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研究

时间:2022-04-07 11:26:09  阅读:

总结逐步发展成为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比较认同的是西方学者弗里曼的界定,即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可以确认的、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被组织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2]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有以下几点。①目标上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中心。组织是由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联合体”,组织应该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负责而非部分人负责,其目标是通过促进组织利益最大化而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利益的最大化。②理念上主张共同治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有参加组织决策的权利;管理者负有服务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信托责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是独立的、平等的,通过共同治理,实现各自利益及其社会责任等。③方法上采取分类对待,有效协调、动态发展。首先,组织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标实现之间的相关度是不同的,因而应分类对待而非等量齐观,可依据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的密切程度、贡献作用程度、权利控制程度、参与组织治理的意愿与能力程度等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明确他们的特征和各自的利益诉求;其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者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有效处理他们的行为关系,从而达到利益平衡;第三,由于组织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角色和属性是动态变化的,应当对此进行识别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利益相关者之间新的利益格局。

(二)农远工程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实践体

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是农远工程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出现了多种群体,这些群体各自扮演着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色。教育技术企业通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向学校出售信息化设备和软件资源获取利润;专家对软件进行鉴定,向学校建议该采用何种软件和资源;教师和学生作为使用者,通过使用软件和资源对其优劣进行评价。在整个推进和应用过程中,还有各级电教馆、信息中心和研究者等都不同程度地为农远工程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服务。这些不同的行为主体参与或涉足到农远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有着各自的利益出发点或行动立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种利益博弈,如个体有个体的利益,群体有群体的利益,社会有社会的利益,如果各自都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不利于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农远工程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实践体,任何可以确认的、能够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实现或者

被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实现所影响的群体或个人都可视为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只有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有效处理他们之间的行为关系,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利益平衡,才能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推动农远工程的健康发展。

(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内涵与评估思路

农远工程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实践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看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其实质是指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其利益诉求而进行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它反映的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程度,因而分析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和行动立场就成为评价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应用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努力程度,因而分析利益相关者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进行分类对待、共同治理,有助于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实现;再次,它反映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由此看来,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是双向的,既重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力争反映其利益诉求,同时也对利益相关者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关注其作用和贡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既重视努力过程,也关注所取得的效果。

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应当按以下思路开展:首先,以利益相关者为本,分类农远工程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和明确他们的特征和利益诉求;其次,评估农远工程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特别应关注农远工程是否体现了利益相关的特征及其诉求,是否有相应的协调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第三,评估利益相关者在农远工程的各个阶段是否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作出了相应的贡献;第四,评估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即农远工程是否为利益相关者实现了其根本目标,促进了利益相关者的发展等。总之,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是以利益相关者为本的双向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评估体系:既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注重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分析和作用发挥;既关注过程努力,也重视效果体现。按照以上思路,我们提出了以利益相关者为本的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体系框架,具体包括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主体、评估方法等。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体系框架

(一)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的类型、特征及其利益诉求

研究者大多从利益相关者与组织目标实现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如从与组织关系的密切程度、重要程度、贡献作用程度、权利控制程度、参与组织治理的意愿与能力程度等,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或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等等。我们从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出发,依据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与其应用效益实现的相关程度,特别是重要程度和作用发挥程度,将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下面对他们的类型、特征及其利益诉求予以具体阐述。

1. 核心利益相关者

一线学科教师、学生。他们与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关系最为密切,发挥着应用者的核心作用。他们是农远工程终端服务的对象,是农远工程设备、资源的应用者和最终受益者,与应用效益关系最为密切,作用和贡献最直接,他们是农远工程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特征:①一线学科教师对案例等实践性较强的资源关注度较高,对资源的选择和使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比较中意于能直接使用的典型教学案例等;学生一般较喜欢寓教于乐的软件资源。②他们的应用态度、应用行为、应用能力是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主要因素。③他们对资源采用常态使用、部分使用、基本不用等几种策略选择,采用何种选择主要取决于资源的有效性、资源的应用环境及对资源的应用能力等。

利益诉求:作为应用者,他们希望农远工程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资源能满足他们“有用、易用、可用、能用”的需求。①有用。设备和软件资源适合实际,能体现他们的特征,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符合他们的需求(如教学需求、学习需求、个性化需要等),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②易用。操作简单、快捷、方便,智能化程度高,节省时间和成本,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③可用。一是有良好的内容设计、表现设计、交互性等;二是数量丰富、能满足多元化需求;三是运行良好,能够持续更新,可扩展性强。④能用。希望能参与各级各类相关培训和专家引领,提高自身应用水平和应用能力;希望有良好的应用环境、应用支持等。

2. 重要利益相关者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农林科技等部门。他们为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发挥提供支持,起着引导者、支持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首先,农远工程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而政府应是主要出资者和政策支持者;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农林科技部门等是农远工程的主要实施者,在农远工程的建设特别是应用阶段,都离不开他们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支持服务。由此看来,在农远工程的建设和应用中,他们占据着主导和调控位置,因而是重要利益相关者。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时刻关注这类利益相关者的行动导向。

特征:①具有决策权和影响力。他们为农远工程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远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制定。②具有资源配置优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行政等手段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引导和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③具有组织协调优势和支持服务功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方面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等的支持,做好农远工程等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另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协调内外各种因素,创设应用环境,组织开展农远工程应用等;农林科技部门具有农业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能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等。

利益诉求:希望农远工程能多快好省地传递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益,实现其教育和农村发展等战略目标,有效促进和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等。

3. 次要利益相关者

教育软件企业、信息科技产业部门。他们是农远工程资源的供给者,发挥着应用保障作用。

信息科技产业部门、教育软件企业是农远工程硬件、软件资源的主要供应者,相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重要利益相关者而言,他们往往处于一种被选择的状态,一般通过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为教师等提供硬件和软件资源,获取相应的利润,是次要利益相关者。

特征:①具有技术、资源开发等优势。他们具有专业的研发团队、先进的技术,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软件资源。②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他们通过政府招标、市场销售等形式获取利润,经济效益是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在利益诉求面前,他们有两种选择:一是跟随市场潮流,哪个软件流行就去效仿复制,牟取短期利益;二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自主创新的软件。[3]

利益诉求:①希望提供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包括积极的行业发展政策、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有效的互动机制等。②希望实现持续发展。在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下,开展自主创新,拓展市场空间,通过自身努力,使其产品得到广大用户的肯定和有效使用,从而获取持续的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

4. 一般利益相关者

教育技术专家、信息中心(电教馆)人员、三农问题专家。他们为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发挥提供智力支持,发挥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

“人”是农远工程等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和实践的主体,这里的“人”主要指一线学科教师、学生等核心利益相关者以外的教育技术专家、信息中心(电教馆)人员、三农问题专家等。他们具有理论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能为农远工程的有效应用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引领和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利益诉求。

他们有如下特征:教育技术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工作在学科的最前沿,开展学术创新,提出相应的理论,追求的是揭示教学规律的理论成果,主要从事理论创新或新规律的发现;信息中心(电教馆)人员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能提供技术等服务支持;三农问题专家长期致力于三农问题研究,对农远工程有效服务农民群众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他们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教育技术专家希望自己的理论成果能够付诸课堂实践,为一线教育教学服务,体现其学术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理论成果;信息中心(电教馆)人员希望为应用提供技术等支持服务,提升其自身的的价值;三农问题专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农服务,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研究。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体系框架

1. 评估对象

综合上述分析,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和一般利益相关者是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的对象。缺失任何一个、任何一方都是不科学的。

2. 评估内容

依据对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特征和利益诉求的分析,并结合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的思路,我们认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具体见表1)。①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和贡献程度。教师等核心利益相关者:对农远工程的态度、认识与情感投入程度、应用方式、能力与水平等;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发展理念、政策引导与支持、资金投入、环境创设、机制建立与运行等;软件企业等次要利益相关者:设备的适切性、售后服务状况、资源的针对性、自主创新性、服务水平等;教育技术专家等一般利益相关者:参与农远工程建设情况、专业水平、专家引领程度、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程度等。②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实现程度。教师等核心利益相关者:设备与资源的有用性、易用性、可用性等方面利益诉求的实现程度;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教育规划与目标达成度、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软件企业等次要利益相关者:发展环境与支持情况;软件资源的持续使用和完善程度等;专家等一般利益相关者: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实现程度。③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教师等核心利益相关者:对知识、能力、理念等的影响程度;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对教育均衡、社会发展等的影响程度;软件企业等次要利益相关者:经济效益、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专家等一般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与发展状况等。

3. 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是关于由谁来评估的问题。目前农远工程的评估主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具有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的特征,其评估主体较为单一,缺少核心利益相关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致使评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教师、学生、农民群众、企业、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不能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反馈信息。为克服评估主体的单一化、行政化倾向,建议:①进行规范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通过利益相关者权利制衡,实现共同参与、共同评估、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简政分权,给予利益相关者一定的活动空间,实现权力的转移与制衡,实现“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重构,通过对话、协商、谈判、妥协等集体选择行动共同实施评估、共同承担责任。例如,改变目前评估成员来源单一的状况,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性,吸收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标准和程序等评估方案的开发和使用,从而整合和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②加强中间机构(第三方)评估的建设。建立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第三方组织,赋予其独立自主的地位,客观科学地实施评估。建立相对独立的中间机构并不意味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弱化,而是有效地调节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保证评估客观、科学、有效。例如,可建立“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委员会”,由各利益相关者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组成,代表和行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意愿,负责制定和完善评估方案,实施评估。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专业人才和各类中介机构,开展项目咨询、设计、评价和审计等服务,做到客观、公正、透明,从而保证农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应用效益的发挥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约。

4. 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是关于如何评估的问题。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不是赞成或者否定工程本身,因而应当采用质性评估与量化评估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质性评估是评估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评估对象进行整体性评估,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评估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它们的行为。[4]量化评估重在对评估对象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5]质性评估和量化评估都是实证主义取向的,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开展评估时需要依据不同的评估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估方式。例如,在评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协调情况时应采用质性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在评估利益相关者作用发挥情况时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为了使评估更加客观全面,还应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自我评估进行自我反思,通过他评提供对照信息,进一步明晰各自的状况,以利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三、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

农远工程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实践体,为提高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应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首先,应建立目标协调机制,促使各利益相关者达成清晰一致的目标;其次,应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合作主体的分工和责任,建立成功的合作关系,实现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第三,应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共享机制,对农远工程利益相关者分类对待,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和利益诉求,有效协调其利益关系,促进其利益共享,最终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一)目标协调机制

目标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将各利益相关者的局部目标与农远工程的总体目标协调一致,优化资源与服务的投人和产出状态,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真正实现农远工程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目标。可以通过一定的目标整合程序,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局部目标进行完善、汇总、归类、合并,形成共同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目标的整合,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项目计划。[6]

(二)组织协调机制

一方面,应建立一个清晰的组织体系和管理结构,明确各行为主体与合作角色的分工责任,建立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应建立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使各利益相关者形成统一行动,提高工作效率。

(三)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主要负责解决以下问题:利益分配、利益表达、利益约束、利益激励。首先,公平合理、风险共担、受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利益协调机制的核心。对农远工程而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重要利益相关者应发挥好引导、组织、协调等作用,通过创设规范、有效的运行环境等,保证各利益相关的利益需求能得到实现和满足,如企业能提供适切的资源、设备等,教师等能有效应用等。其次,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各利益相关者有利益诉求的渠道,能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价值追求。第三,建立利益约束机制,实现对不合理利益追求的约束,从而保证正当利益的获得。第四,在农远工程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部门、各主体的投入程度都不尽相同,不可能处于一种完全对称的状态。因此,建立明确的赏罚激励制度,有助于激起主体之间、部门之间的积极进取心态。

(四)共享机制

一方面,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重要利益相关者为主导,通过项目立项、招标等方式,组织教育软件企业、专家、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以企业等次要利益相关者投入为主,政府投资为辅,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企业、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深度服务的方式,风险共担的形式,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共同开发,利益共享。[7]

四、提高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必须以利益相关者为本,从应用输入、应用过程、应用输出的全局视角,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互动,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共赢共享。

(一)在应用输入方面,应重视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高设备、资源的有效性,从源头保证应用效益

教师、学生等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农远工程的应用者,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不参与项目的选择、设计,特别是对应用的对象——设备、资源等的设计与开发,他们的特征和利益诉求在项目建设中未得到充分体现,导致建成的资源其适切性、有效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农远工程应用的积极性。因此,从源头上保证设备、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有效性,提供高质量的资源服务是提高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基本前提。为此,应落实教师、学生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等环节,使项目的设计、实施和应用符合他们的特征和需求,赢得他们的支持,唯此才能提升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确保其持续发展。

(二)在应用过程方面,应加强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互动,以过程提升应用效益

农远工程是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实践体,在建设和应用阶段都需要各利益主体的参与互动、共同推进、共赢共享。而目前,由于各利益主体普遍存在谋求短期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一致的利益驱动,没有建立普遍联系。例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片面追求升学率,未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未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的革命性影响,没有发挥好协调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未能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和应用环境,特别是没有创设有效机制将应用者和服务指导者联系起来,从而出现:高校教育技术研究者从事着纯学术的研究而缺乏中小学课堂实践的支撑,理论难以转化为实践;一线教师由于有“当局者迷”的一面,加之理论水平有限而使应用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建议区域教育行政人员要发挥其行政管理协调的优势,探索合作互动的长效机制,实现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①开展应用效益提升纵向研究。区域教育行政人员以解决本地教育信息化实际问题为基点,以农远工程课堂应用为主阵地,采取合理可行的机制积极联合教育技术专家、教研员、教师等申报国家、省部级等课题,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课题研究,力争产生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②开展应用效益提升横向研究。一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广泛而多样化地联合教育技术专家,结合本地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开展课题研究,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研究。另一方面,要探索与教育软件等企业的合作机制:企业发挥技术与资金上的优势,为中小学信息化环境建设提供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教育软件等产品的教学应用,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在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中促进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提升。

(三)在应用输出方面,应加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应用效益评估,提供客观全面的反馈信息,以评估提升应用效益

开展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有助于各利益相关者及时了解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及自身的参与情况,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及时改变工作策略,优化参与成效,从而进一步提高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为此,建议加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应用效益评估,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和利益诉求,积极调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而不断地提升农远工程应用效益,促进其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农远工程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实践体,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认识农远工程,特别是其应用效益评估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问题解决的思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提出的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农远工程应用效益评估体系框架及其利益协调机制、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只是一种分析框架和新的思考,具体的指标还需进一步细化,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农远工程应用效益的提升提供借鉴。总之,农远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正面临着自身发展、应用效益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它,需要更多力量关注和关心它,需要继续建设和发展它,从而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李善民,毛雅娟,赵晶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2):32~36.

[3] 张景中,周平红,彭翕成.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同群体间利益博弈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8~14.

[4] [5]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常宏建.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103.

[7] 杨晓宏,贾巍.现代学习理念导向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84~95.

推荐访问:视角 现代远程教育 农村中小学 效益 评估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