族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延安人民也送给毛泽东一个“人民救星”的光荣牌匾。延安的窑洞看起来象朴实敦厚的陕北老汉,它以自己的本色世界吸引了无数世人的目光。延安的窑洞古朴凝重,含蓄深沉。有人说,延安的窑洞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有人说,延安的窑洞上部拱圆,下方端直,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中“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那时候,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紧紧依靠在高原的怀抱里,他们从历史中获取智慧,从人民身上汲取力量。我想起周恩来在回忆延安时说过的一句话:“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窑洞)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解放战争。”毛泽东自己也说过,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曾经装载了伟人们的理想与信念,力量与智慧!我站在领袖们住过的窑洞前,久久地沉思凝想,那窑洞里有着太多太多的神奇故事,有着光辉的哲学思想和精辟的历史观点。窑洞的外观是简陋的,但它在简陋里蕴含了极大的丰富和内涵。

我沿着弯曲的延河漫步,那河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动着粼粼的波光。在树影婆娑的延河两岸,我仿佛看见了八路军战士延河饮马的历史画面,我似乎听见了河岸那边传出激动人心的抗日歌声,是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动感的《黄河大合唱》?那歌声气势磅礴此起彼伏,伴随着大刀光影和马蹄踩踏大地的音响,不停地发出一个民族在危难关头震天动地的呼喊。在一片曾经被日军飞机轰炸过的土地上,延安人填埋了弹坑,抚摸着流血的伤口,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在胡宗南军队烧杀过的地方,延安人重新修筑了窑洞,种上了鲜花和枣树。这里的人们就象高原的性格一样,朴实深沉,坚毅顽强。他们从来不被困难所吓倒,在流血与死亡的威胁面前,他们把民族的大义高高举过头顶!灿烂的阳光沐浴着巍巍宝塔山,山顶上那一座唐朝始建的古塔依然高高耸立,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每天诉说着这里的过去与现在。寂静的高原上山连着山沟连着沟,沟那边,响起一曲陕北民歌“信天游”,那歌声缠绵柔美,嘹亮悠扬。延安人以苦为乐,乐观豪放,耐人耐味的民歌一声入耳,便令人感觉荡气回肠。我知道,这里是产生《东方红》的地方,我被延安人大气激越的“信天游”歌声所感染,从内心深处发出一种抒发自己情感的欲望。

望着那干旱缺水的高原,看着那山体里露出的一层坚硬的岩石,有人告诉我,亿万年前,这儿还是一处浪涛翻腾的大海,我的心不禁为之震撼,这儿的大地阅尽了人间春色,有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她走过蛮荒的远古时代,历经了无数战争的洗礼,保存了传统富有的中华文化。历史让她经受了太多的灾难,经历了太多的变迁,历史也让她承载了全民族爱国同胞的重托和希望。当一切过去之后,她终于无可争议地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处圣地。

有人说山是没有感情的,我说——不!山有它自己的情感,山还有它自己的性格与山魂。不信你看,从战争中走出的延安人民,他们的意志就象一座座铜墙铁壁般的高山,他们把这里的每一座山都化作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我用双手捧起高原的一把黄土,我想把它紧紧贴在自己的胸口上,我知道,这高原的黄土地上有着我们祖先几千年不变的情结。据说在三万年前,这里就生活着被古人类学家称为“黄龙人”的人类祖先。如今,那一棵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五千年来依然那么葱绿繁茂,它在我耳边响起低沉的诉说,久久振动着历史的回音。

入冬时节,萧瑟的冷风已经吹落了树上的叶子,山沟里的草早已枯黄了,只留下干瘦的身影证明它们的存在。只有在路边销售的苹果,才显现出曾经葱绿飘香的果园。只有在窑洞口和农家院落里堆积的金色玉米,才把秋天丰收的讯息告诉给外地的客人们。山野大地看起来是荒凉的,但我知道,延安已经从遥远的历史中走出来了,它甩掉自己身上战争的伤疤和贫穷的阴影,迈着新时期豪迈的步伐,走进文明富裕的现代化大道。不信你看,延安的大街上商品琳琅满目,延安的高楼鳞次栉比,早已可以与知名的城市比美。延安的霓虹灯五彩缤纷,它丝毫不会比那些现代化的都市过时或逊色。延安的网络世界也早已与世界的信息海洋紧紧相连。从延安大学校门里走出的年青人,他们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脸上洋溢着朝气蓬勃的自豪感。在延安的黄土地下,蕴藏着石油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不断支持着延安经济的腾飞崛起,使延安成为高原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去延安“朝圣”的车流人群依然滚滚不停。即使历经几十年岁月的消磨,人们对延安的虔诚也从来没有改变。我终于知道,延安为什么会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推荐访问:升起 地方 东方红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