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化氢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时间:2022-03-26 10:13:20  阅读:

砷化氢(arseni,arseni chyd-ride),又称砷化三氢、砷烷、胂,化学式为AsH3,是一种无色、有蒜味的有毒气体,密度高于空气,可溶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常温下稳定,在水中迅速水解生成砷酸和氢;遇明火易燃,燃烧呈蓝色火焰生成三氧化二砷;温度高于230℃时便迅速分解。

用途及来源

砷化氢在工业上可用于合成与微电子学及固态雷射有关的半导体材料,也用于军用毒气、科研或某些特殊实验。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接触的砷化氢,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副反应产物或环境中自然形成的污染物。

含砷矿石在冶炼、加工、贮存过程中与酸类发生反应,或用水浇含砷矿石的热炉渣,或遇水、潮湿空气时均会产生砷化氢。锌、锡、锑、铝、铅、锡、镍、钴等金属矿石中常含有砷,近年来发生的砷化氢中毒主要见于电解液中贵金属提取。金属产品的酸洗、蓄电池充电、生产合成燃料,电解法生产硅铁,生产和使用乙炔等,均可产生砷化氢。

无机砷或有机砷水解也可生成砷化氢,水中某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腐败也可产生砷化氢。国内曾有因海鱼腐败产生砷化氢引起搬运工人中毒的事故发生。

毒性特点及危害

砷化氢属高毒类,是强烈的溶血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进入人体后随血循环分布至全身各脏器,其中以肝、肺、脑含量较高。人脱离接触后,砷化氢部分以原形自呼气中排出;如肾功能未受损,砷-血红蛋白复合物及砷的氧化物可自尿排出。

砷化氢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性血管内溶血和继发性急性肾功能损害,也可累及神经、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中毒程度与吸入砷化氢的浓度密切相关。潜伏期愈短则临床表现愈严重。

轻度中毒有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及腰部酸痛,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尿呈酱油色,隐血阳性,蛋白阳性,有红、白细胞。血尿素氮增高。可伴有肝脏损害。

重度中毒发病急剧,一般为半小时至数小时,很少超过24 h 。吸入高浓度砷化氢时可在数分钟内发病。常以寒战、高热起病,伴剧烈头痛、眩晕、倦怠、意识模糊、谵妄、抽搐、恶心、持续呕吐等症状;肾区胀痛明显,绞痛向两侧下腹部放射。紫绀、巩膜及全身重度黄染。少尿或无尿。贫血加重,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24 h 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尿呈深酱色,尿隐血强阳性,肾功明显异常,甚至出现急性肾功衰竭。

中毒救援与应急处理

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由于砷化氢毒性大,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皮肤吸收,因此进入现场的人员应穿戴全身防护服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泄漏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450 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后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体用排风机送至空旷的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急救措施:发生事故时,所有接触者应迅速脱离现场。吸入砷化氢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现场仍可能存在砷化氢,有条件时应先给伤员戴上呼吸器然后迅速撤离。如有呼吸困难,给与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有皮肤接触者,应迅速脱去受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受污染部位。之后送医院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

中毒预防措施

1.含砷矿渣物料不宜露天存放,防止淋雨或防湿,以免产生砷化氢。

2.不要用水浸熄含砷炉渣。

3.可能产生砷化氢的作业场所,应设置通风排气设施,在附近要备有正压空气呼吸面罩。

4.加强个人防护,生产中穿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防止吸入和皮肤吸收。注意车间内个人卫生习惯,工作后、进餐前均应用肥皂洗手。

5.做好每年一次定期体检及上岗前的健康体检,凡有严重贫血、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缺乏症、神经及精神疾患及严重肝、肾、心脏疾患,均不宜从事砷化氢作业。

6.对于砷化氢钢瓶要定期进行检查,平时可用氯化汞试纸检查是否漏气。

中毒案例

案例一

2004年1月,某市某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6人急性砷化氢职业中毒事故,经过如下:该公司于2003年6月筹建,生产活力氧化锌,工艺流程为:烟矽灰+浓硫酸→上清液+锌粉→上清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锌→煅烧→成品氧化锌。该公司厂房由旧厂房改造而成,主要操作面在1.8 m高半层隔断上,隔断层无窗户等自然通风设施,也无机械通风设施;4只反应釜有2只是半开式,2只未密闭,没有有害气体收集装置;以手工操作为主,操作过程中无个人防护设备和措施;在活力氧化锌试生产期间,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投料,硫酸、锌粉的添加随意性较大,导致有毒气体砷化氢大量逸出。

该公司于2004年1月4日试生产活力氧化锌, 5日凌晨2时,投料岗位上的一名女工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腰酸背痛、胸闷、低热等症状。12 h 内同一车间5名职工,相继出现类似症状而入院治疗。病人主诉头昏乏力、恶心呕吐、腰背酸痛及畏寒等症状。检查发现:患者皮肤和巩膜黄染,严重血尿,呈酱油样;实验室检查发现,隐血阳性,蛋白阳性,血液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为重度溶血性贫血,并伴有严重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

事故发生后对现场进行调查,对生产原料“烟矽灰”的检测发现其砷含量高达1%;同时, 中毒患者尿样中砷含量超过正常人100~200倍。

综合中毒患者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检验结果以及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照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确认本次事故为一起急性砷化氢职业中毒事故。

分析:生产活力氧化锌使用的原材料烟矽灰中砷含量高达1%,加入浓硫酸和锌粉进行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产生砷化氢气体,经呼吸道吸入导致工人发生急性中毒。该厂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厂房改建过程中未进行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厂房设计、工艺流程中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作业场所无窗户等自然通风设施和机械通风设施,反应釜未密闭,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并在没有确定具体的职业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盲目投产。同时该企业缺乏相应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未建立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组织网络,也没有现场应急救护设施和措施。职工上岗前均未经过培训体检,工人缺乏卫生知识,个人防护意识差,不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且现场无监测和防护措施,这些原因导致了这次中毒事故的发生。

建议:企业应不断增强法律观念和职业健康意识,积极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和相关的卫生培训工作;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增强企业、职工识别和预防职业性危害的能力,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建立和落实职业卫生相关制度,做到长效管理,从而更好地防范类似重大职业病事故发生。

案例二

2007年3月至5月贵州省某锑白厂电解锌生产作业场所,不断发生作业工人急性砷化氢中毒事故,共造成26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

该厂始建于1987年,为私营独资企业。年生产锌锭6 000 t。可能产生高毒砷化氢气体的浸泡池未密闭,敞开式作业,作业人员佩戴普通纱布口罩站在反应池上的钢架上直接向酸池内投料,作业场所只有几台换气风机和排气管,无机械通风排气装置,无任何职业安全卫生警示标志等。

2007年3月30日,该厂投料浸泡池作业工人中有3人出现乏力、全身酸痛、小便桐油色等症状,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初步诊断为砷化氢中毒。2007年5月4日,同一工段又出现3名相同症状作业工人入院治疗,生产厂长指示停止投料,但已投入的原料还在继续生产,至9日生产结束。期间不断有作业人员中毒入院,并出现重度中毒患者。中毒病人的临床症状相似,主要表现为腰腹疼痛、血尿、白细胞增高、大小便黑红色、黄疸;3名严重患者入院时表现为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肝脾肿大、大小便黑红色、皮肤古铜色,并伴急性肾功能损害症状,经治疗无效死亡。

该事故发生工段共30名工人,有23人中毒(其中3人中毒死亡,20人不同程度中毒)。检测发现尿砷最高者达1.02 mg/L,相当于正常人群的12.75倍,血砷含量最高达2.40 mg/L,相当于正常人群的96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生产过程特点,诊断为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

分析:该企业使用的原料和经焙烧后的氧化锌粉中含砷,氧化锌粉在浸出工段遇酸产生高砷化氢气体,使作业人员中毒;作业场所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浸泡池为敞开式作业, 无符合标准的通风排毒设施;作业人员上岗前未经过相关职业安全卫生培训,无自我防护意识,无作业岗位操作规程,无有效个人防护用品;发生事故后,企业及接诊医院未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造成中毒人数不断增加的严重后果。

案例三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8岁和48岁,发病前先后连续2天在渔船货舱搬运腐鱼(作饲料用),工作时无任何个人防护措施,每天工作9~10h 。

2例患者均在同一渔舱作业的第2天下午开始出现头晕、全身乏力、恶心,随之出现尿液呈茶红色,继而呈酱油样尿、皮肤巩膜黄染,并逐渐加重,于发病第3天到医院就诊。

职业卫生学调查人员走访了当时一同在渔船货舱搬运腐鱼的农民工,了解到:该渔船上有多个货舱,每个货舱深4 m左右,可储存海鱼近10 t ;整个货舱只有1个约1 m2 的进出舱口。渔船货舱的海鱼已腐烂变质。与2例患者在同一渔船搬运腐鱼的尚有另外9名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在舱内作业的时间都仅在1~2 h 以内,未出现相同症状或任何不适。

分析:海鱼作为有机物腐败可产生硫化氢,同时腐败后鱼体的有机砷可水解生成砷化氢。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实验检查结果,考虑本起中毒事件是由于腐鱼体内的有机砷水解产生的砷化氢,蓄积在通风透气较差的渔舱内,患者在无任何防护措施下,在长时间工作中吸入了较多的含有砷化氢的气体而导致的砷化氢中毒。

建议:在从事类似渔舱作业时,要制定相应的监护制度;下舱前预先进行通风透气,有条件的进行空气检测,合格后再开始工作;限制下渔舱工作的时间,定时轮换作业,以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实习编辑 吴楠

推荐访问:危害 防护 职业 化氢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