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宗喀巴显密教法的特征及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时间:2022-03-23 11:22:52  阅读:

摘要:宗喀巴大师作为藏传佛教历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者和格鲁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其宗教活动均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追溯了宗喀巴大师显密教法思想的形成过程,其次叙述其显密思想融合后的思想特色,最后谈谈其显密教法对于藏传佛教的影响。

关键词:宗喀巴;显密教法;藏传佛教

中图分类号:B946.6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一位藏传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为藏传佛教揭开新篇章的同时,其显密教思想也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宗喀巴大师的介绍在《卍续藏经》中的《西藏剌麻溯源》卷一中有记载,“黄教者,自永乐十五年间,有青海之西宁卫,生一人名宗喀巴者为剌麻。先入藏投红教,授经持呪,见该教之人,均炼神通,专事吞刀吐火,衒奇惑众,不修戒定慧之正道,故舍去而入藏内甘丹寺,习定得道该寺,至成化十四年示寂。宗喀巴初修道时,即改其衣冠为黄色,不屑同于红教之人。宗喀巴临终,遗嘱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应身转世,不迷本性,能知夙世,还来为坐床掌教之师,二大弟子者,一名达赖、一名班禅,至乾隆中已第六次转生矣。”[1]根据上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宗喀巴生于永乐十五年,示寂于成化十四年。在其早年修教之时因见红教(宁玛派)之人不修戒定慧之学,反而修炼神通,所以将其衣冠改为黄色,后舍弃该派而入甘丹寺。纵观宗喀巴大师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师从于不同教派的各大学者,博采众长之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显密教融合的思想体系。

一、宗喀巴的显教思想

宗喀巴显教思想之启蒙应追溯到其启蒙老师顿珠仁钦为其系统规划而学习的藏传“慈氏五论”、因明七论以及龙树的中观学说,除此之外宗喀巴系统学经阶段,师从于萨迦派领袖人物任达瓦,也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了解藏传“慈氏五论”、因明七论以及龙树的中观学说。藏传的“慈氏五论”不同于汉传佛教的“慈氏五论”,藏传佛教的“慈氏五论”分别是《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法性论》《辩中边论》,而汉传佛教的“慈氏五论”是《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辩中边论》《庄严经论》《金刚般若论》。我们可以发现,藏传佛教的“慈氏五论”与汉传佛教的“慈氏五论”有三部不同,其中相同的两部分别为世亲菩萨造《辩中边论》与无着菩萨造《庄严经论》。据《佛光大辞典》所述,《庄严经论》在西藏的文献中记载为弥勒菩萨造,其内容是菩萨发心、修行等法门,这两部都属于大乘瑜伽行派的著名论著。据《宗喀巴评传》所述,宗喀巴大师精研了弥勒菩萨造《现观庄严论》——《佛光大辞典》对此部论有如下的解释,“《现观庄严论》,印度弥勒菩萨造,全称《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论》,又称《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颂》,为大乘弥勒学之代表作……有关此论撰作之由来,据师子贤《八千颂般若释论》载,《般若波罗蜜多经》重说之处颇多,或虽无重说,但意义甚深难辨,无着因苦于了解经义,故弥勒菩萨为无着解释《般若经》而造此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由于《般若波罗蜜多经》意深难解,故弥勒菩萨为解释《般若经》而造《现观庄严经论》——由此我们可知,宗喀巴系统地学习了大乘般若类经典、大乘瑜伽行派中观之教义,大乘菩萨修行之法门以及大乘唯识学的重要思想——“如来藏之学说”。

“因明七论”即是因明逻辑学,分别是《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和《诤理论》。据《佛光大辞典》中所载,《因明七论》又称《七部量理论》,是公元六、七世纪,印度人法称著,收录于藏文版《丹珠尔》中。

除此之外,宗喀巴还学习了龙树的中观学说,其主要论著为《中观理聚五论》或《六论》,即《中观》《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宝鬘论》。至此我们可知,宗喀巴系统地学习了大乘佛教的教义、修行的法门,还有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学的智慧。

其次宗喀巴的显教思想也受到了萨迦派任达瓦的影响,在其师从于任达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阿毘达磨俱舍论》《阿毘达磨集论》《入中论》《入中论释》。世亲菩萨著《阿毘达磨俱舍论》是小乘佛教著名的论典之作,据《大唐西域记》卷四中记载,“时有世亲菩萨,一心玄道,求解言外,破毘婆沙师所执,作《阿毘达磨俱舍论》。”[2]这就是说,世亲菩萨所做《阿毘达磨俱舍论》是批判毗婆沙论的有部论典,《阿毘达磨集论》为世亲菩萨的哥哥无着菩萨造的大乘论典,是瑜伽行唯识学派的重要之作,《入中论》《入中论释》为印度中观派月称大师所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宗喀巴在这一时期,系统地学习了大小乘的著名论典,以及继续学习了中观学派的典集,在其后来重视密教修法仪轨准则的时期,中观大师乌玛巴特殊的“中观见”思想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西藏地区流行“离边中观见”思想,此思想是既要脱离对“空”的执着,也要摆脱对“有”的执着。宗喀巴对“离边中观见”产生了质疑,他并不能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在求教乌玛巴大师之后,宗喀巴“应成中观见”,便有了新的定义。“应成中观见”指在没有任何明确的主张之时,更加注重事物的“空性”,而乌玛巴大师则引导宗喀巴重视事物的“有”。所以最终形成宗喀巴独特的中观思想不仅是受到任达瓦大师对其系统的教授,同时也受到中观大师乌玛巴的影响。至此,宗喀巴在显教经论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在宗喀巴受比丘戒之后,又学习了噶举派的著作,在对噶举派的著作进行一番细细研究之后,宗喀巴开始了其学密的生涯。

二、宗喀巴的密教思想以及其显密思想的结合

自宗喀巴学习噶举派的重要著作之后,加速了他与任达瓦意见的分歧。在宗喀巴与任达瓦告别的开始,他从重视经论转向密宗的修习。噶举派不重文字、重在密宗修习,该派大手印法便是重要的修身法门。在他与中观大师乌玛巴告别之后,他开始重视瑜伽行派的修习仪轨。行仪轨是宗教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大师,他并不是迂腐的理论学习者,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他佛教理论成熟的标志。在其密教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他学习的密教著作有《金刚鬘》《薄伽梵金刚手大轮》《金刚心要释》《金刚手上集释》《那若法门广释》、《金刚生起广释》等,除此之外他还学习了金刚界、吉祥最胜顶等瑜伽部修行仪轨、十二部大瑜伽曼荼罗以及无上密续灌顶经教等。

在宗喀巴精读密宗经典之后,他再度与中观大师乌玛巴汇合,并与其闭关修习密宗教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宗喀巴学习密法时,从不空谈密法,并重视密法的运用与修行法门,另外在其修行密法的过程中,他将密教的修行与显教教义进行进一步的结合,如《宗喀巴评传》所说,“那时宗喀巴在乌玛巴跟前听受了据说是由文殊传授给乌玛巴的‘修空所缘’等法门”。[3]“修空”之义于《大乘悲分陀利经》卷四中所说,“一切佛土声唱是言:菩萨受记入不妄念智,唱修空不动意界法藏,一切众生生其中者,此法藏声入彼耳根,适入耳已,令彼众生欲爱即灭,瞋恚、愚痴、吾我、悭嫉皆灭,令得思念佛境界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4]由此我们可知,“修空”即是般若法门里菩萨发菩提心,证得佛果的解脱之门,“修空所缘”即是菩萨发菩提心所能攀援的境界。我们知道,这一时期宗喀巴正与乌玛巴闭关专修密法,而“修空所缘”之法门就是将密教修行之法与显教般若之义相结合之体现。

宗喀巴的显密教思想相结合还体现在其重视“有观”的中观思想与密教仪轨的结合,如《宗喀巴评传》中所说,“一般人所理解的中观见,都注重事物的空性方面……而乌玛巴却借文殊之口要求宗喀巴重视事物的现象方面、世俗方面、方便方面。”[3]由于宗喀巴受到乌玛巴重视“现分”的影响,后来他才精研大量密宗经典,追随众师学习瑜伽修习仪轨与《金刚鬘》《薄伽梵金刚手大轮》的灌顶经教等宗教活动中所需要的仪轨准则。我们知道建坛场等仪轨准则是保证宗教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与他后来结束学经生涯之后兴修寺庙以及佛像的目的是一致的。

三、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宗喀巴的显密学经生涯是系统的、漫长的,他跟随了众多派别中优秀的大师,系统地学习了慈氏五论、因命逻辑学、新萨迦派领袖的中观思想、噶举派的般若思想以及密教仪轨等,博取众才成为思想的集大成者,为他后来进行宗教改革以及建立新的派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对藏传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以及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宗喀巴对于藏传佛教经典教义的贡献上说,他根据当时藏传佛教的情况,为僧众制定了严格的学经理论体制,即学习显密经典时以显为主、先显后密、显密兼修。这一体制的建立与他早年学经生涯先显后密的学经次序是一致的,这一次序的建立使得藏传佛教的理论体系成熟起来。此时格鲁派成熟的经典教义,适应了藏传佛教发展的需要,再加上统治者的支持,格鲁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藏传佛教派别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新兴派别。时至今日,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仍依据的是宗喀巴大师的学经理论与成果。

从宗喀巴建立的重视戒律的格鲁派上说,元明以来,藏传佛教发展兴盛,在中原内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受萨迦派等各旧派的影响,僧人娶妻生子导致僧制混乱,而中原僧人僧制戒律严格,不允许僧人娶妻生子,所以戒律的废弛不仅加速了萨迦派的衰落,更阻碍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的融合发展,宗喀巴根据当时藏传佛教的情况,建立了重视戒律的格鲁派,不仅严格有效地保证了僧人的正常修行、僧团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扫除了藏传佛教在内地发展的障碍,成为明朝晚期藏传佛教中对汉地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

参考文献:

[1](清)守一.西藏剌麻溯源:卷一[M].卍续藏经,第88册.

[2](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4[M].中华大藏经,第60册.

[3]王尧.宗喀巴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失译.大乘悲分陀利經:卷4[M].中华大藏经,第16册.

作者简介:杜悦(1987—),女,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

(责任编辑:李直)

推荐访问:教法 试论 藏传佛教 特征 影响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