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人口的结构耦合模型构建与分析

时间:2022-03-26 10:01:38  阅读:

摘要

探索体育消费人口的结构耦合,构建相关模型是促进体育消费人口增长,扩大体育消费市场的重要参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与演绎方法分析了体育消费人口的概念,结果表明:作为人口亚概念的体育消费人口应该是指面向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通过选择、购买、使用与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用于实现其身心健康与休闲娱乐为共同目标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进而,运用案例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北京高碑店村体育消费人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果表明:组织与家庭结构是推动村内体育消费人口形成的重要结构性力量,并且当体育消费人口形成之后会改变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与体育消费行为,形成一定的体育产业集群,促进体育消费的增长,推动村内社会结构的调整。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体育消费人口结构耦合模型,结果表明: ①当下职业相对比较固定的中青年年龄阶段的中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人口结构特征略偏向于物品密集型,所占比例为53.1%,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选择具有收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消费。②在收入、阶层与教育三个社会结构变量的嵌入下会促使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可选择的体育消费资料以及相应的体育消费行为之间产生一定的耦合效应,从而对体育消费人口的形成有一定的建构,解释率可达到8%。因此,建议优化在职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城镇居民的教育水平,打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其有能力购买、使用各类体育消费资料,促使选择收费性体育运动项目的消费偏好进一步增强;注重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类体育产业,使其成为促进社会结构转型,引导人们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镇居民;体育消费人口;结构耦合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8)07-0167-10DOI:10.12062/cpre.20180202

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全民健身器械已经被广泛安置在各级各类社区之中,并且,不论安置的地方大小,这些地方都已经成为人们经常去锻炼的重要场所,全民健身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已经形成。一大批诸如广场舞、太极拳、慢跑以及快走等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项目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深刻影响并引领着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得到了广泛开展。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例为33.9%,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这一比例与美国49%的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仍然有很大的差距[1]。并且这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真正参与体育消费的过程,使得我国参与性体育消费水平偏低,2014年人均体育消费约为140元[1]。体育消费不仅仅指参与体育锻炼过程的消费,还包括体育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有许多体育竞技项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和人类极限的新奇性,使得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因此,探索体育消费人口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变化规律,可为进一步推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向着体育消费人口转变,扩大体育消费人口的规模与质量,为推动我国居民消费的绿色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无论是在人口学学科领域中,还是在体育学学科中,甚至是经济与管理相关学科领域中,体育消费人口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或许是太边缘化的一个概念,至今还没有比较深入的、独立的系统研究。何建文[2]在论述体育人口理论时提到了体育消费人口是指在参加体育活动或关注体育的过程中,对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动力进行消耗的人群。胡平[3]定义旅游人口概念时提到了购买旅游产品的“消费人口”概念。當然,与之相关的研究还有包括刘剑荣[4]、王磊[5]等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体育消费者人口数量与质量对于促进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Eime,et al[6]从澳大利亚的澳式橄榄球、篮球、板球、曲棍球和类似篮球的五大赛事消费场景下探讨青少年参与人口的变动趋势研究。Tainsky & Stodolska[7]也是从全国橄榄球联赛的赛事消费场景下探讨观赏性体育消费人口规模在不同城市间流动的研究。可以说,这些研究只是或多或少地与之有一定的联系,都没有围绕着体育消费人口这一核心主题或概念进行更深入的解释与探讨,所以有必要先讨论与界定这一概念,从本质上发现此概念的内在逻辑性与科学性。从人口学的角度来分析,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的人所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社会群体[8]。也就是说人口首先是一个数量性单位,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其次,在特征上既要有包含年龄与性别的自然规定性,还要有包含教育文化、家庭、职业以及阶层等社会规定性;最后,人口要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呈现区域性特征。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人口的亚概念。目前,来自《经济学人》的“中国体育健身产业报告”表明,2016年中国体育健身市场规模接近1.5万亿元,可间接地反映出参与健身的体育消费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依据李刚、孙晋海以及代刚[9]的研究表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以及不同教育文化水平的消费者在体育旅游消费过程中有心理层面上的差异性,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体育消费人口在特征上有结构性的差异,当然,还有涉及城乡、不同少数民族体育消费人口的空间分布等等。所以,综合规模、结构以及分布三个要素,体育消费人口显然可以作为人口的亚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条件成为应用人口学或工商人口学的一个分支。

另外,从体育学的角度来分析,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可体育人口是体育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通识性的概念,并进行了广泛的定义[8,10-12]。但是这一概念仅是指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人口,强调通过“体育”获得身体活动的实践性,忽略了诸如通过新闻、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体育赛事的体育人口[13],这就限制了体育人口的外延,直接影响了体育人口的科学性[14],以致于在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中“体育人口”已经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所取代。与之不同,体育消费人口既可以指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人口,强调通过“体育参与或体育锻炼”获得身体活动的实践性,又可以指间接参与体育消费的人口,强调通过“消费”获得休闲娱乐的目的,从而保证了体育消费人口的外延。最终,在确定了与之相关概念的内在逻辑之后,依据代刚[15]对于体育消费的定义,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使用和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过程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将作为人口亚概念的体育消费人口,定义为:面向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通过选择、购买、使用与处理体育产品与服务用于实现其身心健康与休闲娱乐为共同目标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为进一步突出体育消费的物质特性与效用实现属性,也就是不只是单纯的一次性购买行为的完成而是包含有购买后的使用与评价过程,表现出对于体育商品的完全占有,充分反映出“消费”的效用实现过程,呈现“支出”与“消耗”的统一。本研究尝试引入Gronau & Danie[16]提出的“密集度”的概念对体育消费人口进行适当的分类,也就是根据消费者在一年之内选择收费类型或不收费类型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情况进行划分。在逻辑上,选择收费类型的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时间较少,属于物品密集型体育消费人口(每月物品消费金额与每月时间消耗比值大于1),而选择不收费类型的体育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时间较多,属于时间密集型体育消费人口(每月物品消费金额与每月时间消耗比值小于1)。当然,这也是为后续所涉体育消费人口的测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推荐访问:耦合 城镇居民 构建 模型 人口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