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弱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时间:2022-07-12 17:50:03  阅读:

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100081)。

杨静,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北京100732)。

动力人口的减少和结构性缺失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弱化的表现

一般来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会引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李嘉图较早指出在农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推动工业化会遇到粮食问题。费景汉和拉尼斯(1964)认为:“农业部门存在‘零值劳动力’时农业劳动力转移不会造成农业总产出减少或粮食短缺。”①舒尔茨(1964)认为:“发展中国家对现有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不存在‘零值劳动力’,但从农业退出会导致农业(粮食)生产的下降。到了‘拉—费模型’的第三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如果不提高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出水平将下降,必然会导致粮食安全问题。”②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和外流,不仅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减少,而且导致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缺失,造成农村劳动力弱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性别结构上看,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主要为女性,这与我国男性人口远远多于女性人口的现状是不相符的,并且男性劳动能力强于女性,女性占比过高并不利于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第二,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农业生产的“老人化”现象日趋严重,表现为新增农村劳动力多为无法外出务工的中老年劳动力。第三,从知识结构上看,留守农村的劳动力通常知识水平不高且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为留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多数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外流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相对高于留守的农村劳动力知识水平。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粮食市场化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创造了新的机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的投入。随着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演进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弱化的趋势也在加剧。

1.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步下降

从2003—2012年,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人数中可以看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人数呈快速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36204.4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25773.0万人(参见表1),与二、三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减少更为凸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三大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而农业在第一产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可以推断出,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在逐步下降。

2.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调加剧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使农村劳动力主体的数量不断下降,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调。在农村,劳动力应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但目前,农村男女劳动力比例严重失调。根据郭金兴和王庆芳的测算,我国农村男性劳动力从2003年的6457万人下降至2010年的2427万人,性别比例从4776%下降至43.01%,女性劳动力的数量虽然从7064万人下降至3216万人,但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从52.24%增至56.99%(参见表2)。③相对而言,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体以女性为主,这种男女比例失调反映了农村劳动主体结构性失调。

推荐访问:弱化 农村劳动力 安全保障 粮食 我国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