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党的执政思维方式转变的逻辑历程

时间:2022-07-04 15:05:02  阅读:

[摘要]党的执政思维方式的转变,既符合思維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特殊发展规律。只有随着实践发展和现实要求而不断转变执政的思维方式。我们党才能保持先进性,才能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执政思维方式;革命思维;执政思维;建设思维;科学发展思维

[作者简介]周玉东,中共茂名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广东茂名525000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032-05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由该时代人们的存在方式及社会实践所决定的。而党的执政思维方式指的是党领导和建设国家的基本理念。随着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党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发生转变。从革命思维到执政思维,从执政思维到建设思维,从建设思维到科学发展思维,无不体现出党的执政思维方式在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实现转变。党的执政思维方式的转向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展开,更主要的是对党的执政方式实现转变的一种高度自觉的理论回应。

一、从革命思维向执政思维的转变

革命思维与执政思维是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完成首要任务而形成的不同思维习惯,它虽是一种心理文化层面的东西,却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制度设计密切相关,是党在长期的领导活动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取得了政权之后,成功地实现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以执政党的地位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仍然离不开革命斗争式的思维定势。这种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思维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因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暴力革命,执政后手中又握有高度集中的权力;但另一方面执政的实践一开始就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状态中进行的,既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经验,又面临本国封建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封锁挤压。这种种的历史情境既给党实现自己的目标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是也给党带来了历史的惯性——易于把过去战争年代、处于不合法地位时期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带人到执政活动中,产生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

比如,为了稳定党的执政地位,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习惯性地开展大规模群众运动,并把大规模政治运动运用于经济建设领域;在执政多年后仍然把党的建设的目标定位于阶级斗争,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把党的领导当作可以在任何领域都可以运用行政权力进行干预,等等。而这些问题,典型地反映了“革命”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少弯路。

随着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继续用革命思维来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行不通的,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在执政思维上的根本性的拨乱反正。从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到十三大提出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应该说,执政党思维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实现从革命思维向执政思维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对形势变化、时代发展的一种自觉回应。执政思维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把全党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进而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执政思维方式一个新的转折,也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0多年来,中国社会虽然历经艰险,波折重重,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始终没有改变和动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因为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发展,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已经相对集中并且日益凸现,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这些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模式必须作出适应性变革。尤其是党的执政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使党的执政思维必然发生转变。

首先是法治环境的变化,在党执政后,将领导人民制定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党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由于受到缺乏民主法治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权大于法”、“党的决议大于法”、“领导的意见就是法”等现象的发生,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其次是政治环境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并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而作为执政党,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政来实现。但是在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严重,对人大、政府、政协等有关机构的工作不够重视;二是人大、政协等机构对自己的职能理解不够,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正之风。影响了党的形象。

最后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执政之后,我们党虽然反复强调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但由于过去武装斗争年代所产生的压力消除了,而且权力意志本身就具有强迫性,所以出现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

因此,实现从革命式的、运动动员式的思维向执政思维的转变就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发展,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是对党的执政环境变化后思维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二)执政思维的核心内容及相互关系

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牢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充分表明了我党的民主执政意识在不断地增强。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要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们党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二、从执政思维向建设思维转变

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我们党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提供了最基本的逻辑起点,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明显变化。但是任何思维方式都不可能一劳永逸,都需要不断更新与转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我们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从执政思维向建设思维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一种现实体现。

但是要明确一点,就是执政思维方式与建设思维方式并不是质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它们各自与特定的社会发展实践相适应。实现从执政思维向建设思维的转变并不是否认了党的执政地位,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接近社会心理,更加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从执政思维向建设思维转变的现实情境

1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党必须把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放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来。虽然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但它却是发展的核心。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仍然是主要的任务。

2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个时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改革不断取得成效、不断深化的时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将加快发展,由于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并存,面临的转型任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更加复杂艰巨,能源、资源矛盾和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虽然有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但也增加了就业和城市建设的压力。二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群众的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社会利益分化,社会多元化主体逐步形成。一部分群体,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的利益受到影响。因此,如何防止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三是社会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而且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全面增长。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多样化,特别是人们对日益迫切的公共产品的需求,是政府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

3 我们党从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8年的历程,也有了60年的执政历程,党面临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力不适应,发展的本领不大,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领导方式、领导体制、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三是基层党组织工作薄弱、软弱涣散;四是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高级干部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等等。 所以,用建设思维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成为了我们党的必然选择。

(二)新世纪党的建设思维解读

1 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执政为民,关键是与时俱进,这都是执政党永保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本质要求,它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党的执政思维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今中国共产党建设思维的核心支柱。

2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建设思维的典型特征。作为执政党,要以“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安乐、社会文明祥和,这是执政党理应担负的历史任务。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既符合党的执政思维方式的一般要求,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要求,反映了当今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愿望。

3 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是党的建设思维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同富裕是党的历史责任。全面的小康必须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

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小康社会的设想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满足全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的建设思维特点。

4 “四位一体”的建设新格局。“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形成,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思维的核心体现。

在经济建设上,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的问题;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社会建设上,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党在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时代要求,为我们党在坚持执政党思维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建设党的思维奠定了逻辑的基础,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断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从建设思维向科学发展思维转变

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新的发展,作为执政党应更着重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又一次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执政自觉,是党执政思维方式上的又一重大转变。

(一)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建设思维的又一理论升华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

同时,科学发展观又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它的提出一方面是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因此党的执政思维方式从建设思维向科学发展思维发展就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理论回应。

(二)科学发展思维是三个层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层面,因此科学发展思维的核心正是要实现这三个层面的发展:一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实现党自身的发展;三是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1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思维的立足点。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思维的立足点,它反映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全面协调可持续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全面,指的是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二是协调,指的是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三是可持续,指的是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维,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为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只有依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才能更好化解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的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 党自身的发展:科学发展思维的现实依托。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利益格局更加复杂,这既给我们党领导的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给党的建设带来新情况和新考验。

我们党从建党初期只拥有几十名党员,到今天成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与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是分不开的。不同历史时期,党之所以始终能够带领广大人民克服各种困难险阻,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大业一个又一个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于我们党能够自觉地根据时代变化、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要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来不断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实现党的自我更新和自身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保持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是与它的执政能力建设相伴渐进的。树立科学发展思维,就是要在以下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治党治国治军水平。

二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党的执政能力切实体现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三是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和有力措施,正确应对和处理改革发展实践中一系列复杂问题,正确处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基本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发展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思维的核心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历史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个陸”阶段。人的“自由个性”阶段,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普遍化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就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科学发展思维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

只有实现科学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条件: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经济保障。经济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最深刻的基础。人只有在生存问题上花费的时间少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求得在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实现全面地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民主、平等、公平、自由,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只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公平,才会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文化的极大繁荣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文化前提。一定的文化环境是人的各种能力、关系和个性生长的基础。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对人性的熏陶、教育和发展,涵容人的道德、理想与精神。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需求。

责任编辑 白 云

推荐访问:执政 思维方式 逻辑 历程 试析党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