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无信不立: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2-05-15 18:50:02  阅读:

民无信不立  

--读《论语》有感  

                       孙传志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生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论语》中体现得十分突出。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文化知识学习是从属的。所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尤其重要。人首先要有志气。志气是一个人的统帅和灵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论语》说做人要讲信用,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如何立身处世。做人要乐于助人,自己想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只依照个人利益去做必然招来很多怨恨。同时,还要诚实直率。只有把德修好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自私、趋利,发展正义、诚信以及集体精神的要求也日益受到关注。那种引导我们将平凡意识提升为美善意识并且将私我转化为一种开放的、有活力的、创造性转化的自我的哲学对于我们的精神生命来说极其重要。就个人而言修身涉及复杂的经验学习与心智锻炼过程。就人类总体发展而言修身则为家庭稳固、社会有序和世界和谐的基础。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孔子认为只有加强德治,处理好执政者与贤才、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可以达到“无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一个有德之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最完美的概括。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正心、修身讲的是自我修养,治国、平天下讲的是国家治理,齐家讲的是治家之道。儒家重视治家。在儒家看来治国治家其道一也。治家主要是处理好父子与兄弟这一纵一横的人伦关系。对父母要“孝”对兄弟姐妹要“悌”。由齐家推向治国平天下孝提升为忠悌则扩大为义。孝悌的基本精神是爱。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仁其基本含义就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以爱齐家家必和睦以爱治国国必和谐以爱平天下天下必太平。孔子讲爱并非无原则,最重要的原则有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属于正心。儒家学说三大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是正心修身。我们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子曰“发奋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止。”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把握生活,让自己成为使他人快乐的人。  

我们读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坦率、宽容的朋友;是映射我们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们不能成为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但我们可以把《论语》作为生存的一种准则,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势必令社会更进步,人生更美好。(作者孙传志系陕西作协会员,安康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现为陕西省安康疗养院副院长,(此处可能涉及隐私号码/数字))  

   

   

推荐访问:论语 有感 民无信不立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