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问题与展望

时间:2022-07-03 10:35:03  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学科萌生期、学科初创期、学科缓滞期、学科成长期四个阶段,如今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研究取向上,“真”与“用”疏离;研究形式上,“质”与“量”分离;研究视野上,“外”与“内”的隔膜。展望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其发展趋势有:“大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开放的学科体系,国际视野中的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科建设;问题;展望

中图分类号:G5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7-0095-03

一、教育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纵观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大致将其分为学科萌生期、学科初创期、学科缓滞期、学科成长期四个阶段。

(一)学科萌芽期(19世纪末至1919年)

19世纪末,在清政府开办“新学”的过程中,一些外国传教士陆续翻译了若干西方教育方面的读物,如《泰西学校论略》、《七国新学备要》等,其中涉及到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是教育管理概念传人我国的源头。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系统衔接的学校教育制度。此后10年间,又大量引入了国外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40余种,如商务印书馆版《日本教育行政法》、《日本教育行政述要》等。这一阶段,清政府为了挽救其江河日下、岌岌可危的统治,开始废科举、兴学堂,借鉴西方的教育管理经验,大力推行现代国民教育。当时日本因国力强盛而为清政府所注目,且我国在日本留学的人较多,因此在所引进介绍的国外论著中尤其以翻译日本国的译著为甚。这一时期的教育管理研究属于典型的“拿来主义”,成果零星散落,教育管理学科在我国尚未产生,但可以看作是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萌芽期。

(二)学科初创期(1919年至1949年)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开始结合中国本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例如,杜佐周著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1年)、张季信著的《中国教育行政大纲》(1931年)、夏承枫著的《现代教育行政》(1932年)、罗廷光著的《教育行政》(1942年)等。这些论著的体例和内容看,相当多数是模仿日本和美国相关研究成果的作品,不过也有针对中国实际加以论述的内容。据有人统计,“从1919年起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出版的各类教育管理著作约计二百多种,发表在报刊上的有关论文(抗战前统计)也有近两千篇,教育管理类的课程也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普遍开设。”这一时期是教育管理学科的初创期。其研究特征有:一是研究者的视域开始从日本转向欧美等西方国家,西方国家的科学管理模式被廣泛引入;二是教育管理学科研究开始中国化,许多学者不仅仅满足于吸纳西方的教育管理理论,而是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初步提出了我国教育管理现代化模式。另外,在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领引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生发出来。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管理已经开始演进为一门学科。

(三)学科缓滞期(1949年至1978年)

这一阶段为教育管理学科的缓滞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吸取老解放区办学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和套用苏联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办学经验,并引进介绍了一批苏联的教材和论著,出了少量的研究成果。但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教育管理的研究几乎中断,在将近30年的时间内,我国没有出版一本像样的教育管理学著作,几乎没有人重视教育管理理论,各级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教育管理类课程,更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研究队伍。

(四)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逐步驶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管理方面的改革,这方面的研究也得以恢复并蓬勃发展起来。1983年北京教育行政学院首开教育管理专业。紧接着,普通高等学校和教育学院,以及中等师范学校,相继恢复教育管理类课程。各种形式的教育管理研究组织也陆续成立,如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校管理研究会成立(1987年改名为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1985年,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这些研究组织的相继成立意味着教育管理这一门学问开始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科开始出现学科分化的趋势。在教育管理学的两大研究领域(教育行政学和学校管理学)上,逐步分化出教育经济、教育法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督导学、教育评价学等分支领域,构成了教育管理学科的学科“丛林”。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自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支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中小学校长三结合的研究队伍。一批教育管理方面的译著、论著和论文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20多年来,正式出版的各种教育管理类教材和论著,已经数百种。教育管理类的杂志也多达10多种,每年更有数以千计的研究论文和报告发表。我国教育管理学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当代学科体系,其发展特征有:教育管理学科大量汲取了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学科群;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者的研究热情高涨,开展了许多独立的、自主性的探索;研究成果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飞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中的问题

(一)研究取向上。“真”与“用”疏离

“从哲学上说,‘真’反映出人与物的实际存在状况、人与物关系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知水平,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把握程度。‘用’则反映了人们对具体的人与物关系的处理方法和价值取向。”如果说,学术研究的价值理想是“真”与“用”的统合,那么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研究目前的状态恰恰是求“真”与求“用”的疏离。

1.研究的“泛政治化”势态。考察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教育管理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至少有四次明显的重大转型:第一次以五四运动为转型点,研究视域由以借鉴日本的理论为主转为以美国为主;第二次以新中国成立为转型点,研究视域由以借鉴欧美的理论为主转为以苏联为主;第三次以文化大革命为转型点,由于“政治治校”、“开放办学”之类的政治运动,研究视域一片“虚无”;第四次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型点,学术视角呈“多元化”。这种理论研究大转型、大跳跃生动地反映出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的状况紧密相联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政治生态在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外在的决定性意义,从整体上影响着教育管理学的生存与发展。尽管目前教育管理学由于“自我意识”日益加强、政治化研究取向正逐步淡化,但是政策注解性质的成果还是偏多。

2研究的“经验化”倾向。囿于自古以来中国学人“思辨化”研究传统。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者通常喜欢“大而化之”地做

研究。他们往往只凭借自己的观察、感觉和经验对教育管理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着宏观的、片断式的、事实描述性的思考。他们通常只是讲一些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加以归纳与升华,形成“工作总结式”的经验研究成果,研究难免具有情境性、随意性等特点。尽管许多西方的科学管理研究范式被导人到教育管理之中,如所谓质的研究、叙事研究、现场研究等,但总体上还不是很规范。细致深入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极为缺乏。“求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仍然是研究的主要导向。

3.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分割。在教育管理研究中,有着“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之分。“教育管理事实问题是教育管理研究者感知或经验到的教育管理现象问题或客观现象问题。教育管理的价值问题是指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管理客体对管理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意义问题。”实际上,研究“价值问题”是一个求“真”的问题,研究“事实问题”是一个求“用”的问题。然而,在我国这两方面的研究是分离的。学者们多注重对具体事实问题的论说,而忽视了对价值问题的关怀,忽视了教育管理中“人”的地位和意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管理主体人的能动性,教育管理研究中没有“人”。没有价值取向上的指导和追求,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研究形式上,“质”与“量”分离

这里所说的“质”与“量”并非哲学上的概念,只是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套用”和假定的概念,即“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所谓“质性”研究是指实质性的、定性的、演绎性的、系统性的研究;而“量化”研究则是指表象性的、定量的、实证性的、经验性的研究。一部优秀的研究成果应该是“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完美结合。但在目前,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科的研究形式上,“质”与“量”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主要表现在: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平衡。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描述来说明事物性质或属性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说明事物性质或属性的研究方法。由于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者长期以来的“思辨化”和“经验化”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研究中定性研究有余,定量研究不足。有的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描述:从内容上看,规定的多,解释的少,它总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做,但没有向人们解释所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从研究方法上看。演绎的多,实证的少,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是从概念出发,对概念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从研究规范来看,议论的多,研究的少,研究者们往往有感而发,阐述感想、体会和建议。为了弥补传统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不足,有学者从西方国家引入了“质的研究”的方法,着跟于揭示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情景性或故事性,以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但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精品难见、乏善可陈。

2.研究“数量”与“質量”不相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科飞速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篇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问世,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学仍处于经验型、行政型教育管理学层次,相比而言,个性色彩鲜明、学术品性浓厚的教育管理学在当前发展还很不够。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不相称的状况反映了我国教育管理学科不成熟的现状。

此外,在人们眼中,教育管理学科一直以来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缺乏独立性。虽然1997年新的专业目录调整后,教育管理学科被列入一级学科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中,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着以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管理,但其学科体系还未真正的建立。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科无论是从高质量的学术积累,还是经典著作的储备,抑或学科代表人物的数量上看,都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在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中还存在着概念内涵模糊、就事论事、教材体系与科学体系混淆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教育管理学科还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式,尚不能自主自足。

(三)研究视野上,“外”与“内”的隔膜

考察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近代中国教育管理学以“引进”为发展的起点,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引进国外发展得已经比较成熟的教育管理理论,可以形成一种我国教育管理的后发优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1.引进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相对滞后。翻阅一下近几年教育管理方面的有关论文和著作,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国外引注都是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论著或者更久的,2000年以来的十分鲜见。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对国外最新近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关注度不够。一些理论早在国外有了定论,我们还在探讨不休。一些在国外已经时过境迁的东西,却在我国“大行其道”。有关国外最新近和前沿的动态和研究没能及时介绍过来。总体上,我们尚不具备同国外同行在同一水平层次上交流和对话的能力。

2欠缺国外教育管理理论背景知识的研究。有的学者们热衷于推出国外教育管理中的一些新概念、新方法,但是对这些概念和方法提出的背景却一知半解。我们对国外教育及教育管理的了解,大多还局限于书本资料的翻译与阅读,而许多资料都缺乏的知识背景的介绍,有关国外教育管理的现场研究和实地研究就更少了。此外,近加年来,我们引进了国外的许多一般管理理论和技术,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等,但是一般管理过程是共性,教育管理过程是个性,往往注重共性的介绍,却缺乏对个性的关注。

3.国外教育管理理论“本土化”不足。每一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而所有的生活都是不可重复的。在社会科学领域,很难找到完全客观的普适性的知识,对于作为应用学科的教育管理学更是如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的教育管理的制度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基础、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相同的概念,其内涵却是迥异的,比如西方许多国家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民办学校”和他们的“非政府学校”是一回事,但是实际上,我国“民办学校”并没有西方国家“非政府学校”那样比较彻底的办学自主权。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教育管理学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的知识。但是目前我们在借鉴、吸收、运用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同时,恰恰忘了对本土实践的关照。

三、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展望

尽管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建设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总体上,它处于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向前发展的进程中。鉴古知今,我们不妨对其发展的前景做一些展望。

(一)“大教育管理学”的建立

如前所述,“真”与“用”分离的现象,在本质上是基于对教育管理现象“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视角造成的。人们惯长于以所谓“科学”的方式察看和透视教育管理现象,结果造成了对教育管理现象理解的“片面的深刻性”。有学者提出了在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三种性质的基础上构建“大教育管理学”的思想,并指出“在大教育管理学下面,

可以建立和发展起三类各有侧重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的教育管理学、理解的教育管理学和批判的教育管理学。”笔者对此深以为然。未来的教育管理学应该是既研究事实又研究价值,即见“物”又见“人”或者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反思批判的功能。在大教育管理学的概念下,微观的学校管理与宏观的行政管理并重,中小学管理与高等学校管理相互融通,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教育管理呈现出均衡发展的态势。

(二)多元化的研究视角

教育管理是一开放、复杂的领域。因此,单一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解释教育管理中大量存在的复杂棘手的问题。研究方法的创新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教育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仅靠逻辑实证研究是无法解决的,而必须借助于定性的研究方法。只有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研究视角才能使教育管理学的论证得更加全面、科学而深刻,使问题研究更具有立体性、更加丰满而深厚。由于我國教育管理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研究范式,且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必定是—个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视角和参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有益的。

(三)开放的学科体系

我国教育管理学正处于学科制度化的进程之中。一个事实是,教育管理学科正处于高度的学科分化中,众多的教育管理分支领域不断的涌流而出。但是在学科高度分化的同时,分支领域的重组也在加剧。1997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即为明证。开放性是未来的教育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教育管理学科的体系只有永远保持开放状态,善于从其他学科汲取知识营养,才能成为接收新知识的启动器,同时也成为生产新知识的推动器。

(四)国际视野中的本土化研究

教育管理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社会环境下创造和展开的。任何一种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是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因此,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必须要有强烈的“中国”意识。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本土化吸收和改造,使之更贴近适合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我国本土教育管理领域问题的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才是中国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一言以蔽之,教育管理研究者只有在国际的视野中关注中国教育管理独特的实际问题,才有可能对世界做出贡献。

推荐访问:教育管理 展望 学科 我国 发展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