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沙门氏菌病诊断与防治

时间:2022-04-14 10:28:37  阅读:

摘要:鸡沙门氏菌病又被称为鸡白痢、鸡副伤寒,它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21日龄左右的雏鸡,造成的死亡率极高,成年鸡感染该种疾病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常常呈隐性感染,隐性发病经过,成为养殖场的主要传染源。临床上由于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一旦在鸡群中传播流行,很难进行有效清理。防控鸡沙门氏菌病传播流行,重点应该做好生产养殖环节的防控,这是保证鸡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文分析了沙门氏菌病的鉴定和防治过程。

关键词:鸡沙门氏菌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0.068

0 引言

鸡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是鸡养殖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不同年龄的鸡感该种致病菌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严重的导致患病鸡出现败血症,死亡率较高。鸡沙门氏菌病除造成鸡群出现严重的死亡外,还会严重影响鸡群的繁殖能力,导致孵化率显著下降,严重制约禽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鸡群养殖中应该采用淘汰患病鸡、净化鸡群的原则,保证鸡群不存在沙门氏菌感染。但近年由于很多养殖户不合理的用药行为,使沙门氏菌病的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变差。

1 发病经过

2018年3月13日,某集约化规模化蛋鸡养殖户养殖的4000多只13日龄的雏鸡群中突然出现发病情况,其中最急性的患病鸡不会表现出任何临床的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急性期的患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下降,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粪便颜色呈现黄白色。有的患病鸡还会出现卵黄腹膜炎,卵泡严重出血,肝脏显著肿大。出现发病情况后,养殖户立即将患病鸡单独隔离养殖,并选择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尝试进行治疗,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养殖场整体养殖密度较大,且存在不同日龄的鸡群混群养殖的现象。养殖场整体卫生环境较差,地面垫料板结严重,存在大量粪便污水,潮湿不堪。温度相对较低,期存相互拥挤在一起取暖。由于雏鸡之间相互接触很容易导致致病原的传播蔓延。

2 流行病学

在自然界中沙门氏菌广泛存在,在pH值4~8,温度4~45℃的条件下,能正常繁殖生长。但该种致病菌对热十分敏感,80℃环境下蒸煮10min即可以将其灭活,该种致病菌对常用的消毒剂也十分敏感,如20%的石灰乳、3%的来苏尔、3%的石碳酸溶液均能快速将其灭活。但致病菌在低温干燥状态下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低温条件下能在土壤中生存数个月,在皮毛当中能存活1年以上。沙门氏菌具有多样的传播途径,既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以通过肿蛋繁殖器官实现垂直传播。患病鸡污染饲料、垫草、饮用水、孵化用具,是导致该种致病菌传播的主要方式。产蛋母鸡感染沙门氏菌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呈现隐性经过,但是产下的鸡蛋表面会携带有大量致病菌,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致病菌会通过蛋壳的孔隙进入鸡蛋组织中,造成胚胎死亡,出壳的雏鸡即便能成活也会天然患病,造成生长发育不良。公鸡的睾丸、输精管被沙门氏菌侵入后,供给所排出的精液中也会携带有大量致病菌,通过配种实现致病菌的传播感染。

3 临床症状

育雏阶段的除菌感染该种致病菌后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具有潜伏期短,流行传播速度快的特征,雏鸡在感染2~3d后会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有的雏鸡在感染1d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发病后患病鸡表现为饮水欲望增加,饮水量显著提高,羽毛杂乱,双翅下垂,缩颈呆立在圈舍中,闭目嗜睡,采食欲望下降或采食停止,随后出现腹泻症状,排出白色或者灰白色的粥样稀便。随着腹泻症状的出现,患病鸡泄殖腔红肿,被白色的粪便附着,影响正常排泄。后期患病鸡表现为呼吸极度困难,身体极度衰弱,在发病1~3d内死亡,耐过急性期的患病鸡逐步转变成慢性,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羽毛杂乱,羽毛干燥,影响正常育雏[1]。

4 病理学变化

将病死鸡解剖后,可发现不同年龄的鸡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急性期死亡的急通常病变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鸡爪干瘪,干燥略微肿大,并且在肝脏表面会出现坏死点。发病时间较长的病死鸡主要表现为肝脏严重破裂,肝脏肿大明显,质地变脆,在肝脏表面存在白色的坏死点。脾脏显著肿大,小肠直肠表面存在出血点,卵黄吸收不良。腹腔当中蓄积大量的血液,心外膜,心内膜和整个心脏表面被黄白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心脏表面存在很多白色的结节[2]。这是判定鸡沙门氏菌病的典型病理学变化。

5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采集病死鸡的肝脏脾脏组织,将其接种到普通琼脂、血液溶脂培养平板,37℃恒温培养24h,在2种培养基上生长出形态一致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呈圆形,湿润,光滑,边缘整齐,无色,半透明。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转移到伊紅美兰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SS琼脂培养基、亚硫酸铋培养基,相同温度培养24h。SS琼脂培养基生长出无色半透明的菌落。亚硫酸铋培养基菌落颜色呈现黑色,带有金属光泽[3]。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伊红美兰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生化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山梨酸,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侧鸡盏花醇,不产生吲哚,VP试验阴性,不能分解尿素。结合上述诊断,结果可判定致病原为沙门氏菌。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常规药品实验发现致病菌对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高敏。

6 防治

确诊后,应将患病鸡单独隔离养殖,在鸡群的饮用水中添加庆大霉素,按照每只鸡2000IU添加,2次/d,连续饮水3d。同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鸡鸡肉注射丁胺卡那霉素,使用剂量为0.1mg/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在使用西药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选择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可以选择使用鱼腥草、地锦草、茵陈、桔梗、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草,使用剂量分别为240、120、90、90、120、150、60g,上述药剂为6000只鸡1d的使用量,水煎服,每只鸡灌服2mL。通过采用上述中西药联合治疗7d,养殖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情控制后,分批次采集鸡的新鲜血液选择使用沙门氏菌凝集抗原,进行血液凝集实验,检测出隐性带菌鸡后立即淘汰处理,逐步净化鸡群,直到连续3次检测不出带菌鸡,表示净化完全。在日常养殖中,应该定期对鸡群进行检疫,构建完善的卫生消毒剂制度,尤其是应该注重做好种蛋的卫生消毒。还应该做好鸡舍的定期消毒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圈舍当中的粪便污染物,对地面饲养用具进行定期的清洗和消毒。

7 结束语

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近年该种疾病在我国鸡养殖主产区广泛流行,广泛发生,对鸡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充分认识该种细菌性疾病传播流行造成的危害,提高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加强致病原的分离鉴定,明确具体的致病类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降低发病率,提高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广军.鸡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2017(3):32-33.

[2]付丽英.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技术分析[J].吉林畜牧兽医,2017,38(12):43.

[3]李质权.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2):102.

作者简介:王友东(1985-),男,山东莒县人,研究生,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诊疗方面工作

推荐访问:沙门氏菌 诊断 防治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