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依托公共资源不断深化法治文化建设

时间:2022-05-11 14:30:03  阅读:

“法治文化与公共传播”,这两组关键词与普法都有密切关联。法治文化的形成是普法的目的所在,公共资源则是普法必须依托的载体。随着普法的深入,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呼声愈来愈强烈,而普法对载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对法治文化、公共传播与普法教育,我谈点粗浅的想法。  

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普法工作的核心  

公民自觉的法治观念、城市浓厚的法治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法治观念和法治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功夫,而是日积月累,从外到内,由表至里的过程,期间,普法教育要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这意味着法治化建设从构建法律制度向培育法治精神的迈进。这也是党对新时期普法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反思我们以往普法教育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基本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大多采取的是运动式、灌输式、广播板报式宣传教育手段,就普法而普法,重知识轻理念、重形式轻效果、重宣传轻实践、重治理轻法治习惯的养成。法律的工具性作用得到了体现,但很难说法律在文化层面、精神层面得到深化,比较典型的就是讲权利多过讲义务。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物权法》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事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育正确的法治文化导向是普法教育的核心所在、目的所在,也是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普陀区在运用公共资源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探索  

基于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近年来,我局结合本区实际,充分整合各类公共资源,积极借势、借力,加强“三个结合”,不断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倡导正确的法治文化氛围。  

一是群众需求与普法教育相结合。从市民的法律需求出发,以方便市民、贴近市民为原则,开展普法教育,才能真正吸引市民,变被动学法为主动守法。对此,我们推出了“和谐普陀大讲坛”社区系列法制讲座,制作菜单式的法律讲座目录,下发各街道(镇),由社区居民自主选择讲课老师和讲座内容,打破以往“无论爱听不爱听都被动听”的固定模式。并且借助区内律师行业的壮大发展,在原有公、检、法、司讲师团的基础上,及时充实优秀律师,进一步丰富讲课内容。此外,我们还在部分街道(镇)推出法律门诊服务,尤以甘泉社区的“法律夜门诊”效果最为突出,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法律夜门诊”主要于晚上7点至9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这种人性化的普法模式在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文化方面,更受群众欢迎。  

二是阵地建设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图书漂流是我区文化建设的一大品牌,在奥运及世博之年,我们积极借助这一品牌优势,开展法律图书漂流活动。今年,普陀区图书馆新馆落成,该馆藏书量80万册,阅览座位1220席,网络信息1000多个点,是目前各区县法律书籍最全、内容最丰富、涉及面最广的图书馆,被誉为上海市特色法律图书馆。我们将积极借助这一阵地,发挥其作为全区“学法基地”的平台优势,进一步传播法治文化。此外,我们积极运用社区公共资源,先后建立了宜川百米普法长廊,石泉法治特色公园,甘泉、长征普法宣传一条街等,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品牌”。  

三是推进“六进”与开展“两创”相结合。开展“法律六进”,是“五五”普法教育的主题活动,而创建“学法用法示范单位”、创建“民主法治示范小区”,是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抓手。为此,我们在抓好“进”的同时,注重抓“建”,将两项活动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桃浦《紫藤苑小区平安建设工作法》得到中央综治委、市政法委、市综治委的肯定,桃浦镇平安建设创建工作经验两次在全市平安建设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三、依托公共资源传播法治文化应注重“三个把握”  

(一)把握舆论导向。近些年来,一些法律案件的当事人及其近亲属或者代理人,越来越倾向于借助于新闻媒体,表达自己的诉求,争取社会同情,希望通过新闻媒体影响法院的裁判。案件一经披露.立即吸引了民众的眼球,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公众对法律问题的讨论的速度和程度都较为广泛,放大了法制宣传效果,同时通过公共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强化监督制约、有效维护和提升执法公信力。但是应该看到,有些案件的报道会影响到司法的公正和独立,更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因此,在处置、报道这一类案件和社会热议话题时,法制宣传应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唱响主旋律,这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首要准则。  

(二)把握受众需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看内容是否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是否符合人们需要,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受众对法治内容表现形式的需求应当是通俗易懂,可读性强,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条文罗列,或者刻板的说教,应当是对法治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和讲解。应立足于“说市民身边的事,讲市民能用的法”,以全新的视角把感性的法制故事、真实的现场报道与理性的法理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将群众“要说法”解决自身涉法问题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文化的过程,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把握工作步骤。今年是“五五”普法总结和“六五”普法规划论证年,运用公共资源为普法工作服务要符合完成五年规划阶段性的需要。在推进“法律六进”活动中,要充分整合机关、学校、企业和社区公共资源,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随着市民需求越来越高,公共资源的运用也应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宣传形式上下功夫,为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搭建便捷的法制教育平台。提高普法的生动性、覆盖率和感染力。  

推荐访问:文化建设 法治 深化 依托 公共资源

阅读排行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