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课堂体现“语文味”途径研究

时间:2022-07-04 10:25:02  阅读: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老师的教法不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也让教师们迷失了方向,“语文味儿”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新课程标准已经给出了答案,让小学课堂体现“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的走向,回归文本,尊重文本,根据文本进行精准的语文知识训练,让孩子学会运用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语文味儿 途径

一、“语文味儿”对于语文课的意义

“语文味儿”概念的提出正切中了当前语文教育的时弊:不少语文课偏离甚至远远偏离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要么偏于工具性,注重单纯的语言知识讲解与学练;要么偏于人文性,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五花八门,使语文课丧失了自身应有的魅力,模糊了与其他学科的界限。诸如:(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二、营造语文课中浓厚的语文味的途径

(一)立足文本——求真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味”源于课本,扬于课堂。文本是构筑“语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绝了气源。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自然也不会产生浓郁的“语文味”。 尊重文本,以语言文本为本,意味着进入文本的深处,进行“深层阅读”。除了对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语言文字进行细读和分析外,对作者生命历程尤其是写作本文前后人生经历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忽略这一点,我们就很可能与文本的真正内涵擦肩而过,而陷入自说自话甚至无中生有式的解读。

(二)扎实文字训练

1、在“读”中发散: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然,这里的“读”,正如崔峦老师所说“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做到口诵心维。“心维”指的是读书时,思维一定要处于活动状态,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因此,“口诵”与“心维”应该要统一。朗读时要边口诵边心维,请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相似联系,相似匹配,真正做到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

2、在“品”中释放: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组织学生去细细地揣摩、体会,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内涵的丰富性、形象的生动性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

3、在“说”中传播

(1)看图说话: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都配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复述课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说”的训练,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记忆得到强化,可谓一举多得。

(2)创造性复述:教材中有一些游记类的课文,比如教材中的《索溪峪的“野”》《黄山奇松》《五彩池》等课文,在教完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做一回小导游:假如国外的客人来此地参观游览,你会怎样向他们介绍这迷人的自然风光呢?这势必涉及到文本的内容,学生只有领会了文本才能说得出来,这种创造性的复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達能力。学生在讲解的时候,他们也在反复咀嚼、品味着祖国璀璨的文化,这既是一个积淀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过程。

3、在“写”中流淌:读书时不评点,不批注,不摘抄,只能是泛泛的读书,难有深刻的独特的领悟,我们在阅读课上,要经常训练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感悟,把圈点批注的感悟说出来,轻松的说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摘抄整理,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似乎很难。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快乐轻松的课堂气氛,巧妙地把写作教学寓于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提出困惑,尝试解决,感受体验,反思总结。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写下来。随堂小练笔是将读与写结合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练在课文插图处:教材中的那些生动形象的插图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图文并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了课文内容,前面提到的利用这些插图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不仅如此,在插图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使文与画、读和写巧妙地得以衔接。

(2)练在文字空白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水份,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联想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想象的翅膀也展开了。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3)练在文本拓展处:关于在文本拓展处的写作训练,形式有很多,可以进行仿写的训练,既可以模仿某个句式,也可以模仿某个篇章、段落,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还有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等练笔的形式。这些在文本拓展处的练笔,是学生富有个性化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创作,既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们会悟出写作的窍门,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推荐访问:语文 途径 体现 语文课堂 小学

上一篇:京东有疾
下一篇:外遇的精神分析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