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华莱士,美国电视界的“教父”

时间:2022-07-03 13:40:02  阅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普利策和华莱士可能是很多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偶像,尤其是华莱士,他几乎是上世纪新闻记者的象征,头发永远向后梳,穿着得体的西装,即便在科索沃战争上也保持着绅士风度。同时,他也创造了一种尖锐直率的强硬采访风格,被称为“真相拷问者”。

美国当地时间4月7日晚,美国著名记者、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去世,享年93岁。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宣布华莱士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引起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强烈反应。

在美国, 华莱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纽约时报》称华莱士为全美“最著名的广播记者”,CNN的评论称他是“新闻电视行业的巨人”。

能言善辩与新闻结缘

1918年,华莱士出生在美国波士顿一户市民家庭。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好先生,打理着一家杂货批发店,后来成为保险经济人;母亲则是个性格冰冷的家庭主妇,在华莱士的记忆中,无论做得多好,都难以得到她的赞许。童年的华莱士调皮捣蛋,曾因去超市偷口香糖而受到母亲的严厉惩罚。他很小就表现出音乐的天赋,他的音乐老师迪克森说:“华莱士的音乐天分仅次于他能言善辩的口才。”

考入密歇根大学以后,华莱士才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人生进行设计,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保险行政人员?做一个音乐家?还是做一个网球明星?这些念头依次闪过他的脑海,但似乎都不是他最大的理想,渴慕展现自我的欲望和表演的天赋让他对老师和律师这两个职业情有独钟。无论是老师还是律师,都可以让华莱士充分发挥他的口才优势。他锋芒毕露的才华加上维护正义的心理,令其对自己未来的责任不容置疑。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一个新的行业——广播行业悄然兴起,这个充满活力的行业正在等待那些拥有美好声音和出众才华的人。迈克·华莱士在大学一年级被人推荐,首次走进大学电台。他一跨进演播室就像被电击一样,看着那些奇怪的设备,他就好像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家,虽然那些东西他从未见过,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感觉涌流在他心中,他明白: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事业。在当时波士顿的布克林,“播音员”还是一个鲜有人知的新名词。当儿子最终选择了电台播音员这个职业时,父母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工作?比得上老师和律师吗?华莱士的母亲甚至不支持儿子的这个决定,认为这是一个没出息的职业。但华莱士却这样安慰母亲,他说,“这个职业,可以让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

毕业后华莱士选择留在底特律的一家电台。到1940年,底特律的小电台显然已经容纳不下华莱士大展拳脚,此时已小有名气的他携带新婚妻子诺尔玛·嘉比进军芝加哥。在芝加哥,华莱士淋漓尽致地施展了他征服观众的才华。刚满23岁的他一夜之间变成了“风城”最受欢迎的表演者。1950年,华莱士与妻子芭芙一起迁居纽约。辗转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纽约第五频道之间。1968年,华莱士接到了一个后来确定了他一生的职业定位,同时也改变了电视新闻业走向的任务:CBS新闻节目的制作人丹·休依特邀请华莱士共同主持和编辑一个新的电视节目《60分钟》。这个电视节目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叫做“黄金时段的新闻杂志”。

几十年来,华莱士参与过的重大报导数不胜数。1992年6月,水门事件20周年,华莱士主持了CBS与《华盛顿邮报》联合制作的3小时特别节目“水门秘密的故事”;1993年12月,他主持了CBS特别节目“CBS报道-1968”,节目回溯了1968这个美国历史分水岭的一年;1996年,他采访了烟草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杰夫里·魏格纳,第一次向美国公众披露了烟草工业隐瞒尼古丁对人体有害这一事实的秘密。这使得华莱士获得无数电视新闻奖,荣誉头衔亦无数。1991年,他进入美国电视广播名人堂;2003年9月,艾美奖委员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60分钟》的心脏与灵魂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是最典型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栏目,是美国收视率最高的10个节目之一。《60分钟》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拥有被誉为美国一流的电视新闻记者华莱士。

迈克·华莱士采访过全球无数的政治人物和各界名流,并以其辛辣强硬的主持风格和近乎于“审讯”的采访方式被全世界观众所熟知。另外,由于华莱士最擅长追踪式新闻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他在世界传媒中还被同行们称为“新闻怪杰”。在他主持节目期间,以其犀利的支持风格著称,这让他挖掘出不少珍贵的新闻事实,也因此应发了不少声讨和质疑。尽管受到质疑,但华莱士依然坚持自己的风格。华莱士多年的制片人法格尔说:“华莱士喜欢这样,他喜欢这样的迈克·华莱士。他挺享受自己,他喜欢他的采访让人紧张……他明白,他明白其他人也明白,他将探寻真相,那是驱使他的动力。”

华莱士几乎遍访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名人,成功地让众多政要名流接受他“毫不留情”的尖锐对话。美联社说,没有几个采访对象会在华莱士的访谈过程中感到自在,因为华莱士不仅仅是在采访,他甚至是在审问他们。他的问话方式类似于律师在法庭上的“交叉盘问”。有时他会无情地打击采访对象。他的“武器”有很多:采访前深入细致的研究;采访过程中挑起眉毛的表情;充满质疑地说“你就说实话吧”;以及直截了当、令采访对象紧张得喘不过气的问题。但华莱士绝非乱提问题,或是出言挑衅。每次采访前,华莱士和他的团队都会花数周的时间准备采访对象的资料,做足准备和调查,到最后采访的时候,华莱士甚至知道的比受访者还要多。这才是华莱士的提问令人敬畏的秘诀。

1973年水门事件丑闻迭出,华莱士拿着一叠文件质问尼克松的高级幕僚约翰·埃利希曼,他一口气念完了从洗钱到妨碍司法公正的罪行指控,然后注视着埃利希曼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尼克松总统的管制下发生的。”“可怜的”埃利希曼只能回应:“这还有疑问吗?”

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期间,迈克·华莱士专访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他引述埃及前总统萨达特的话说,“萨达特说你就是个‘疯子’,你是吗?”而霍梅尼没有接过话茬,只是预言了萨达特行将遇刺的命运。

2005年5月,面对俄罗斯总统普京,华莱士用挑衅的语气说道:“承认吧,这绝不是真正的民主。”吓得普京的助手们只得徒劳地试图终止访谈。···

《60分钟》的现任总制片人杰夫·费泽耳说,“多少年来,华莱士一直是《60分钟》的心脏与灵魂。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会在每个星期天晚上打开电视机看华莱士,听他这个星期问什么问题。”“他对我们每一个从事采访和报道的人都有深刻的影响。《60分钟》今天做的每一个故事中间都有华莱士的影子。”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60分钟》已成为全美周日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而华莱士一直是该节目主要的记者和主持人之一。在其38年的《60分钟》生涯中,华莱士一共制作了超过800个独家调查性新闻报道,也因此赢得了包括21次艾美奖在内的美国电视新闻业几乎所有的荣誉。

报道改革中国第一人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并没有看过华莱士主持的知名电视节目《60分钟》,很多人认识华莱士恐怕同他对两位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的采访是分不开的。华莱士在1986年和2000年曾分别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进行过专访,就时下形式分别对中国的改革及中国民主状况、中美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提问,他也成为外国媒体中报道改革中国的第一人。

1986年9月2日晚,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只有100多字的短消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邓小平回答了华莱士提出的有关改革、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消息一出,引得全世界一片震惊,各国政治家竖起了耳朵,世界各大媒体记者千方百计地打探此次交谈的内容。

1986年的中国和中国领导人,对西方来讲还是很神秘的,而邓小平是这个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的领导人。多年来,要求邓小平接见的外国新闻记者早已排成了长队,而此前只有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过邓小平。CBS是第一家采访到他的电视媒体。据说,这也是邓小平惟一的一次一对一地接受电视记者的专访。华莱士此次独家采访邓小平,让CBS在全世界名声大噪。

5天之后,当精神矍铄的邓小平出现在美国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时,人们从这张熟悉而平静的面孔上,领略了一个东方政治家的才干和智慧。华莱士是报道改革中国的第一人,并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邓小平热”,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世界所有重要媒体的舆论都集中到邓小平身上。通过采访,邓小平向全世界传递了一句令人记忆深刻的话:“中国的改革,绝对不会走回头路。”

18年后,华莱士向中国记者披露了采访的细节。1986年初,华莱士由好友辛迪·瑞汀博格引荐来到中国。辛迪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士兵,后来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的好朋友。华莱士一行在南方领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当时,海外媒体和舆论讨论最多的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不是一项真正的基本国策?

从南方一路畅游到北京,华莱士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直接采访这场改革的发起人,从他的嘴里找到答案?于是,《60分钟》栏目组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申请。华莱士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后,北京方面正式答复说邓小平愿意接受采访。后来,华莱士谈到对邓小平的印象时,说邓小平是一位伟人。他采访过很多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但邓小平和他们都不同。他的智慧,他面对挫折表现出来的豁达态度,他的务实精神,他说话直截了当的风格,以及他人生中的几次大起大落,都令西方人着迷。

2000年8月15日,江泽民接受了华莱士的访问,给出的条件是: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华莱士在访问中依旧尖锐,在采访中,针对中国的民主状况、中美关系、李文和间谍案等诸多敏感问题,华莱士把他想问的,都毫无避讳地问到了。两人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用幽默缓和气氛。报道最后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突破”,也被当成中国外宣的“成功案例”。还是那个华莱士,还是典型的华莱士的强硬风格。江泽民对于这次采访和华莱士本人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9年2月11日,采访事隔9年后,CBS News的官方网站上曾贴出一篇题为China"s Leader Talks To 60 Minutes的回忆性文章,称江泽民“以惊人的坦率广泛地回答了一揽子问题”。

一生孜孜 追求真相

从1968年开始华莱士持经典电视节目《60分钟》长达38年,2006年3月,已是87岁高龄的华莱士宣布退休。对新闻的执着与热爱让他在仅仅几个月后就复出,并专访了伊朗总统内贾德。此后,华莱士一直不定期地主持节目。他不愿意退出这个曾给他带来巨大荣誉的舞台。“我的眼睛和耳朵确实不如从前了,但是,只要有可能,我还会往前走。”他摆明态度:“退休是一回事,处于退休状态又是另一回事。”CBS还为他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荣誉记者的头衔。直到2008年1月,他最后一次主持《60分钟》节目,采访了涉嫌服用类固醇药物的棒球手罗杰·克莱门斯。

华莱士一生孜孜,不断寻求真相的精神让世人认识到电视新闻业的魔力,似乎每一个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都无法或不愿真正离开它。华莱士就是一个怪人,他的不少朋友都这样评价他,说他“无惧、无耻,但极棒。”作为新闻奇人,他喜欢穷追猛打式的新闻采访方式,对新闻的执著到了“顽固”的境地。美国舆论界对他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而反对派送他一个“胆大妄为”的评语,弦外之音讽刺他是一个少有的麻烦制造者。而华莱士深谙作为记者的职业精神,让受苦大众安慰,让富人权贵烦心。他这样概括个人特点,“爱管闲事,坚持不懈”。谈到记者这个职业和华莱士做了近40年的《60分钟》节目,华莱士说,“你可以到世界各地,与你想找的任何人谈话,你也有足够的播出时间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怎样的一个发现之旅啊。” 他当之无愧的称为世界电视历史上工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时段节目主持人。这不仅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劳动史上的奇迹。

华莱士炉火纯青的采访技术给后来的新闻业立下了许多范本和标高。他从不取媚于采访对象,也不摆居高临下的姿态。他的问题尖锐而直接,让采访对象无法回避。他采访过的政治人物名单让人们串连起半个世纪来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历史:包括自肯尼迪时代以来除乔治·布什之外的所有美国总统,60年代以来掌握国家权力的各国首脑,包括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和江泽民,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以色列前总理贝京,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伊朗前国王,约旦去世的老国王侯赛因,叙利亚前总统阿萨德,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等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华莱士始终与腐败政治家、行骗老手以及官僚斗争。

CBS新闻部总裁肖恩·麦克曼纽斯在一份声明中称赞华莱士是“广播新闻业中不多的几个巨人之一。是他们开了广播电视的先河,奠定了行业标准。华莱士本身就是公正,是不妥协新闻的化身。他比这个行业的任何人都报道过更多的重大的揭露性的新闻。”

4月7号晚间,迈克·华莱士在康涅狄格州的一所疗养院中去世,享年93岁。这位伟大的电视界“教父”永远的停止了他的采访工作。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莱斯利·穆恩维斯当天发表声明说:“我们怀着巨大的悲痛缅怀迈克·华莱士。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他一直是电视行业中的中坚力量,他的杰出贡献无法衡量。他的离世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巨大损失。”

历程评述:

华莱士最鲜明的个人标签是:勇于追问那些令人难堪的问题,也就是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他毫不客气地抨击美国的新闻风气。在长达6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华莱士目睹了风云变幻的世界,并以高超的采访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作为“新闻怪杰”,华莱士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在美国人心目中,华莱士处理最具争议性、危险性题材的能力,已经成了新闻界的传奇。他的尖锐问题让来宾招架不住,而他的风趣和幽默也令人折服,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推荐访问:迈克 电视界 美国 教父 华莱士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