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书法简析

时间:2022-07-09 16:00:03  阅读:

一、张瑞图生平简介及其影响

张瑞图(1570—1641),字长公、无画,福建晋江(今泉州)人。一生用过很多室名与别号,有长公、二水、芥子居士、果亭山人、审易轩等,晚年取室名曰白毫庵居士。

张瑞图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泉州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又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廷试一甲第三名及第,官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一直在北京任职,历官右德谕(从五品)、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等职。天启六年(1626),晋礼部尚书入阁,参与枢要。历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左柱吏部尚书等要职。其间,因畏魏氏阉党权威,为其书写生祠碑文等。崇祯元年(1628),受魏党牵连,致入“逆案”,入狱三年,后赎为民。崇祯二年后,张瑞图居于晋江家中,从此过着寄情山水,寓意诗酒书画,学禅定而求心安的隐居生活。其晚年曾编诗集《白毫庵集》,收入自作诗一千一百多首,诗风多与陶渊明和白居易相近,诗集内有《和陶篇》和《拟白篇》,可见其对二人推崇之至。崇祯十四年,张瑞图卒于晋江家中,时年七十二岁。

政治斗争中的张瑞图是一个失败者。众所周知,党派之争是明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不同党派依各自需要扩张势力,宦海浮沉,张瑞图的个体遭遇在不同党派的斗争中时起时落,最终没落。但是,他杰出的艺术才华并没有随着政治生涯的枯竭而逐渐黯淡,而是得到了时人、后人的一致认可。他善诗文,工书画,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锺齐名,有“晚明四家”之称,同时,他也是明末书坛上出现的革新派书家。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曾说:“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以其人而废之。”对二水书法持以认可态度。

二、张瑞图书法艺术简析

说起张瑞图的书法艺术,首先应该关注晚明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秩序、思想文化、世俗民情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治集团内部腐败无能、宦官专权、党派斗争等直接导致社会动乱不安以及平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尖锐。土地集中,贫富悬殊,赋税加重;商品经济繁荣,追求物质生活的奢侈;精神上渴望表现个性,甚至追求声色享受、崇尚异端邪说等等成为晚明的主导风气。如此世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而引发了新的信仰危机和生存的困惑,这促使晚明书坛出现了打破传统审美观的革新书家群,张瑞图便是其中的一位领先人物。

张瑞图是晚明革新派书家的标志,他的书法与明代早期的“三宋”“二沈”,即便是同期的“晚明四家 ”另外三家相比,已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其凌厉的点画、奇崛的字形,全篇的跌宕起伏和动荡气势,令人为之心动。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书法艺术。

(一)张瑞图的楷书

张瑞图的楷书成熟较早,这与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有很大关系,也缘自他有较高的审美认知。二水曾言:“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都不在书,非学所可至也。”其小楷取法钟繇,结体呈横扁体势,趋于散淡,笔法直入平出,重视点画和字形之间的顾盼呼应及全篇笔势的上下贯通。整幅看来,全无雕琢痕迹,更无拘谨和圆俗之气,在古朴稚拙中表现出散淡旷达的情趣和潇洒天真的逸趣。与晚明其他书家相比,二水摆脱了秀丽柔媚书风的影响,直接秉承魏晋,体现出独立于书坛之外的超凡脱俗的审美趣味。其代表作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图1)、《王绩答冯子华处士书册》(图2)。

(二)张瑞图的行书

张瑞图的行书源于其朴茂自然的楷书,不同之处在于其行书表现得更加率意和自由。以中期、晚期两幅同名书米芾《西园雅集图记》为例,由于书写时期不同,身处的环境、心态不同,表现出的风貌也迥然不同。在内阁任职的张瑞图,处于仕途上春风得意的时期,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在书法上也有相应的反映,此时书写的书米芾《西园雅集图记》条屏(图3),用笔娴熟,大翻大折,结体纵横雄强,墨色浓重,燥润相间,全篇气势贯通,给人惊心动魄之感。而书于晚年的同名作,随着书写心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书法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因为受到“逆案”的牵连,张二水的晚年过着寄迹山林、寓意诗书、礼佛奉经的生活,书风趋于散淡平和,用笔简约,多用偏锋,字形也由方变长,且独立者居多,刚劲连绵者少,高低侧攲减少,而平淡、简远之气增强,看似随心所欲,却充满禅趣。

(三)张瑞图的草书

草书是张瑞图书法中最为突出的一种,他的草书以飞动而极具劲健的笔画、奇崛而富于变化的字形、酣畅而充满灵性的气势著称。如果说张瑞图早期的草书尚有临摹的痕迹,个人特征不甚明显,一如草书《杜甫秋兴诗卷》,那么他中、晚期的草书则具有较为突出的特征。以中期草书《听琴卷》(图4)为例,该书作结体左右横撑,上下盘旋,造字上大下小,左高右低,篇内字距紧缩,并利用字间的映带连接,实现行气的连贯和跌宕。行与行之间宽博疏朗,借助字形的变化和伸张,造成整幅作品快节奏中的缓和停顿,同时也避免了行与行之间大面积空间的散漫和单调。张瑞图晚年的草书,书风又为之一变,用笔多侧锋横扫,率意自然,结体攲正相间,错杂顾盼,虽然有时也气势淋漓,但更多的是随意挥洒,深得烂漫天真之趣。草书《燕子矶放歌行诗卷》便是他晚年的典型书作。除了横幅书作之外,张瑞图宏莽巨幅的草书轴也值得一提,此类书作以大字行草见长,不求雍容典雅之态,而追求劲健生辣之味。大幅作品酣畅淋漓,气势逼人,在字形、章法的把握上却绝无偏颇,实为难能可贵。

(四)张瑞图的行草书

在张瑞图传世的书作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现象,行草书占据很大的部分,并且在各个创作时期都有,或行中夹草,或草中夹行,甚至间有楷书。行草书的大量出现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在早期的临摹学习阶段,个人风格尚未清晰形成;其二,在书写过程中因章法的需要,要以行书、楷书来调节草书的节奏,或以草书活跃行书、楷书的章法。其三,张瑞图书法中行、草、楷三种书体的融合,也是他复杂书写心境的写照。

三、张瑞图书法的成因以及渊源

(一)张瑞图书法的成因

上文着重阐述张瑞图书法中各种书体的特征,以下将重点谈谈其书法风格产生的成因。在明末书家群中,张瑞图风格之突出,面目之强烈,在当时和后世都极具影响。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个人诗、书、画才华的全面滋养之外,个人心态的因素占据很大的成分。凭借科举考试“以仕取人”的制度,张瑞图踏入仕途,但官场尔虞我诈,斗争残酷,仅以神宗万历后期东林党人的改革在熹宗天启初年遭到宦官魏忠贤的打击和杀戮为例,就可见出政治矛盾之尖锐和复杂。同时,张瑞图性格懦弱,尽管他很清楚阉党所为,在为官期间也曾数次请假返乡,有意躲避,但却无法摆脱依靠阉党的命运。史料中将张瑞图归入“逆案”,仅以书写生祠碑文类等事情为由,并没有确凿罪证,然而这些也无疑会加剧张瑞图不平衡的心态。总之,生性懦弱和无奈依附魏党的现实促成他畸形性格的形成,身处险恶政治环境中的张瑞图需要一剂良方来排遣抑郁,这在书法上表现为奇崛恣肆的书风,他正借此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无奈的情愫。

(二)张瑞图书法的渊源

历来论张瑞图书法者众多,但极少谈其书学渊源。从笔者学习张瑞图书法(尤其是其草书)的体会出发,以下几个方面似应值得关注。

1.张书与章草的关系。毋庸置疑,张瑞图的草书和章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其他书家单一学习章草不同,张瑞图的聪明之处是将章草和今草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取法章草的结体和笔势,以及点画的简淡与古朴,去掉其波磔和挑脚,将行草书的流畅连带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气韵生动,充满韵致。书作《章草散文》(图5)深得其中三昧。

2.张书与“大王”的关系。有专家以“内扌厌 ”笔系把张瑞图书法列入大王系列,也有学者认为张瑞图专学王羲之书法,其实从其传世书作来看,以上说法并没有明显证据。但笔者根据多年临池实践,发现张瑞图书法与王羲之《十七帖》在结体和章法上确有吻合之处。王羲之书法是由古体向今草转变的集大成,在其之前草书以章节为主。虞和《论书表》曾说:“王羲之尝以章草答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吾昔有张伯英章草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又,唐人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简,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之作,是从古体向今草转变的过渡之作,其中除掉了常见的隶书笔意,形成近似楷书点画和字形的顾盼呼应,实现了从章草到今草的飞跃,但在字形、字势上尚留有章草的影响。而张瑞图草书有机融合今草气息,对于笔法略有改变,平铺直入,字形攲侧,变化多姿,但在结体上与章草神似,和《十七帖》亦有暗合。仅以张瑞图草书《听琴篇》为例,它和《十七帖》中《逸民帖》、《瞻近帖》(图6、7),便有很多相似的造型。仅以图为例,“是”、“叹”,即是明证。另外,有学者认为张瑞图的“尖入”笔法与民间方士的画符录非常相似。其实这种用笔方法在王羲之新体行草书墨迹当中较为常见,大王用笔常常利用尖锋顶入而后提按,再转中锋、侧锋行笔。由此,张书的“尖入”实源自王书,只是更加峭利,更利于凌空取势而已。

3.张瑞图与孙过庭的关系。清人梁山献《评书帖》说:“(张瑞图)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苏东坡草书《醉翁亭》。”(《承晋斋积闻录》)又说:“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结体方扁,一意遒劲,与世传《书谱》信笔所之,与不作意者迥别,二水袭其体而少加险纵耳。”比较张瑞图书法与孙过庭《书谱》,很难看出究竟有多少相似之处,二水“袭其体而少加险纵”,倒是对孙过庭书法承传的具体表现。

四、张瑞图书法的不足

张瑞图书法反映了晚明浪漫主义思潮的时代精神,也是明末书坛反叛传统的明证,虽说其人品多为世诟病,但人们历来对其书法艺术却都给予肯定。至于其书法艺术的不足之处,清代梁山献在《评书帖》中说:“张瑞图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由此为学习张瑞图书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防范,即一味地追求强烈的翻折用笔,书作会失之于野道;一味地左右盘旋,又会失之于缠绕过多。故此,学习张瑞图书法,特别是在创作中,把握好“度”很关键。

余学行草书,受师指点,笔耕不辍,以张瑞图为门径,临创结合,求索多年,后又追根溯源,试图出入其间。今受国伟兄再三敦促写篇体会,匆匆为之,疏漏与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推荐访问:图书 张瑞 法简析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