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新进展

时间:2022-07-04 14:35:03  阅读:

1 研讨会概况

“2007全国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22日至23日在华南农业大学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暨《外语电化教学》杂志社编辑部主办,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出席大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守仁教授,《当代语言学》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曰国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非教授,《外语电化教学》副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坚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赵建华教授及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高大教授。他们先后就计算机网络信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评估体系、历史与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制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等问题作了专题报告。来自全国高校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研讨,加拿大艾伯塔埃德蒙顿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 Edmonton)的学者也前来参加此次大会。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90余篇,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期间,除5个大会主题报告之外,还设三个分会场,共9个小组/次进行了论文宣读、交流与讨论。小组讨论话题广泛,涉及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方方面面。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探索,包括网络信息多媒体环境下的课程设计、资源开发与建设、混合教学理论探讨、教学模式调查、新旧教学模式比较、测试与评估、自主学习模式研究以及对其显示出的缺陷和不足的反思等。研讨不仅涵盖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作用、方法、特点、原则、教学观念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等论题,还涉及语料库、资源检索与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学软件、教师发展、教师信念、教材的研发、掌上电子词典的应用、CMC环境中的语用交际策略等领域。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很多话题不仅在代表中产生共鸣,引发热烈的讨论和争论,许多代表还针对其他教师和学者的研究课题虚心请教或献计献策、提供解决方案。在讨论中东南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莫锦国教授的发言不仅就“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还以实例说明对外语教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指导和信息实践培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作为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仅要精通各种教学理论,还要学会各种学习软件的使用,并具有一定开发教学软件的能力”,其发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外语电化教学》副主编陈坚林教授还对其杂志的办刊宗旨、稿件要求等作了简要说明,并对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的音像制品的研发制作及其发展历史和未来规划作了详尽介绍,受到参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2 主题报告述评

第一个进行大会发言的是王立非教授。他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了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① 国际外语教学发展对机助教学的启示;② 计算机辅助二语教学的理论进展;③ 计算机辅助二语研究的走向;④ 计算机辅助研究方法介绍;⑤ 计算机辅助研究方法的应用举例。根据国际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王立非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的四大外语教学法主流学派: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基于内容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基于能力的教学(Competency-based approach)和基于文本的教学(Text-based approach)。他还引入Kumrvadivelu(2006)的观点,强调目前国际英语教学界已经出现从CLT(交际教学法)到TBA(任务教学法)、从教学法到后方法时代、从语法教学到语篇教学和从语言教学到文化教学的四大转变。他还进一步从理论基础和教学侧重点等方面对CLT和TBA两种教学法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TBA中的“任务”(Task )的定义、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等做了具体阐述,同时提醒与会者注意在实施TBA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任务的选择”和“编排”、“认知负载的难度”及“缺乏合格的师资”等问题。在对计算机辅助二语教学的理论发展进行阐释之前,他还引用Chapelle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计算机在二语在习得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已渗透到教学(CALL)、测试(CALT)和研究(CAR)等诸方面。

目前在学术界对CALL有四大争议。首先,CALL的提法是否适宜?有学者(Kern,2006)提出,应该对CALL重新认识、定位,因为计算机不应再被看成只是语言学习与使用的外部辅助工具,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及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说明,计算机主导教学而不是辅助教学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使计算机主导外语教学模式得以实现。争论之二是围绕CALL的理论基础——交互理论。根据Brander(2005)的观点,交互理论的缺陷是只关注语言形式输入与输出而忽略意义与文化学习。王立非教授提出CALL理论需要扩展的必要性,因为当今时代教育技术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变化,技术表现与交互的方式已呈现出多样性,CALL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也在发展。

Kern(2006)认为,CALL的理论基础应该从原来的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建构主义扩展到包含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人类学方法及符号学等。王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强调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者角色,该理论的融入,可从社会建构理论与认知结构理论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交互理论。对CALL的第三个争论是:与传统教学法相比,CALL是否有效?王教授明确指出:CALL是否有效,取决于使用是否恰当,因为机助外语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技术,如何运用应依具体技术与具体情况而定,其效果如何取决于学习者、环境、任务和评估手段等多种因素。最后,王立非教授就对CALL的争论之四——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与文化霸权问题,从西方价值观、语言的非规范性和文化教学如何融入CALL等三个方面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王立非教授还介绍了机助二语研究的发展走向及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法律、技术及教学模式等宏观问题和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教学任务设计以及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接口等微观问题。此外,他还列举了机助二语研究兴起的原因,如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等外语教学思想的转变、从思辩式到以概率和频率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转变等。在报告的第四部分,王立非教授介绍了机助二语研究的方法,包括定性分析(CAQDAS)和定量分析(CAQNA),同时还涉及当前二语研究方法中所呈现出的多元化、两极化、多变量和多模态变化趋势即从心理视角到社会文化视角、从传统方法到计算机辅助方法转变等特点。最后,他以研究实例展示了CALL研究的微观应用与方法。

顾曰国教授所做的题为“外语多媒体资源开发的评估体系研究”的报告,内容多,覆盖面广,且报告语言是英语,涉及信息技术、学习法则、原理等众多相关专业术语。但他的演讲诙谐幽默,浅入浅出,对各种法则、原理的阐释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加之翔实的例子图文并茂和有“声”又“行”的PowerPoint幻灯的有效使用,代表们并未觉得晦涩难懂,而是在领会其“评估体系”的同时,上了一堂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摩课。

顾曰国教授认为,对外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有效性评估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对技术本身的评估,另外要从“学”、“教”和“实践”三个视角加以评定(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chnology, Learning, Teaching and Practice)。他以手机的功能常常未被充分利用、有些PowerPoint幻灯制作中“图、形、色”等过多为例,说明对技术评估的首要问题是看技术能为人类提供什么效用,也就是技术使用的最大化效益问题(maximum use of Technology),他认为,许多情况下,人们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技术,或者是使用不充分(underuse),或者是滥用(abuse)。

顾曰国教授对评估体系的第二项指标——学习者视角(Learning-oriented)的阐释最为详尽,涵盖学习的定义、类型、学习的法则(Laws)、原理(Principles)等系统的学习理论以及技术对学习的影响作用等多个层面。他对法则和原理的总结全面而具体,包括获得(The Law of Achievement)、忘却(The Law of Eraseability)、内化(The Law of Internalization)和不可替代(The Law of Irreplaceaility)等四大法则及其所派生出来的八条原理,如根据获得和遗忘法则,我们可得到学习的短时性(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ity)原理,继而又派生出“终身学习”(The Principle of Life-long Learning)和“实践”(The Principle of Practice)原理;根据内化法则,可得出“认知资源”(The Principle of Cognitive Resources)、“多模态”(The Principle of Mulltimodality)和“多媒介”(The Principle of Multimediality)等三种学习原理;根据不可替代法则,派生出“自我动机”(The Principle of Self-motivation)和“社会认可”(The Principle of Social Accreditation)原理。这些法则和原理与技术的关系何在?能用它们来评估技术吗?顾教授认为,技术对学习产生的作用是通过其对学习原理的影响实现的,技术无法影响学习法则。他以多媒体技术可能使学生的自我动机加强(motivate)也可能使他们的动机减弱为例(demotivate),对技术如何作用于自我动机原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技术可从以下三方面对学习发生作用:① 资源的呈现(Representation of resources);② 资源的获取(Accessibility of resources);③ 信息过程(Process-mediation)。

从教学的角度对技术进行评估(Teaching-oriented), 主要是看其是否促进教学效果(enhance teaching),即评估的基础是教学理论。但顾教授认为,教学理论不可能独立于学习理论之外而孤立存在,因为学习的“不可替代性”法则,教学只是学习的组成成分,故教学理论只能来源于学习理论。他强调说,现代技术支撑环境下的教学(teaching involving technology)中,学习包含在教学中,即学习过程贯穿于教学始末的基本过程并未改变。就第四个评估视角,即实践的角度(Practice-oriented),顾教授对以下两种方案作了简介。①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Corpus-basedapproach);② 生态学框架(An ecological framework)等。

在结束报告之前,顾教授列举具体实例,向与会者演示了PPT在教学中的功能作用和设计原则等。

赵建华教授做了“ICT语言学习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ICT与溶入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ICT是用于信息收集、存储、加工、分析和传输的技术,其定义涵盖了网络信息技术、虚拟技术、WebCT, Blackboard等新型的教育技术等。ICT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改变着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着学习、工作和生活,构建了终身学习的社会,有利于教育与学习的公平性,有利于有效的远程学习和网络学习等。ICT环境下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基于任务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协作学习与协商学习、移动学习、活动学习等教与学的模式。赵教授以个案为例,详细介绍了“eChina~UK”——由两国高校校长论坛发起,并得到两国政府的推动与支持;旨在推动双方高校合作探索如何有效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应用e-Learning技术,并对e-Learning领域的有关专题进行合作研究。2003年启动“eChina~UK”第一阶段的研究项目,2005年启动第二阶段的研究项目,并计划于2007年启动第三阶段的相关研究。研究科目目前主要涉及e-learning、英语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等。目前有三个研究模块:WorkPackage 1:在线e-learning网络课程对促进英语教师e-learning专业技能发展方面的影响。WorkPackage 2:中英跨文化高等学校教师对e-learning的理解情况。WorkPackage 3:协作学习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中的方法论研究。

赵教授最后论述了ICT在教育运用中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主要的有:ICT与教育的整合;ICT学习环境;教师的培训;ICT支持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信息化标准;学习资源;远程学习与终身学习;研究方法(从量的研究到质的研究)等,ICT与教育的整合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如何把ICT整合的课程学习,教师参与的行动学习,学习在ICT与教育整合取得先进经验的国家,开发资源和共享学习经验等。

大会的最后一天下午,王守仁教授及何高大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及大纲修订的背景分析”和“CALL在中国——历史、现状及展望”的主题报告

王守仁教授参与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试行稿》)的起草并主持对《试行稿》的修订工作,对《试行稿》的制定背景、过程、原则及其修订指导思想等非常熟悉,因此,在报告中,从《试行稿》的出台,到四年来的实施效果,他为代表们作了非常详尽的说明,并对教育部于2007年7月正式颁发的修订完善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会代表,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受益匪浅。他们对《课程要求》精神的领会更加深刻,对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的认识更加全面,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王守仁教授明确指出,和四年前《试行稿》出台之前不同,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学英语教学要不要改革,而是如何进一步深化推进改革。这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进入新的发展改革的时期。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教育部组织的对《试行稿》的修订完善工作本身就是对十五期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的肯定,也是对《试行稿》本身的肯定。因此,本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导向,认真总结经验、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修订,使得这一文件能够在今后引领、引导并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发挥作用。本次修订也是在《试行稿》的基本框架内,在教学理念、主要规定保持不动的前提下,全面梳理《试行稿》,对部分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对某些细节进行修改,完善文字表达,使之更加严谨、科学、合理,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试行稿》中对大学英语教学性质的描述为“……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修订后的《课程要求》中,“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被调整到“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之前。王教授解释说,这种排序的改变,并不只是为了语言的顺畅,其意义还在于强调外语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进入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更要以二语习得理论、学习策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减少教学的盲目性。《课程要求》提出,“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关键。”王教授在强调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时再次重申以前发表过的观点,“大学英语教师要自觉成为学习型教师,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方能应对挑战,胜任工作”(王守仁,2004)。王守仁教授总结了《课程要求》的四大特点。① 以十五期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坚持改革的理念和方向;② 立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充分考虑21世纪我国信息化社会发展前景和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的趋势,力求做到体现时代要求,可操作性强;③ 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④ 既有重点,又顾及全面。提出一方面要“开发和建设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大学英语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课程。

他还认为本次修订体现了既解放思想又事实求是、既有前瞻性又顾及现实等原则。他最后重申,《课程要求》“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份重要文件,它对推进教育创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何高大教授在研讨全球CALL的发展趋势的同时,做了“中国CALL历史、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报告。他认为目前学界对CALL的理解是多视角的。CALL及其相关定义大约有近40个之多,对CALL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技术观、方法观、认知观、模式观、功能观等。目前CALL相关定义的特点具有① 多样性;② 多元化;③ 技术性;④ 时尚性;⑤ 包容性;⑥ 不确定性;⑦ 后现代性等。

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定义往往交叉重叠使用,并不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其实CALL及其相关术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总体来说,共性大于个性。新技术的发展,以它的知识密集、工艺精确、技术智能化、科学工业化、信息社会化等特征,显示着令人吃惊的进步和巨大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在科学理论方面创立和发展了许多新的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这既是科技高度分化的结果,又是高度综合的结果,这也是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基础。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世界科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这一日益复杂的世界,传统的一套对CALL的认识模式与范畴越来越显出了它的局限性(何高大,2007)。

CALL在中国的研究(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为例),1988-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CALL相关被批准立项共有21项,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基于语料库的交叉研究。1988-2007年共出版了10 部与CALL相关的学术专著:① 戴正南、黄光远(1988)《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② 章国英(1995)《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③ 顾佩娅(1999)《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④ 何高大(2001)《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⑤ 何高大(2002)《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⑥ 陈洪、刘北离(2005)《英语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⑦ 顾曰国等(2006)《计算机与英语教学——从实践到理论》;⑧ 文和平、黄学军(2006)《外语数字化网络媒体教学》;⑨ 王立非,梁茂成(2007)《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应用》;⑩ 贾国栋(2007)《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目前的外语教学软件不计其数,网络教学平台、立体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教材主要以四家出版社的大学英语教材为主流。综合目前国内关于CALL的研究,他认为,我国目前CALL的研究从理论上看主要集中在“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探讨,集中关注的是“计算机、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学习评价”,缺乏本土意识和创新意识。何教授认为,综观CALL的研究,CALL研究应当立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注CALL与外语课程的教学法方法研究;关注BALL(Book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Beyond CALL[(如E-learning; Blended e-learning; Online Learning,Learning Technologies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及其超越学习技术的教与学)]and ALL(传统教学与教育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及其后现代教学观)的科学整合研究和创新研究。关注对技术的批判,对CALL的反思。CALL的研究呼唤着新的理论、新的研究范式的产生。

3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讨会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本次大会所安排的主题报告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挑选的几个相关主题,他们分别从语言教学、计算机软件技术、教育技术以及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发展等不同视角融合了“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大主题下的所有现代外语教学内容。代表们一致认为,几位特邀专家从自己独特、领先的研究背景出发,对参会的广大青年教师进行了一次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传授,研讨会为广大的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是了解国内外网络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应用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捷径,并希望多召开类似的学术研讨会。大会主办方表示,以后将继续召开类似主题的研讨会,各高校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围绕“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主题,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继续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课程定位、教师的作用、评估体系的建立等开展研究,以便更好地协调全国资源,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研究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Kumrvadivelu B.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s to Post Method[M]. Lawrence Mahwah, N.J. Erlbaum Associates,2006.

[2] Richard Kern. Prospective on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J]. TESOL QUATERLY,2006,40(1):183-210.

[3] B.G. Brander. Considering Culture in CALL Research. in CALL Research Perspectives[M]. Edited by Joy L. Egbert, Gina Mikel Petri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4]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5]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7] 戴正南,黄光远.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8.

[8] 章国英.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9] 顾佩娅,等.漫游Internet英语世界Intern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 何高大.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台湾:万人出版社,2001.

[11] 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12] 何高大.基于技术理性的审视——对CALL的再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7,(3).

[13] 陈 洪,刘北离.英语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5.

[14] 顾曰国,等.计算机与英语教学——从实践到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5] 文和平,黄学军.外语数字化网络媒体教学[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 王立非,梁茂成.计算机辅助第二语言研究方法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7] 贾国栋.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新进展 整合 外语 课程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