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为何就业难

时间:2022-05-02 18:15:09  阅读: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越是迅速,失业率就会越低,即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但现实却出现了相反的状况,2000年至2006年,苏仙区经济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长11.79%,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连续不断的加速上升。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更加艰难。

    苏仙区乡镇人口26.2万人,农业人口20.1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12.6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2.9%。近年来已有6万农村劳动力的转向二、三产业,主要方式是就地转移,季节性转移、跨地域流动。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2-3万人之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原因主要体现在:
     
    一是受工业发展资本深化与技术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工业发展迅猛,产值年均增长22.4%。企业未来的投资方向将主要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的技术项目,这就使得资本深化的趋势必将继续下去。伴随着资本系数的不断增加,也就是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即使是劳动力总量不变,也会出现"机器排挤人"的技术性失业,这就必然使得大量试图与城市工分得一碗粥"的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是知识、信息劣势导致就业机会的相对缩小。 与资本深化相伴而生的一般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深化的工业化增长路线必然以引进技术为主体的技术进步模式为主要途径,与此相关的就业岗位多为知识密集型或者是技术密集型,这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不仅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拥有和获得信息方面也属"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学历水平都比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进入市场的能力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他们与城市寻找工作者相比在获得信息和亲缘、人际关系方面所处的劣势地位,这都大大加剧了他们与城市下岗或者失业者在寻求工作岗位中的不平等地位。

    三是农业产品低价优势消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竞争压力增大 。 随着贸易保护对象的相对减少,农产品的低价优势必将逐步消失。当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已接近或者高于国际价格,因此,在农村中通过价格优势来扩大农业就业人数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必然是资本深化和通过技术和工艺的运用而使农业从业者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更少,也这会使农业生产中处于边际上的从业者不断地被分离出来,从而使农村人口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 

    四是农村劳动力群体素质处于弱势。存在着劳动技能差。就业观念落后;法制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根据2006年苏仙区劳动力资源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73%,高中文化以上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21%,大专以上文化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0.5%。许多农民(特别是年轻的)还缺乏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适应转移就业的需要;农民不习惯于企业严格的时间安排、规章制度,难以适应机器化大生产的工作环境,对于农村就业人口来说,这也是农村劳动力先天不足而难以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针对苏仙区农村剩余转移存在的困难,我们缓解农村人口就业压力的对策主要在于:   
     
    一、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以生存工资来养家糊口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从而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在实现农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安置。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质量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必将越来越大。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他们在选择职业方面与城市在职或下岗职工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不仅如此,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市场行情、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失业与空位的具体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也会有所掌握,从而大大降低他们搜寻工作岗位的成本。 

    二、加快城市化建设,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市民待遇" 。 长期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一致的。2006年苏仙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就已达54.1%,但非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比例41.69%,说明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化水平,加之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两种待遇"为基础的城乡人口政策,人为地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非常不公平的境地之中。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和农民的边际产出水平,以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乡镇企业,振兴乡镇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曾经有过一段快速的发展时期,但近几年来却一直在萎缩,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一些大中城市必然以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这就为乡镇企业利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从事诸如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宜过高,力争维持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关系。另外,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之后,一定要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使他们在"边干边学"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程度。   
     
    四、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劳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信息、文化素质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对过低的工资、过长的劳动时间、过分的劳动强度以及老板的剥削与压制,他们往往是束手无策。因此要切实保护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劳资谈判、实际工作中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有效的保护。

推荐访问:农村劳动力 就业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