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COP评分及血清降钙素原、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2-04-16 09:41:51  阅读:

zoޛ)j馔8v^Muߍ0S	9lMm5]v_wMyכDC5<$0M?M94D3SOi#�E0?i	48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1月-2019年3月收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30例,其中重症肺炎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75 - 86岁,平均(76.3±4.9)岁。轻症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76 - 89岁,平均(78.2±7.5)岁。排除标准:妊娠、活动性肺结核、HIV感染、白细胞<1×109/L或中性粒细胞< 0.5×109/L、器官移植手术,或者使用≥1 mg/(kg.d)波尼松激素>l个月。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两纽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留取两组患者第1、3天的静脉血3 mL,缓慢地注射到无抗凝剂的干燥管内并摇匀,以2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去上层血清,放在-80℃的环境下等待检验,所有的标本统一送往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检验。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sTREM-I和PCT的指标,水平高的为重症肺炎患者,根据SMART-COP评分表≥3分的为重症肺炎患者。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SMART-COP、sTREM-I以及PCT水平对比,见表1。

讨论

肺炎是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是由微生物、免疫损伤、过敏以及其他药物所导致的疾病[l]。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肺炎,虽然近年来抗感染治疗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肺炎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肺炎的诊断和治疗的延迟,早期的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能有效降低肺炎的死亡率,并且医生也能及时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作出调整。SMART-COP评分能很好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把重症患者尽可能转上级重症监护室给予呼吸的支持,降低死亡率,同时使轻症患者尽早离开重症监护室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2]。血清PCT是一种由抗钙素以及氨基抗钙素所组成的前体物质,在健康人体内PCT的水平很低,它是由甲状腺C细胞所产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在细菌感染以及其他器官功能发生障碍时,患者体内的PCT会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且患者感染的程度越高PCT的水平相对就会越高,两者呈现正相关。(sTREM-I)实质上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是免疫球蛋白中的一种,它在患者体内作为一种炎症的调节物质。sTREM-I作用于单核细胞并且释放出一系列的促进炎症发生的因子,并且抑制抗炎介质的分泌过程,使患者的病情严重。TRME<1的表达水平的高低对sTREM-I的分泌起决定性作用[4]。患者身体的大部分比如脑浆、尿液等都能监测sTREM-l的水平,它分布广泛,为临床检测提供了便利。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重症肺炎患者sTREM-l和PCT的水平均比轻症肺炎患者水平高。这两种因子均可作为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指标。sTREM-I和PCT单一的敏感性分别为87%和74%,但是两者结合会使敏感性上升很多,均高于单一的作用效果。重症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体内的sTREM-I的水平会有明显的上升,而轻症患者会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sTREM-I的变化能够评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能早期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将重症患者转上级重症监护室治疗,轻症患者留在社区治疗,这种双向会诊可以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检测sTREM-I和PCT的水平能够早期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动态监测这两项水平对于疗效的评价和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农贤刚,程卫萍.中性粒细胞CD64和血清sTREM-I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6):871-874.

[2]李自生,孟凡亮,秦文燕.血清D-二聚体、PCT及NT-proBNP水平在评估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J].广东医学,2016,37(1):111-113.

[3]孙广信,石彦杰.侯伟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和预后评估价值[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6,12(6):562-566.

[4]陈少霖,张卫星,张声.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一1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3):2968-2971.

推荐访问:可溶性 受体 血清 触发 细胞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