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出镜记者对新闻现场的把握

时间:2022-05-15 12:10:02  阅读:

在电视新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记者在事发现场通过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比如,中央电视台在对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直播报道中,就大量地运用了一线记者的现场报道,这些记者被称为“出镜记者”。出镜记者要把新闻事件全面、流畅地从现场传达给观众,这就要求记者本人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对新闻现场有良好的把握和掌控能力。笔者认为,出镜记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出镜记者要有“处境意识”
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对于记者来说,如果相片不精彩,那是因为你离战场不够近。”记者出镜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要求出镜记者首先要有“处境意识”。也就是说,出镜记者要清楚自己所处的新闻环境,明白在这样的处境中应当去观察什么、了解什么、传达什么。出镜记者在现场通过自己的解说把现场气氛带给观众,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记者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把自己融入现场气氛中。报道特别突出“我”的位置和视角,强调“我在现场”。比如在报道中,即时使用“我现在是在……我看到……我听到……”等现场感很强的表述和提示。在新闻现场,记者就是观众的眼睛、耳朵、鼻子,观众需要从记者的观感中获取信息,并且与记者同步获得在现场的真实感受。
新闻现场不仅仅是记者出镜的背景,高明的记者会把自己融进新闻现场里,让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一个元素。汶川大地震期间,白岩松在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做了这样一个出镜报道:
现在我就站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刚刚挖成的泄洪槽的里面。
这个泄洪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和宽度呢?拿我的身高来做比例,我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七九,(往泥地里一趴下)大概有我两个那么宽,将近四米。(站起来)但这还不是最窄的地方,从高度来看(走近泄洪槽壁)拿我的身高做比例,大家也可以清楚大约这个泄洪槽挖了有多高。……
白岩松这种把自己的身体当尺子的出镜报道是一种体验式的出镜报道。著名电视策划人薛宝海认为:“观众不关心你(出镜记者)到了哪里,关心你到了之后有哪些震撼你的事情,你的感受是什么?出镜的目的就是让新闻更真实可感更生动。”
二、出镜记者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出镜记者通过短时间调查告诉观众事件发生的整个情况,这样的现场报道使新闻报道变成了直接的人际化交流。“说什么”是出镜记者必须解决的问题。出镜记者要对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新闻现场及结果进行概括描述,甚至要展开即时的评述,不仅要说出来,而且要说得明白,说得流畅,同时引导观众去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内容不能脱离现场和事件本身。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发现报道线索的新闻捕捉能力、快速整合新闻信息的能力、积极洽当的镜头前表现力和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出镜记者要有很强的观察和反应能力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不仅仅要知道“说什么”,还应该解决“怎么说”的问题。在不同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报道要素必须明确。无论突发事件、预测性事件还是策划型事件,出镜记者的画面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对现场进行描述以外,通过对比、演示和体验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使现场报道更形象、生动、具体,这些是通过记者对新闻现场敏锐的观察和细节捕捉来实现的。
例如,在2009年的春季广交会上,南方电视台的出镜记者在直播连线时,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出镜:
(与直播室主持人交接后)我手里拿的这个布娃娃是刚刚一位参展商送给我的。过去,像这样的布娃娃全部出口,不在国内销售。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今天,我国玩具出口遭受到重创,这个布娃娃的生产商从去年起,已经把销售重点放在了国内市场。
一个布娃娃,解决了记者报道角度的问题,也让记者的叙述更加俱象化了。假设这段出镜报道没有了布娃娃,记者的报道会大打折扣,而以这种形式出镜正是基于记者对新闻现场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观察。
通常情况下,在叙事中微小的细节要比冗长拖沓的空乏说辞更能一针见血、渲染主题。如央视《东方时空》记者在2004年重庆氯气泄露事故的出镜报道(当时是事发后第三天):出镜记者随着居民陆续返家,记者说:“目前,这个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忽然,记者的手往空中一指:“看,连小鸟都回来了。”摄像机马上摇向树上,果然,看到有几只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这就是记者对主题深刻的理解和快速反应力。这几只小鸟比再多的解说词都更有说服力。
新闻事件千变万化,对于出镜记者来说,只有多观察,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做出更好的新闻报道。
太原电视台大型活动部 张 越  

推荐访问:出镜 把握 记者 现场 新闻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