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和谐富民兴筑

时间:2022-03-31 10:24:19  阅读: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经济影响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此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贵阳市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气象部门按照“管天为民、追求卓越,尊重规律、天人和谐,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有预则立、防重于抢,依靠科技、准确及时,趋利避害、积极转化”理念,建立应对气象灾害的体制与架构,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提供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气象灾害与特点。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发生范围最大,危害面最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根据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10种主要自然灾害”中有5种是气象灾害,其余部分多数与气象关系密切。因此了解气象灾害特点,加强减灾科技发展,是提高减灾效益的重要环节。

气象灾害除了与其他自然灾害具有同样因地域、因季节、因受灾体而异的特点外,其本身还具有以下特点:(1)种类多。根据气象灾害的成因、性质及其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等情况来看,大致可划分成洪涝、干旱、热带气旋(或台风)、冷冻害、风暴、连阴雨及其它,共7类18种之多,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2)范围广。一年四季,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可发生气象灾害,只是各地、各季节出现灾害的种类、频次和危害程度有所不同。(3)濒率高。根据近40年的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平均出现旱灾7.5次,涝灾5.9次,冻害2.9次。特别是较大范围的旱、涝灾害在我国东部每年都有发生,多时达20次,少则8~9次。每年平均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和台风有7个之多,约为日本、美国的2倍,菲律宾的1.5倍,居世界各国的首位。(4)持续时间长。有些气象灾害常常连季或连年发生。江准地区梅雨期可长达50多天,致使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华西秋雨和江南低温冷害,干旱等灾害都有连年发生的记载。贵阳市冬季普遍出现的冻雨天气,最长可达二三十天,导致发生严重的冻害。(5)群发性突出。由于气象灾害是在大范围环境流场的背景影响下发生的,因此许多地区或许多灾害往往在同一时间内发生。1983年4月25日至31D日,由于强寒潮的侵入,全国大部地区相继出现了暴雨、冰雹、大风、冻雨、结冰、严重沙尘暴,近海大风持续了3~5天,造成85人死亡,数亿元的经济损失。(6)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因素是许多灾害的触发或诱发机制。例如,高温高湿是农业、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暴雨不仅可以形成洪涝,而且常引发泥石流和塌方等。台风除了造成大风、洪涝灾害外,又是引起巨浪和风暴潮的因素。干旱、大风是形成森林、草原火灾的重要条件等。(7)灾情重。由于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多,影响范围大,危害面广,所以全球和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均居各种自然灾害的首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的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问,气象灾害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146亿元,每年可达数百亿元。其中农业的损失,一般年份受灾农田6~7亿亩,成灾约3亿亩,减收粮食200多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二、“三个气象”发展理念。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国气象局也提出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其中建设公共气象的目的是: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气象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增加气象公共服务产品;三是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质量;四是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经济发展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建设安全气象的目的是: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从气象角度出发,在战略高度上为公共安全、社会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建设资源气象的目的是: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为合理保护人类当代和后代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光、热、水、气等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气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工作。

三、气象防灾减灾理念。科学发展“三个气象”,重点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1.管天为民,追求卓越管天,是气象部门的职能;为民,是履行党的“执政为民”宗旨;追求卓越,是工作质量,奋斗目标。要继续弘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防灾减灾的中心地位,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应急反应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天气气候特别是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准确率,增强快速反应的应急能力,为各级党政部门部署防灾减灾工作、进行安全应急决策,提供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为保证国家安全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2.尊重规律,天人和谐。天行有道,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有尊重它的客观规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古今中外,此类教训许多。对于气象而言也不例外。人类面对万千气象,虽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实际上只能认识天气变化规律,掌握天气变化规律,趋利避害,才能实现天人和谐,安居乐业。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有可能在局部范围实施技术影响,改变局部地区天气,减轻气象灾害。

3.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气象部门代表国家和各级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实施抗灾、救灾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4.有预则立,防重于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有效地趋利避害,必须让各级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民众民尽早知道天气气候变化,这是气象部门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民众获取天气气候变化信息之后,及时尽早采取有效防灾措施,就可以将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样做与灾害出现之后,再奋力抢抗相比,要主动得多。

5.依靠科技,准确及时。虽然人类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但是我们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总是可以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南王国”发展的。面对无穷变幻的天气气候,我们可以有所作为。要正确

认识气象变化规律、及时做出准确的天气气候预测预报,必须依靠大气科学和相关学科理论的进步、技术的发展。

6.趋利避害,积极转化。气象灾害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具有二重性,既有害的一面,也有利的一面,害与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所以,我们要树立趋利避害的理念,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将灾害降到最低程度,将有利面发挥到最大程度。

四、贵阳市主要气象灾害。贵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天气复杂多变,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常伴有冻雨天气,春、夏季多对流性天气,5~8月降水集中,易发生洪涝灾害,秋季常出现秋绵雨和秋风天气。

贵阳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城市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常常诱发次生灾害: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等。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占整个自然灾害的比例则高达85%,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贵阳市气象灾害呈现加剧的趋势,据统计,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占GDP的3%~6%。

贵阳市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如下:

洪涝和暴雨:主汛期、局地强暴雨。干旱:伏旱、秋早、伏秋连旱、春旱大风:冷空气大风、西南大风、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雷电、雷暴大风、强雷雨、冰雹、龙卷风、飑线等。低温冻害:秋风、秋绵雨、冻害、冻雨、霜、雪高温。雾:浓雾、强浓雾。气象次生灾害:山洪、气象一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一农作物病虫害、气象一流行性疾病、空气污染等等。

五、2006、2007年贵阳主要天气气候事件。(1)2006年7月至8月贵阳市息烽县遭受持续干旱,稻田开裂,玉米卷叶,县城4万人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2)2007年初凝冻2007年元月,贵阳市开阳受冷空气的影响,出现连续冻雨天气。1月15日,贵阳市开阳县出现凝冻天气,开阳县气象观测站测得的雨凇直径达16毫米,是入冬以来最厚的。(3)2月份平均气温与常年相比异常偏高,偏高幅度为6.3~7摄氏度之间,已达到特高标准。(4)2007年1月1日至3月2日忍受暖冬气候影响,我市共发生火灾火警265起,其中最多的一天发生34起。3月2日花溪孟关发生火灾,3人死亡。(5)强对流性大气是我市春季和夏初高发的气象灾害,带来强冰雹和强阵性大风灾害。(6)今年6月6日、7月9日、23日~25日、31日等日我市各地均不同程度遭受暴雨袭击,局地强暴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7)今年6月14日清晨,贵阳机场出现大雾天气,飞广州、深圳、北京和上海的15趟航班无法按时起飞,另外,从昆明、杭州和西安飞来的8趟航班也无法准时进港。(8)2007年9月1日至13日,受冷空气和高空低槽的持续影响,我市各地普遍出现了超过7天的特重级秋风天气。

六、贵阳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贵阳气象工作体系。市气象局除局机关外,设有直属市气象台、市人影办、市雷达站、市农经网、国家气候观象台、高空探测站和7个县级气象局。

2.贵阳气象综合探测体系。目前市气象局初步建立天基、空基和地基组成的一体化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能较为严密地监测气象灾害。天基:DVB-S广播系统、FY-2c接收系统。空基:贵阳高空探测站。基地: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其中1个国家气候观象台,1个国家一级气象气雷达。

3.贵阳天气预测预报制作体系。贵阳市气象局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要求,明确市、县二级气象部门的业务职责和分工,减少和避免业务运行的重复劳动。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使用多种资料和技术方法,制作客观定量的预报产品,并逐步加强精细化预报业务体系建设。

4.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与评估体系。市气象局按照“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众服务让社会满意、专项服务让用户满意、农经服务让农户满意、防灾和减灾服务让基层满意”的五满意服务理念,建立了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项气象保障服务三大服务工作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流程。

5.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支持体系。在预警预报方面,根据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气象台建立了一整套气象防灾减灾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包括干旱指数实时监测系统、应用两要素自动站资料进行暴雨洪涝的监测系统、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警预报系统、森林火灾卫星监测系统、雷电潜势预报系统和农业产量预报方法等等。

6.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在气象灾害即将发生的时候,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前我市人影部门共有人工影响作业队伍43支,地面“37”高炮4l门,火箭发生装置19个,机动火箭作业车8辆。据统计,2001~2007年统计,7年间共进行人工防雹增雨作业100余次;有效降低了冰雹对带来的灾害。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市2001年~2007年风雹灾害损失均在全省10%以下。同时还在为农业抗旱、扑灭和降低森林火险、增加水库蓄水等方面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服务,取得良好实效。此外,市气象局还开展了针对贵阳地区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特征、水汽资源分布、增雨潜力和降水机制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目前《贵阳市开发空中水资源工程项目》研究与建设工作。

7.气象防灾减灾法制规范体系。到2007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已经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气象标准工作正在加强。国家级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行政处罚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管理办法》、《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贵州省及贵阳市法规规章有:《贵州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贵州省气象条例》、《贵州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贵阳市防雷减灾办法》、《贵阳市施放气球管理规定》。

8.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国务院将气象灾害列入“重大突发事件处理”范围。在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已经制定了《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各区(市、县)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可预见性特点,将重点放在气象灾害预警预防方面,并分别对气象灾害日常预警预防和应急启动制定了标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得以逐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预警是公共气象、安全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部署,以及与国际接轨,贵阳市气象部门加强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工作,包括制定大雪、大雾、高温、寒潮、道路结冰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范,及时发布预警蓝、黄、橙、红等四色信号。

(作者系贵阳市气象局局长)

责任编辑:王方

推荐访问:富民 天人 和谐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