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招生应走出不应有的误区

时间:2022-07-10 13:45:03  阅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问题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在职业教育的第二个春天来临之际,全国发展势头良好,劲头强足。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拿出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发展。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现1∶1的比例。”从2006年起,国家又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资助政策,其目的是大力推进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依据国家的优惠倾斜政策,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正在崛起。但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由于招生难,正濒临关门的境地。因此,职业学校的招生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关心的、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应当指出的是,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工作中陷入了误区。

一、学生观念上的误区:宁可挤“独木桥”,不愿走“阳关道”

随着普通高中连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和大学生就业结构趋势看,未来十年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市场需求很大,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从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就业形势看,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巨大压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逐年下降,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在高等院校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却比较看好。据教育部对10省市100所各类职业学校的抽样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升高,并且国家已经把中职报考高职的连接桥架通,“三职生”报考高职院校的专业逐年增多,而对普通高中学生报考高职有了适当的限制。另外,从技术工人的需求情况看,目前,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术工只占3.5%,技师和高级技师也不过100万左右。上海、武汉、沈阳等城市都存在技师“断层”的现象。据全国81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显示:近1/4城市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供需比达到1∶8。上海有些岗位技师的工资高于管理人员,天津技校生能拿到大专生的工资,杭州高级技师身价超过硕士,江苏高级技校生享受大专待遇和高技能人才津贴。这说明目前紧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中职学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

综上所述,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学生和家长们应熟悉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研究政策,不要只看高校连续扩招这一表象,不管自己孩子的智力、喜好适合不适合上普通高中,也不管孩子的意愿,甚至不顾在普高招生计划外、孩子喜欢技能操作这一现实,不切实际的一味拉关系、走门路,硬挤普高这一“独木桥”。结合自己孩子的喜好和实际以及国家对中职的优惠政策和技能人才的需求,选准路子,找准位子,走好中职这一“阳关道”。

二、校长思维上的误区:宁可继承传统,不可超越现实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迄今为止的重心还是招收初三毕业生,即普高线外的初三毕业生,这种招生模式对扩大中职学校规模是很有用的,所以它还会长期存在。同时,中职学校的校长们也要看到这种单一的模式只是继承了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招生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学校的校长和全体教职工要与时俱进,选好方向,超越现实,开拓创新,多渠道、多格局地进行招生改革。职业教育不应该流于平庸,完全可以放松对中职招生分数的限制,改革招生入学方式,允许中职学校采取提前招生、推荐入学、注册入学、自主招生、集中录取、多次录取、春秋两季招生等多种方式招生。在人才紧缺的重点专业,适度扩大对外省市招生的规模和比重,以“1+2”、“2+1”等多种模式招收外省市优秀学生。另外可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对非传统生源开刀,扩大职业培训功能。面向本地农民、失业人员、在职职工、农村劳动者招生,发展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除此之外,笔者在所在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尝试性地进行了高一、高二和初二后分流教育,对中职的招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做法是:首先,由于本县(甘肃省高台县)普通高中严格落实“三限生”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严禁超计划招生,对计划外擅自招收的学生不注册学籍。所以,可以在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学生实行向中职分流制度,分流教育实行“1+2”或“2+1”的教学模式。分流人数以高一、高二学生总数的20%输送到职业中专学习。其次,职业中专落实建立多重学籍(即保留职高、职专、高中学籍),职专职高学生毕业后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报考高校或选择就业。再次,目标责任书上给全县各初级中学下达向职业中学输送分流学生的指标,以初三学生的50%下达。但所分流学生必须是自觉自愿、不论成绩、不分等次。第四,制定优惠政策,从人力、财力等方面保障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本地区教育局要协调做好分流学生以及任课教师和公用经费划拨的工作。初二、高一、高二后分流学生的两免一补经费或国家资助经费要随学生拨入职业中专。这几项措施的落实对本地区中职教育的招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全国中职招生严重滑坡的情况下,笔者所在学校中职招生却大幅度上升,增长率近两年均在40%以上。第五,在招生时加强宣传和组织工作,善于推销自己的“教育服务”,到初中去或请初三学生来,布置学校成果展览等等。

三、专业设置上的误区:只管投资建设专业,不管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要使学校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克服办学模式单一,职前职后缺乏沟通,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经济和技术发展相脱节,不结合当地实际生搬硬造、照抄照搬建设专业等问题,要特别注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能强调中职能做什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要强调需要中职做什么,需要中职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种“需要”来自社会、企事业单位,也来自学习者个人,而且前者必须转化为个人需要,才能构成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切实需求。

近几年来,由于各个高等院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对中职学校冲击很大,许多中职学校走上了追求升学率的办学路子,甚至取消、停办了一些结合农业地区开办的已经开办了很多年并拥有了一定基础的农学类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这种做法也是相当盲目、不切实际的。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号召,提出职业教育要为“三农”服务,在“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面对这一目标,作为中职学校,我们要切实结合当地实际,不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追求高档次的、师资力量紧缺的、没有办学经验的时髦专业上,而是要在办好特色专业上下工夫。特色专业是中职生存的根本,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市场,没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打造特色精品专业,狠抓教学质量既是我们所有中职学校努力的方向,也是职校“进口(招生)旺、出口(就业)畅”的基础。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和企业岗位需求,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合理设置专业,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知识、技术实用和够用为原则调整专业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更具针对性和发展潜力。学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都要主动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

四、招生和就业关系上的误区:进口(招生)上下大气力,出口(就业)上工作平平

部分职校认为只要把学生招进来,这二至三年内就是我校的学生,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周期循环的潜在影响。作为中职教育一线的工作者,要经常不断地探索“中职就业教育”的道路和方法。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要使进口(招生)旺,就必须使出口(就业)畅,做到招生和就业齐头并进,才能使中职向着有生机和活力的发展轨道良性循环。要使中职教育发展呈良性发展的趋势,中职毕业生就业是关键所在。如何把培养出来的人才推向社会,推向工作岗位,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让学校与用人单位或者企业互利共赢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调查和实践,谈点肤浅的认识和看法:

第一,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针对外出就业学生思想观念陈旧、创业意识不强的状况,开设创业教育课,通过举办创业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团)会、专家报告和政治课教学,广泛开展以“外出就业,回乡创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活动,并渗透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也可请优秀毕业生现身演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就业观、创业观的教育,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在职业学校就读和外出就业、回乡创业的信心,为外出就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还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尤其是农业中职教育和城镇第三产业的中职教育,可开设家庭经营等创业培训,学生毕业后(甚至还在学习中)就可以搞种植或养殖,自己负责管理和营销。如果市场做大了,再雇几个帮工。这里所谓的创业,就是指开个小作坊、维修店,办个小农场、畜牧场,自己给自己创造工作岗位,也为他人创造工作岗位。这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做到的。创业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创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心、不屈不挠和既谨慎又冒险的精神;掌握创业必备的知识,如市场、财务、法律方面的知识等;给予创业过程的指导,如怎样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筹集资金等;最好还能给创业者提供市场信息。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校企联合,做实“订单”专业,拓宽就业渠道。职业学校为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要在校企合作地区或本校专业对口的工业企业和发达的城市成立职业介绍所,也可设立办事处,派本校教师并聘请有就业指导资质的指导师或企业人事部门主管为合作、实习、就业指导教师,逐步形成机构合法,订单培养、技能为本、德育为首、校企合作、对口就业、整班安置、全程管理的毕业生就业安置体系。同时还要切实发挥好介绍所和办事处的作用,不怕花大气力和人财力到有合作意向的东南沿海或发达城市调查研究人才的需求情况,扩展与发达地区的业务合作范围,做实订单专业,有目的的全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把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点放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档次上。同时不能忽视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家长对外出就业的认识,消除他们对东部沿海城市就业的种种疑虑,有效地保证“订单专业”的质量,这样对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和安置巩固率,以高质量的就业来拉动招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荐访问:不应 误区 中职 走出 招生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