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不容忽视

时间:2022-05-09 11:05:01  阅读:


 
    摘要:管理是高深的艺术,是一门有自身规律的学科,是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在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实力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目前,高校管理队伍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对管理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关键词:高校;理队伍;建设
 
    现代文明需要科学、技术和管理三大支柱。美国现代杰出的管理学家罗伯特•欧本海默有句名言:“使科学发挥威力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这句话集中地概括了科学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产出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使高校迅速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高校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管理难度日益加大。周远清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教学管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管理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各学校都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要舍得把优秀人才选拔到教学管理的岗位上,还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由此可见,建设一支与现代化高校管理体制相适应、懂教育规律的高校管理队伍,对学校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在分析高校管理队伍的作用和生存现状的基础上,论述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一、高校管理队伍的作用
 
    从战略的角度看,高校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战略和战术决策管理的作用,已经不亚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管理者对学校的贡献也不亚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他们在高校发展中至少具有以下作用。
 
    (一)依法办学的作用
 
    高校作为法人,依法享有自主权,实现自我约束和管理。管理工作法制化要求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实现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障高校办学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的正常化。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仅是领导决策者,还是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实施人,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能力是学校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保证。
 
    (二)制度创新的作用
 
    在大学内部进行管理制度创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涵。作为制度内的大量管理人员承担着多项改革制度的构架、制定、实施和监督等职能,他们的学识结构、能力结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只有高校管理队伍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形成创造型的管理群体,才能逐步改变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制度创新,管理队伍在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
 
    (三)组织协调的作用
 
    按照管理学定义,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高校管理是以知识为中介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学术组织。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和教师,他们属于高智力、高知识的群体。为了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高校功能,高校管理者对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以广大教职员工为主体的人力进行科学管理,组织协调,能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最大化。
 
    二、高校管理队伍必须具备的素养
 
    既然高校管理队伍在高校的发展中如此重要,如果长期让有较高学历水平的教师接受较低学历水平人员的管理,将会降低管理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还容易产生不满、隔阂与对立情绪,导致学校内部凝聚力不强,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为此,一支高效率的高校管理队伍,至少必须具备以下素养。
 
    (一)知识素养
 
    管理者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管理者只有具备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育管理的科学方法、现代化手段,管理工作才能出成效。
 
    (二)科学精神
 
    高校管理者不仅应该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价值观念、管理方法和现代的精神品格,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品质不仅影响着管理人员个人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方式,而且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对管理人员本身的看法和人格评价,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指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具有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调节和改善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要使教学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高校管理人员具备通融豁达的协调能力,善于化解各种矛盾,理顺各种关系,平衡各种力量。
 
    高校应为管理者提供平台和机会,大胆地选拔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竞争意识和很强的责任感,能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中青年干部走上管理岗位。
 
    三、高校管理队伍的生存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队伍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与这支队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形成强烈的反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管理队伍的地位被长期忽视
 
    首先,高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普遍被认为是一般事务性工作,管理人员被简单地等同于服务人员,所发挥的功能纯粹属于支持性、辅助性和事务性的范畴。管理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软肋”,导致一些真正优秀的管理人员容易引发精神上的失落感、感情上的压抑情绪、职业上的激情流失。
 
    其次,管理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途径,对管理人员的选拔、培训、使用、晋升等问题缺乏制度支持。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高校一般不主张管理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在职进修深造。学校对大多数领导管理干部也长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一经选拔到领导岗位后,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再被关注,若干年后才发现这些干部知识老化、视野狭窄,阻碍了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工作的开展。
 
    另外,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较低,除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双肩挑者,其他管理人员在其所处的生活圈子里面属于中低收入阶层,这种不如人意的职业社会地位使高校管理人员产生不平衡感与受剥夺感,从而削弱其工作动力,挫伤其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管理队伍管理水平有限
 
    目前高校管理人员大都不是专业专职的管理人员,低职称、低学历者多,人员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教育科学和管理理论知识,对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还缺乏现代教育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够重视,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命令,不具备开拓能力。与教学科研人员相比,高校管理人员由于每天忙于事务性的管理工作,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评定职称难,尤其是评定高级职称难。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政策、经费等诸多原因,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上岗后也很难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有时即使自身获得了进修深造的机会,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和支持。由此导致管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受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限制,所制定出的教学管理措施常常不科学、不规范、不配套,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学效果与管理目标值之间的差额较大,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对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三)管理队伍处于非职业化状态
 
    高校为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强调专家治校战略,在战略和战术管理干部的配备上,常常坚持“学而优则仕”的用人原则,在提拔管理干部时,习惯从教学科研人员中挑选,忽视选拔有管理经验的优秀干部。目前,高校的管理层,尤其是教学单位的负责人,都肩负着承上启下、具体组织落实学校各项工作的任务,这部分人中双重职务者的比重较高,他们既要履行管理职能,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这些领导者大都是业务型的专家,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只是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摸索着管理。如果管理队伍中这种非职业化状态长期存在,势必对高校管理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都造成不利的影响。专家治校所强调的应该是管理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治学不同于治校,一个优秀的教授,未必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
 
    高校管理人员不容乐观的生存现象让其常常陷入矛盾与困惑之中。为了实现自我,在职业发展中试图做出种种尝试,或者争取职务晋升,提拔到某一级领导岗位上来,或者往双肩挑方向发展。一部分自我实现意识较差的基层管理人员,因为学校缺乏对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他们逐渐对管理工作丧失热情和积极性,陷入迷茫,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导致高校目前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水平和效率偏低,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为此,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和提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郑雪琳.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福州大学,2005.
    *本文系2008年北京市教改项目课题“加强教学管理的规划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聂娟,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作者为助理研究员;左卫丰,北京联合大学平谷学院)
   

推荐访问:不容忽视 队伍建设 高校 管理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