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桃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

时间:2022-03-29 09:51:40  阅读:

摘 要:阐述了山东省桃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桃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桃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桃;产业现状;体系;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S662.1-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3-0119-05

山东省是我国桃的重要产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山东省桃产业发展迅速,并已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07年底,全省桃树栽培面积为10.88×104 hm2,产量234.75×104 t,均居全国首位,仅次于苹果,是山东第二大水果树种。

1 山东省桃产业取得的成就

1.1 栽培面积趋于稳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据统计,山东桃树栽培面积以2005年最大,达12.6×104 hm2;2003~2005年面积稳定,但受市场影响,2006、2007年面积呈下降趋势。近30年来,山东省桃生产能力的变化可分为1979~1988年的相对稳定增长、1989~1998年的快速增长和1999~2007年的迅速增长3个时期;截至2007年底,全省桃产量达234.75×104 t,分别为1979、1989年和1999年产量的35.79倍、24.33倍和3.32倍,占全国桃产量的25.93%,为世界桃产量的11.94%。可见,山东省桃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桃果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优势产区初步形成,品种结构趋于优化

山东省桃树栽培相对分散,各个地区都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从地区来看,主要包括临沂市的蒙阴和沂水、潍坊市的安丘和青州、泰安市的肥城、淄博市的沂源以及青岛市等;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泰沂山区,该区的产量占到全省桃总产的70%左右。近几年,在省主管部门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下,桃果生产逐步向适宜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以临沂、潍坊为中心的两大桃优势产区,该区域桃生产优势日益突出,地方特色趋向明显,国内外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如临沂的加工桃、潍坊的保护地桃和临沂、青岛、烟台等地的鲜食桃都有相当的规模和影响。

山东省桃树栽培品种近百个,包括普通桃、油桃、蟠桃和油蟠桃。据不完全统计,栽培面积在3 000 hm2以上的品种有肥城佛桃、梁山蜜桃、安丘蜜桃、冬雪蜜桃、中华寿桃、城阳仙桃、莱州仙桃、惠民蜜桃、大久保、仓方早生、砂子早生、雨花露、新川中岛等;另外以曙光、中油4号、中油5号和潍坊甜油桃为主的油桃,以早露蟠桃和汶源蟠桃为主的蟠桃,以金童系列(5号、6号、7号)为主的加工桃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但相对比例较小。从品种结构来看,良种比例大幅度提高,提高了早熟和晚熟桃的比例,但仍以中熟品种为主,约占7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早熟、中熟、晚熟桃品种比为2∶7∶1。

1.3 设施栽培长足发展

山东省桃和油桃的设施栽培面积约为3 000 hm2,主要集中在青岛的莱西、烟台的莱州、潍坊的寿光、聊城的冠县等地。以油桃栽培为主,品种主要包括曙光、中油4号、中油5号、潍坊甜油桃、早红2号、早红珠、瑞光2号、丽春等;毛桃和蟠桃在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品种主要包括早露蟠桃、春艳、青研1号、沙红等。全省设施桃平均666.7m2产量达到1 230 kg。近几年由于产量激增,价格有所下滑,平均价格为5.00~7.00元/kg,但上市早、质量好的油桃仍然价高畅销,一般在20~40元/kg。

1.4 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山东省作为桃果生产大省,在生产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近些年来,随着果树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桃果的生产管理技术也随之提高。优质桃苗生产、桃园生草、配方施肥、人工辅助授粉和花期放蜂、严格的疏花疏果、果实套袋、高光效树体管理、节水灌溉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陆续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桃的长枝修剪技术、克服桃的重茬障碍栽培技术、品种更新、提高桃果品质和精品桃果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山东省桃的产后处理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加工业发展迅速。目前,全省用于桃加工的量约为40×104 t,占全省桃总产量的20%左右;年加工品产量约为30×104 t,主要包括桃罐头、桃汁、桃脯等。从市场营销状况来看,山东的桃主要销往外省,数量约占桃总产量的70%左右。近几年来,桃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加,据青岛海关统计,2005年出口鲜果桃0.9×104 t,占全国鲜桃出口总量的52.8%,主要出口到俄罗斯、越南、东南亚、中东、我国的香港和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桃加工品(主要是罐头)出口量为5.3×104 t,占全国桃加工品出口总量的68.5%,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泰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2 山东省桃产业优势分析

2.1 市场空间优势

根据FAO统计数字,目前世界有69个国家从事桃的生产,但产地相对集中。2007年世界桃和油桃总产量1 980.26×104 t,主产国主要包括中国(603.0×104 t)、意大利(169.8×104 t)、美国(126.6×104 t)、西班牙(119.8×104 t)、希腊(81.7×104 t)等,这几个主产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5%以上。这些主产国除中国外,其他国家的产量都有下降趋势,而桃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量却在不断增加,因此桃的市场空间仍较大。

2.2 成本、价格优势

鲜食桃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具有低价劳动力和成本低的优势。欧美等国家中档果品,生产者售价低于0.5美元/kg就亏损,而这一价格对我们来说仍然效益可观。因此,这些国家的果品自给率急剧下降,欧美由10年前的89%降为47%,日本由8年前的84%降为41%。从价格上看,我国鲜食桃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得多,仅为15%左右。因此,我国桃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2.3 优质桃生产优势

山东省桃主产区属温带季风气候,介于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之间,光照充足,热量较多,桃大部分栽培在有利于品质发育的地区,有着独特的生态优势。从品种上看,通过近年全省实施桃良种引进选育计划,选育出了一批品质优良的新品系,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

2.4 技术优势

山东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群众思想相对活跃、开放,掌握信息快,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果农观念更新较快,技术素质相对较高,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较强,在山东开展新技术研发比较容易实现产业化带动作用。目前从事果树生产人员约100万人,其中掌握和基本掌握果园一般管理技术的果农约占20%以上。生产优质高档果的良种改接、精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果实套袋及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无公害桃生产面积已达40%以上。

2.5 交通运输优势

山东省属东部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有沿海码头26个,262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74个;沿海港口吞吐能力1.33×108 t,水上运输非常便利;交通发达,省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尤其高速公路发达,全省各市地已通高速公路,京沪高速、京福高速贯穿山东南北,济青、同三、济聊高速横跨东西,形成了山东省公路运输的大动脉;济南、青岛、烟台机场也为果品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2.6 经济优势

山东省作为经济较发达省份,在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培训等方面投资力度较大,对承担的国家项目配套资金有保证,特别是在产业化投资较大的贮藏、加工业方面有较好的经济保证。

3 山东省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布局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政策影响和利益驱动下,有些地区发展桃规模化生产缺乏长远规划,盲目发展[4]。主要表现为,在生产布局上,适地适栽的原则贯彻不够,非适宜区和次适宜区仍有大量的桃栽培,同时,在适宜区缺乏品种区划,也有盲目发展不适宜或不适销品种的问题,往往造成产品区域性过剩。在品种结构上,品种搭配不尽合理,鲜食桃中,中熟品种比重偏大,约占70%左右,而早熟和晚熟品种,尤其是极早熟和极晚熟品种极少,成熟期过于集中,市场销售压力大,往往造成产品季节性过剩;在品种结构调整中,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鲜食桃主要发展了普通桃,而油桃的比例偏低,适于加工的品种栽培面积过小,仅占桃园总面积的6%,致使加工企业没有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加工产品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往往造成产品结构性过剩[5]。有些地区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扩大规模上,而忽视了对桃产品市场的培育,造成产、供、销服务体系不配套,产业化进程缓慢[6]。

3.2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苗木市场管理不规范

优质桃苗木是高标准桃果生产的基础。目前,山东省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尚未健全,无病毒良种苗木严重不足,质量普遍不高[4]。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苗木生产和果品生产脱节严重,苗木生产者不能很好地把握果品市场发展的方向,苗木生产相对滞后;二是有资质从事苗木繁育的单位和个人较少,尚无专业从事良种苗木生产的龙头企业;三是苗木生产缺乏有效的管理,任何单位与个人均可随意繁苗,生产分散,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单位面积产苗量过高,导致苗木质量差,栽后结果晚;四是苗木检疫名存实无,销售的苗木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质量良莠不齐[5];五是苗木调运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些均严重影响了山东省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是目前苗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3 组织化程度低,果品一致性程度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省桃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缺乏组织性,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之间关联性差,很难实现生产、运输、贮藏、加工、销售一体化,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4,5]。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市场竞争力不足,对产业的带动能力有限,与生产者仅是一种购销关系,而没有形成合作共同体。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尽管许多桃产地也注册了一些品牌和地理标志认证,但桃产品质量一致性程度不高,被盗用和假冒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无法保证品牌的质量和信誉,难以形成国际知名品牌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桃生产从业人员是桃生产的第一线人员和主力军,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桃果的产量和质量。与先进生产国相比,山东省桃生产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致使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难以及时而广泛地得到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程度较低。对优质桃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单产低,品质较差,产品一致性程度不高[5]。

3.4 产后处理、流通及加工环节相对薄弱

由于经销商对采后商品化处理认识不足,且处理的生产流水线数量偏少,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再投放市场的产品比例较低。先进国家现已基本上实现了采后的冷链流通(运输、贮藏和销售),而山东省桃产品的冷链流通几乎是空白。加工环节主要表现为加工能力和加工量相对偏低;加工技术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佳;加工品种花色缺乏,产品种类不多,除桃罐头、桃汁、桃脯、桃干、桃酱、桃原浆和速冻桃片外,其它加工品尚未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

3.5 产前产后管理脱节现象日益突出

欧美发达国家桃的生产和产后加工、流通都归农业部门统一管理,从而形成了桃产前产后及流通之间的有机衔接。目前,山东省水果生产、产后贮藏、加工和销售流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管理体制上的分离,给统一调控与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形成桃生产和产后贮藏、加工、流通之间的脱节和不协调。

4 发展建议

4.1 总结经验,宏观规划

在认真总结其他树种和其他地区水果产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技术水平、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和加工能力等的现状和提升空间,科学规划品种的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度规模生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7,8]。

4.2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政府主管部门应将苗木的生产和经营纳入法制化管理,加强新品种的审定工作,规范品种名称。废除苗木繁育自采、自育、自栽的“三自”方针,严格执行“果树苗木生产许可证”、“果树苗木质量合格证”和“果树苗木检疫证”三证管理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苗木追溯制度”。在有基础的县(市)建立永久性的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强化苗木生产砧木品种化、母本园优质化、育苗标准化、检疫规范化和经营法制化,逐步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4,5,7,9]。

4.3 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在省主管部门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相对集中的原则,不断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压缩非优生区桃面积,发展优生区桃面积,推行适度规模化发展和优质标准化生产,推进桃产业化的进程。区域布局上按照“大杂居小聚居”的原则,在适宜区内,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大力发展适宜品种,加快老、劣果园的淘汰与更新,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适当控制老品种的栽植面积,积极发展优新鲜食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鲜食桃中优先发展极具竞争力的油桃新品种[6~8,10],同时注重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品种的合理搭配[4,5,7,8],同一成熟期的品种应丰富花色[10];地方名优特品种均对生态条件的要求较高,应在当地大力发展。

4.4 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

果品质量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要改变目前山东省桃单产低、品质差的局面,首先要强化桃产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为生产优质的桃产品提供有力的保证;其次,充分发挥本省农业科研和推广优势,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尤其应选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第三,采用优质苗木建园、合理密植、果实套袋、良种改接、精细花果管理、果园生草、冠下覆盖、配方(平衡)施肥、病虫综合防治、旱作节水栽培、产后商品化处理等先进生产技术,实施桃生产标准化管理,生产出适应市场要求的产品,最大限度提高产品品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4~6]。

4.5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5.1 种质创新 目前,山东省桃品种的引进和选育应充分发挥本省桃资源优势,除强调优质、丰产以及熟期配套外,还应有针对性地选育具有市场前瞻性的品种,如果肉致密、耐贮运性好、有香气、外观优美的品种以及抗褐化和耐低温品种。桃品种的选育以鲜食品种为主,辅以加工品种。鲜食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果个大、优质、耐贮运和丰产为主要育种目标。同时做好后备品种的储备工作。

4.5.2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成果转化

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技术推广新模式和新机制,加强重点县果树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的技术推广服务部门的作用,加强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和交流,使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5.3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和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桃果品质量标准、无公害产品标准及产地环境标准和与之相适应的栽培技术规程,实施桃果标准化生产。加强桃产业信息网络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农业等有关部门的网络优势,在桃生产重点区域优先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实现国际、国内网络联通,及时准确地向生产和经营者提供各种相关信息[9]。通过信息联系市场,以市场引导生产,促进全省桃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强对主要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和病虫害、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5],提高对危险性病虫害的防控能力。

4.6 实施品牌战略,推行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经营

积极发展桃生产合作组织,进一步探索组织的协作模式,推广股份合作制经营形式,稳步推进桃生产方式的转变,强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集约化生产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知名品牌,培植无形资产,提高山东省桃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抓好大中型工商龙头企业的培育。采取“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建协会、协会联农户”的模式,形成有效的产业化链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规范生产和市场秩序,提高桃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大生产对应大市场的良好格局,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6,7,9]。

加强采后处理,提高贮藏、加工和冷链运输能力。果实采后必须经过严格的冷却、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处理,增加果实附加值,提高其商品价值,而且便于远距离运输[8]。加强桃产品现代化、安全、高效、节能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保鲜和气调贮藏。推广实用、低成本冷链运输,降低产品采后损耗。研究开发桃加工产品的花色品种、种类和深加工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桃产品消费形式的多样化[7,9]。

4.7 加大科技投入,做好技术储备

桃产业近期面临的主要课题有:前瞻性新品种的选育,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的建立和苗木市场规范化管理,高效、优质、丰产、稳产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病虫害综合高效防治,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及精深加工等,应集中投入科研经费和科研力量,努力提高桃商品中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逐步实现山东省桃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 汪祖华,庄恩及.中国果树志—桃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4,67.

[2]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果树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12-215.

[3] 刘振岩,李震三.山东果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53-656.

[4] 朱更瑞,王力荣,方伟超.我国桃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落叶果树,2003,4:14-16.

[5] 张凤敏,宫美英.我国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果树,2006,6:1-3.

[6] 姜 全.我国桃生产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京农业科学,2000,4:35-38.

[7] 张凤敏,宫美英.山东省桃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山西果树,2007,6:39-41.

[8] 王志强,宗学普,刘淑娥,等.我国油桃生产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1,3:3-5.

[9] 刘凤之,汪景彦,王宝亮.我国果树生产现状与果业发展趋势[J].中国果树,2005,1:51-53.

[10]左覃元,朱更瑞,王力荣.我国桃生产现状与导向[J].中国果树,1994,2:42-44.

推荐访问:山东省 存在问题 现状 建议 产业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