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制变迁过程中的社区文化功能分析

时间:2022-05-08 19:50:02  阅读:


    摘要:“单位制”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后,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社区成为单位的功能替代体的趋势日益凸显。从单位到社区本是现代化的出路,却依然在困厄中徘徊。文章通过分析单位制变迁对社区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了社区文化应该在单位制变迁过程中发挥其应有之义。
 
    关键词:单位制;社区制;社区文化;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组织因而也成为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但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之后,单位制逐渐被打破,单位管理模式趋于失效。因此,城市基层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来解决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承担起重新整合社会的功能。社区制的出现因而成为一种必然,它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一、单位制的弱化与社区的崛起
 
    (一)单位制的界定
 
    单位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具有行政性、封闭性、单一性的特征,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
 
    对于当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运作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整合,单位制从组织上提供了非常有效率的保证,在政治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其历史意义不容否定。
 
    (二)单位制造成的负面影响
 
    单位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对于扩充社会资源总量以及保证社会整合都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习惯。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社会后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单位制造成的后果概括为两个方面:就整个社会而言,形成了“总体性社会”;就社会的个体而言,产生了依赖性人格。
 
    1、总体性社会。孙立平等人指出,1949年后中国建立起的是一个国家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的总体性社会。具体来说,首先,借助严密的单位组织系统,国家可以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目标。其次,单位现象使得国家全部社会生活呈现政治化、行政化趋向,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由单位制而促成的总体性社会,克服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总体性危机,但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到来,单位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总体性社会也走到了尽头。
 
    2、依赖性人格。单位制通过资源垄断和空间封闭,实现了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造就了单位成员的依赖性人格。产生这种依附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单位在资源分配中的独特地位。单位全面占有和控制单位成员发展的机会以及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中所必需的资源,个人的资源来源于单位,个人依赖于单位组织。二是单位自身的功能多元化。单位全方位功能的存在,使得单位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依托,脱离单位的个人在计划体制下很难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充足的资源保障。
 
    (三)单位制的超越和重整——社区
 
    当作为政府控制和整合城市社会的单位组织已经危机四伏、捉襟见肘之时,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机制——社区制浮出水面,接管了城市基层社会整合和重构的重任。社区制是对单位制的一种超越和重整,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单位体制的变动而兴起的新型社会整合机制,是继单位体制后社会调控体系的又一有效的制度形式。
 
    社区(community)一词源自于拉丁文Communis,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关系。作为城市社区体制依托的社区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人口、地域、经济、社区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共同的文化与制度、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为社区服务的公共设施。
 
    社区制不同于单位制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管理理念上来说,社区制强调对人的多方位关怀,关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而过去的单位制有很强的控制思想,限制人口流动,固定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
 
    2、从管理形式上来说,社区制强调居民参与,要求社区发展的各项规划、社区建设的实施以及社区事务的处理等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而单位制的行政功能是非常突出的,命令式的上下级科层色彩浓厚。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
 
    3、从管理主体来说,社区制改变了政府管理的唯一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实现多元治理。而中国过去在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中,管理主体单一化,只能是政府。
 
    二、单位-社区转换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如前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单位体制开始趋于消解和变异,过去由单位承接的社会功能剥离出来,由“社区”加以承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剥离”与“承接”的关系,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加以分析考察,我们会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
 
    (一)与计划体制相配套的单位制和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后,原来“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必然要回归社区。与此同时,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急剧膨胀,个体户、私营企业都需要社区来管理,外来民工、流动人口更给社区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人们以多种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
 
    (二)“单位记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单位制中,国家通过资源垄断控制单位,单位通过资源垄断控制个人,从而形成个人对单位的依附关系。个人在单位组织中社会化,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即对单位的高度依赖和强烈的单位意识。单位人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变的能力,缺乏主动性,在思想和行动中都表现出习惯性、惰性、依赖性。
 
    (三)“单位人意识”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水平
 
    在“单位中国”,单位组织直接沟通国家与个人,表现在城市基层结构上就是社会生活的单位化、社区与单位高度交叉、重叠。对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来说,单位是其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和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社区发育的不充分及社区体系的薄弱使社区体制还不足以对单位体制产生强有力的挑战,其结果便是居民只认同单位,而不认同社区。
 
    三、单位制弱化过程中社区文化的功能分析
 
    鉴于中国单位制格局根深蒂固的事实,尽管社区建设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社区成员骨子里的社区意识与社区认同却仍然停留在“单位制”时代,社区建设的“软件”仍需要进一步开发。在这种困厄的局面下,社区文化以其特有的功能和机制走进了社区建设的视野。如果把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看作是一个社区的基础和保证的话,那么,社区文化则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是一个社区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一个社区形成独特个性的重要标志。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
 
    关于社区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文化可理解为人类精神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宗教信仰等)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方式。
 
    一般而言的社区文化主要指狭义文化,即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色符号表征等。
 
    (二)社区文化在单位-社区转换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社区文化的核心与实质在于社区居民所共有的社区意识和精神,这种社区意识和精神是该地域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凝聚和优化出来的,并为大多数居民所认同和共享。
 
    1、社区文化对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当单位制走向消解之时,城市居民离开了原来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尚未融入新的公共生活空间的情形下,无法获得丰富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从而引发严重的公共精神生活的危机。社区文化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单位人”在社区可以重新获得在“去单位化”过程中逐渐消解的公共精神生活资源,使其对单位的依赖感转变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滕尼斯在提出与“社会”相区分的“社区”这一概念时,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所形成亲密关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文化就像聚合剂,促成社区共同意识的形成,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单位制”弱化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单位人”界限,成了开放的“社会人”。社区文化的群体活动方式易于把社区成员吸引到一起,共同创造出一个亲善、和谐的气氛,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2、社区文化对增强社区功能具有促进作用。社区的文化功能同经济功能一样也是构成城区基本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单位制向社区制过渡的过程中,大量社会管理、居民服务、公共事务从单位的职能中分离、转移、延伸出来。改革的深化、管理的移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思想波动,迫切要求社区在加强管理职能、社会职能、服务职能的同时,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做好疏解情绪、化解矛盾工作,防止和避免因改革而出现大的思想动荡和危及社会政治稳定的不安定因素。社区文化倡导社会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模式,并对社区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困难甚至冲突给予解释和导向,使人们能够趋同存异、共生于一个社区之中。
 
    3、社区文化对社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社区发展的价值理念在于通过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提倡互助合作精神、加强社区的整合程度,来合理配置社区的资源、全面地改善社区环境、加速社区进步的进程,使社区得以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区建设中,一方面,要注意旧有的单位制对社区现实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将个人从封闭的、人生依附较强的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意识到,单位体制的消解和取而代之的社区的完善与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单位制”向“社区制”的顺利过渡,有赖于社区社会结构的完善,社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使大量的社会事物社会化,依靠社区力量来办。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以文化为媒,沟通居民情感,整合社区组织,使社区社会结构得到不断修补和完善,社区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翼虎,杨晓民.中国单位制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4、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1).
    5、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J].管理世界,2003(6).
    6、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其中,李少惠为教授、硕士生导师)  

推荐访问:单位制 变迁 过程中 功能 分析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