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心学校创建星级平安申报材料

时间:2022-05-01 08:05:08  阅读: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创建和谐校园
    一年来,我校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走“办规范加特色学校,培养创新型学生”之路,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规范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巩固德育核心地位
    1、我们组织了全体教职工继续采取专题辅导,观看录象等学习形式,采用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会议精神,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以及《继续教育辅导》,通过学习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三风”建设(校风:有志、好学、文明、朴实;教风:严谨、博学、善教、爱生;学风:专心、慎思、勤练、求精),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2、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思想,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关注并尊重学生个性,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健全组织网络,丰富德育内容。本年度中,我校有计划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增强依法知教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坚持依法治教我校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施教,严格按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表,课外活动表,开齐上足教好所有应开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还根据要求对备、教、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每月的专题检查与随机检查结合做到无流生,无体罚和变机体罚,无乱收费现象,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建立健全了各项责任制度,强化明确责任追究的力度,并把法制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做到了教师教材课时“三落实”,开展经常性宣传工作。2、抓好各层教师的培训工作。今年,我校围绕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收看网上直播的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习“洋思经验”利用教验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有关理论知识,使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自学,集中学习,看录象等多种形式,深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研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县、市、新课程理论培训。全体教师参加了新课程理论测试测试,撰写了体会。通过培训和学习,广大教师明确课改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课改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规范到素质教育的轨道,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相信每位学生都可以教好的,实施分层教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3、加强现代化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管好用好学校网络及时维修,更新保证了网络正常运行,拓宽了教学的信息久留渠道,发挥了其宣传的窗口作用。
    三、各种活动丰富多彩,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活动是学生的活动,自主发展是学生的实质。一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弘扬祖国美德,做新时期文明新人”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1、结合“国庆”、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五爱教育。把教育融入活动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继续深入“手拉手”活动,在镇团组织的号召下,坚持互助互学,共享教益的原则,强化“手拉手”,“爱心帮困”,“爱心助残”“爱心助学”活动的参与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爱心活动中来,活动为患病学生,特困生,献爱心捐款,为受灾地区捐衣捐物都充分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也逐步树立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重视安全卫生工作
    安全工作一直是我校的重点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每学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课间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同时对校舍场地等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安全检查。每学期“安全教育周”制度落实,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星级平安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虽然我们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真正达到“平安”,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各项创建工作措施,努力把平安创建工作推向深入。

                                

XX中心学校

                                2009年11月19日

 

推荐访问:平安 星级 乡镇 申报材料 创建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