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环境”下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集成创新研究

时间:2022-04-07 11:14:05  阅读:

【摘 要】 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表现为综合与基础的关系,分别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及微观经济决策的需要。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主流的趋势下,通过比较与集成创新研究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在特征、内容体系(指标、报告、核算方法)、信息系统方面的异同,开发“混合云”架构下基于企业财务应用系统的统计信息报送子系统,可促进统计数据的核算方法与报告体系的改进,从而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充分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发展风险。

【关键词】 统计信息; 会计信息; 差异比较; 云计算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以“政企合作”为主要特征,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开发基础配套设施,开放式管理,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因素,从而形成亲密的合作关系。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前所未有机遇的背景下,政企合作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延续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水平进一步提升。除调控手段创新、方式细化外,宏观经济信息的真实性与决策有用性应更加得到重视。通过比较与集成创新研究统计和会计信息在特征、内容体系、信息系统方面的异同,开发以“混合云”为架构的云计算平台,可有效支撑两类信息的整合与信息挖掘,为提高统计信息真实性、增强决策有用性、保证信息独占基础不变等目标的同时实现奠定坚实的技术及制度基础。

二、统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在特征、内容体系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异同比较

(一)信息特征异同的比较

信息特征是不同信息内涵、载体、价值目标、核算原则、核算方式等基本方面的规定性。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在总体方面的异同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在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特征的比较上,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存在一些完全相同的根本属性,也存在基本一致和相悖的特有属性。两者都属有效信息,具有一致的基本特性。两者分别在系统性和层级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及时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基本一致。这是由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工作流程相近,决策功能相似所决定。信息技术发展对两者特性的发展有着相似的促进作用,两者更加集成、动态、扩展、多元和综合。他们在内部性和大众性,敏感性和商品性方面的特性是相悖的;人们对统计信息的要求更清晰具体;会计信息生成的成本、风险和效益受到了更多关注,而统计信息要求则弱得多。事实上,既然会计核算和社会审计业务的开展对于会计信息而言起到了社会资源参与企业内部信息的生成和质量验证的作用,那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统计信息的生成和验证,解决个人感受和统计数字背离问题也是可行的。

另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特性与统计信息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等特征,均属两者的独有特性。这是因为会计信息内容相对统计信息而言要求更加敏感;相对于决策而言,会计报表有明确的使用者和责任人,因此会计信息生成的成本、风险和效益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在宏观经济理论并不完备和调控工具匮乏的事实面前,统计信息对成本、风险和效益的要求则弱很多。然而,无论是何种信息,其最终目的都是对不同受托责任的汇报及责任的解除。

(二)内容体系异同的比较

1.指标体系的异同

工业企业的统计内容较其他行业更为繁杂,除了“企业调查一套表”之外,还要填报高科技统计等专项调查报表。因此,本文仅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就已具代表性。统计报表中的部分指标与财务会计指标口径相一致,可按财务报表直接填写。但是,其他指标则应根据会计记录和其他相关资料重新调算,其中存在名称与内容均相同、名同实异、指标各自独有三类情况。

表2中列出了名称和内容都相似的并且涵义相同、核算方法一致的会计与统计指标。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重点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或某一确定时间范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属于横截面数据。因此,为了满足宏观核算的需要,对于资产负债情况波动比较大的企业,统计报表用“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和“流动负债年平均余额”两项指标表示。

对于表3中列出的一些名称相同或相似的指标,其涵义和计算方法却相差甚远,需要借助更加详细的会计资料或者一定的技术处理才能够获得,而不是从会计报表中直接取得。

统计报表中“固定资产”并不能直接从会计报表中取得,但可从附注中得到。会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中和职工薪酬一项相关的指标虽然名称十分相近,但涵义却存在较大分歧。统计指标包括的范围更广,应结合会计指标中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与“管理费用”中包含的不计入成本的那部分职工工资等项目进行综合计算。在统计指标中,“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的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从利润表中直接获得,只能从会计报表附注中得到需要反映的指标。其中,产品销售收入可以认为是主营业务收入,包括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收入和对外加工费收入。另外在高科技专项统计中,会计信息处理一般将研发费用作为无形资产并入资产一项,而统计核算却没有这样的要求。随着研究与开发支出在企业的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若完全按照统计报表下的指标解释进行统计数据的核算,两者的结果会有较大的出入。

统计报表中还包括独有的指标,如工业总产值(现价)、新产品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工业中间投入、全年吸引外资签约额等。这些指标均不能从会计报表直接获得,但相当依赖会计资料,如工业中间投入应首先区分中间物质投入与中间劳务投入,再采用正算法或倒算法才能得到。

2.报告体系的异同

报告体系是指报表形式与内容、信息披露制度、法律责任与质量控制体系等机制体制体系。

从报表的形式上看,统计与会计报表分别采用半封闭式与封闭式的结构;就数据来源而言,会计数据以经济业务发生的会计账簿为依据,自下而上地传递,统计报表则相反。从编制时间上看,会计报表分为中期会计报表和年度会计报表;统计报表分为定期报表和年报两部分。其中,定期报表的统计指标较少,统计范围较小,分类目录比较粗,时间要求比较快;年度报表的统计指标数量、范围、详细及准确程度要求都较高。这与会计报表有明显不同。集团公司的统计报表与合并后的会计报表也存在较大不同。相当数量的企业上报的统计报表为各子公司统计报表数字的简单汇总,而所采用的会计资料乃是母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数额巨大的内部交易信息在子公司与母公司进行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抵销,因此造成统计报表信息失真。

在报表披露的规定方面也存在较大区别。一般规定规模以上企业的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连同审计报告一并披露;若无强制披露的规定,则属商业机密。统计报表没有利用第三方验证机构审核的规定,由国家或省、市统计局负责数据公布。企业的统计报表主要由企业的统计负责人实行监督,同时接受地方统计部门的检查。二者在披露内容的规定方面有相似之处:企业会计准则针对不同行业做出了非常细致的规定;政府统计部门根据各行业统计需求规定统计报表的必填项目,编制不同类别的报表。

从信息质量控制体系方面而言,《会计法》及《统计法》均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比较来看,有关确定会计报表真实性的法律规范内容比较详细,而统计的相关规定则不是很明确,且违法责任差别较大。从质量控制角度而言,会计信息有比较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而统计信息因制度、人事方面的缺陷导致信息质量控制力度较弱。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因素与体制因素。就体制因素而言,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统计工作体制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其一,因为政府统计不具有独立性和中立性,导致统计数据严重失真;其二,我国全面统计报表的设计指标多而繁杂,填报难度大;其三,政府统计工作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无法对统计数据的可塑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重要统计数据的核算方法不够公开,重要统计数据的误差率及可靠程度的分析不够公开等;其四,政府统计的设计思想及调查手段不能与外部环境变化同步,从而对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塑性产生影响,如近年来新发展的一些领域,统计的量化描述不充分,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着空白。此外,统计标准化水平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又一体制因素。我国统计标准化水平不高的主要表现是我国统计标准尚未与国际标准接轨,由此产生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关数据比较中的可比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统计分析可信度的要害。

3.核算方法和途径的异同

现代会计形成会计管理与核算两种系统,且各有自身的专业方法与目标。会计管理系统涉及的范围较广。统计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归纳推断法。会计方法与统计方法早已互通有无。在统计中,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会计账户之间的相互对应、总体平衡的原理,应用了会计循环账户体系模式;“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账法得到了应用;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也被应用到了国民经济的统计核算过程中。同时,会计分析决策也大量采用了统计的专门方法,如相关回归分析运用于混合成本分解,概率决策运用于短期经营决策,趋势预测模型运用于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标准差系数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概率预算、区间估计以及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等。而作为实证会计研究前提的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更是以抽样调查和回归分析法为表述基础。

从两者核算途径角度来看,会计资料是统计核算的基础,统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的综合。目前,会计信息的核算途径一般以ERP系统为支撑,按照复式记账法,包括账户设置、凭证填制和审核、账簿登记、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等,形成一套严密的流程体系。

统计信息核算途径一般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四个阶段。目前,基于“云环境”模式的统计“四大工程”可以轻松胜任统计设计、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工作,但现阶段的“云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技术,统计调查中最重要的数据获取工作还停留在人工填报阶段。因此,统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突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基于全面“云技术”的统计信息调查模式亟待建立。

(三)信息系统架构的区别与联系

ERP财务子系统是以美国会计学家乔治·索特倡导的事项会计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经济事项驱动的核算方法。该模型分为数据层、信息层、表示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相应的数据处理功能。统计“四大工程”以进入名录库的企业数据直报为关键环节,大幅提高各级统计机关的企业统计工作效率及数据准确性。由图1可见,统计信息系统集数据直报与信息处理于一体,通过分布并行计算与网格计算技术统一对国家、各省市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测算、分析、预测及预警,相比会计信息系统更具集成性。但由于企业统计工作的非效益性以及寻租空间的存在,异化的信息报送关系会在事实上导致直报信息的失真。

三、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云整合”

统计“四大工程”虽有效提高了统计信息的质量,但并未彻底铲除填报过程中寻租行为滋生的土壤。会计信息虽精确刻画与揭示了企业经济活动的点滴与成效,但缺乏统计技术支撑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益性原则便会流于形式。目前,系统整合方面的研究通常未能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企业IT建设的实际情况,理论研究界限模糊,系统建设无法回避会计信息的私有产权与统计信息公开性这一根本冲突。随着基于“混合云”系统架构及Saas研究的深入,信息的安全性问题正在得到改善。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在不打破原有制度基础的前提下明确系统应用的要求,明确信息产权的法理基础与补偿机制,研究“混合云”的工作框架。

(一)统计与会计信息“云整合”系统的基本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首先在信息载体、价值目标、核算原则、核算方式等信息内涵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系统架构设计不能以互相承载对方的功能为目标,而应以数据关系的改善为出发点。其次,由于二者在内部性与大众性,敏感性与商品性方面的特性是相悖的,因此系统应同时兼顾会计信息更具安全性以及统计信息更具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云趋势”下二者出现较多相近似的特征表明:会计信息系统应拓展应用范围,开发包括供应链财务管理在内的多种功能模块;统计信息系统应利用市场力量扩大数据来源,开发有助于企业决策的专项统计项目。再次,增加对次级会计信息抽取的功能;加强对集团各分公司有效会计信息提取的人工智能设计;加快审计信息对接统计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建立标准统一的信息质量控制体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最后,“云整合”系统应根据“云平台”的建设与推广步伐逐步实施。其中,初期应以财务管理软件增加统计信息生成模块为主要方式,指定企业财务人员报送信息;对于核算方式差别较大的统计指标,逐步推进利用原始会计资料重新生成合规统计数据的制度建设;随着云计算模式的普遍流行,最终完成基于“混合云”的Paas下会计信息转换成为高质量统计信息的系统开发与体制机制建设。

(二)基于“混合云”结构的工作框架

基于“混合云”结构的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整合的系统架构由政府公有云、企业用户的私有或公有云以及统计数据生成中心三部分组成。其中,应成立“统计协会”作为第三方对统计数据生成中心进行运维,如图2所示。

该架构中的三部分物理隔离。对会计信息机密性保障的关键在于独立性较强的统计数据生成中心。该中心作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过渡机构,具有数据请求和汇报、统计数据生成和会计数据删除功能。其运作机制是:时间驱动政府统计云向统计数据生成中心发出请求统计数据的指令;数据生成中心根据指令内容向企业的AIS(会计信息系统)发出对特定会计信息的请求指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同意指令内容后,数据生成中心获取数据,并按照核算方法生成统计数据;经过相同的五次重复,统计数据获得一致性检查后,向统计云进行汇报。统计云获得数据,成功载入数据库,发送核对指令给数据生成中心。若准确无误则数据生成中心系统将自动删除企业的会计信息。同时,政府统计云获得企业统计数据后应将企业名称进行加密,由各企业负责设置密码,不经法院审判不得公开。另外,关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主要由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管理,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三)“云整合”的制度保障建设

科斯认为,只要产权是明细界定并受到法律保护,双方之间的谈判和交易会带来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只有正确地界定并保护产权,市场才能解决外部效应的问题。因此,有关信息质量问题的制度建设,应首先对信息的产权有足够清晰的认识。

通常,向统计机构提交统计数据通常被看成与纳税一样的法定义务,政府有权无偿获取。但事实上,经企业生产出来的会计信息及统计数据始终应归企业完全占有,应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由政府根据企业原始会计资料整理、生产出的统计数据以及通过数理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企业也应享有相当的权益。因此,市场向政府提交统计信息的过程应视为信息产权的转让。统计信息作为私产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应无偿过渡为公共资源。

CPI、GDP、进出口金额等统计信息通常会造成公司股票价格、企业产品销量、股东收益等企业绩效指标的波动。与税收不同的是,统计信息对企业并不始终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因此,企业出于逐利避害的需要,对高质量统计信息形成了复杂的态度:既希望获得最真实的经济数据,以指导决策;还希望有关宏观经济的负面消息不会影响企业绩效;更希望能为竞争者制造错误信息。因此,企业的犹豫不决使得政府向市场索取真实统计数据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产权交易行为。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统计信息的无偿转让以及统计信息对企业外部效应的不确定性,“云整合”系统的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制度完善:

1.除了利用云技术降低高质量统计信息的获取成本外,更应逐步形成获取统计信息的补偿机制。信息补偿机制的建设应逐步推进,目前阶段的补偿应以企业享有对统计信息的全部产权为前提。在“云整合”系统推广应用之后,可以降低补偿标准。

2.除对生产虚假统计数据的企业进行处罚,对提供统计信息的企业进行补偿之外,还应建立统计信息真实性保证金制度,增大企业的造假成本。

3.在行政上将统计数据造假行为上升到事故层面进行管理。对于造假行为除计入企业信用档案外,还应追究地方主管官员的政纪责任,增加地方官员合谋的成本。同时,应开展信息的验证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定期检查统计信息与会计资料的一致性程度,避免监管失效。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论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及其信息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11(12):3-8.

[2] 徐玮.信息时代下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1(13):130-131.

[3] 杨福平.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4] 陈淑芳.抽样调查方法制度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6-14.

[5] 陈朝阳.基于事项法的双驱动会计系统的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6):73-76.

推荐访问:统计信息 会计信息 集成 创新 环境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