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战机“心脏”的“强健”不断创新进取

时间:2022-03-21 09:52:37  阅读:

材料、工艺等问题疲劳断裂多,急需实施强化。

于是,李应红从材料专家对表面纳米化的研究中得到启示,带领团队进行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研究,提出了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工艺方法和参数、激光冲击表面纳米化与残余应力复合强化机制,并研究了表面纳米化在相对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对疲劳强度提升的作用,突破了美国规范限制,将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实际用于高温涡轮叶片。著名表面工程和再制造技术专家徐滨士院士评价说:“他们的研究拓宽了激光冲击强化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并发展了表面纳米化方法。”

在该领域研究上,李应红出版了《激光冲击强化理论与技术》专著,获得近20项发明专利及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杜祥琬院士在《创新工程技术支撑科学发展》一文中评论:“我国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可实现该项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国家”。美、英、俄等国有关期刊中也高度评论:“对中国研制强健的飞机发动机、解决飞机‘心脏病’问题有重要意义。”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与发动机适用性研究不断开拓创新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前夕,受阅的空军某型飞机在飞行训练中发动机发生了喘振,即飞机机动飞行时发动机气动不稳定。据悉,这种因飞行过程中发动机进气不均匀、不顺畅造成的类似人的“哮喘”的问题,严重时可导致飞机空中停车和结构损伤。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任务又落到李应红手中,他依旧不负众望地化解了难题。

这是航空发动机使用和研制中的疑难问题,即使是航空技术发达的美国也在这个问题上遭遇过重大挫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除了气动设计外,还在于如何在地面对进气道和发动机流场匹配进行定量评定。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新一代战斗机和发动机研制,李应红和团队着手进气道/发动机流场匹配试验研究,在老一辈专家指导下,研制了国内第一个插板式进气压力畸变试验装置,进行了进气畸变条件下发动机稳定性定量评定试验研究,掌握了核心技术,已编入有关国家军用标准。他们研制的设备以及李应红提出的发动机近失稳特征信号检测方法等,用于多种型号研制试验和解决某型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断裂问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谁具有战略眼光,谁就能引领潮流。解决我国飞机‘心脏病’问题不能只是跟随,必须自主创新,提出和采用新的技术途径。”2002年以来,李应红把目光投向了新兴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前沿研究,这是交叉了空气动力技术与等离子体技术的研究,对于改善飞行器与发动机内外流特性,提高航空装备气动性能、动力效能等具有重大价值。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将其评为十项航空前沿技术之一。李应红主持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项目,他成为该领域两个“973”项目首席专家。从连续激励到脉冲激励,从微秒脉冲到纳秒脉冲,从外流到内流,从低速到高速……李应红领导的团队走在了该技术发展的前沿,成为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头方阵。

李应红始终坚持从问题出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做前人未做之事。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流动分离只能在低速下起作用的问题,是制约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应用的“瓶颈”。他从激光冲击强化技术研究中得到启示,认为高功率脉冲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冲击波可以使材料表面改性,如果给流场施加等离子体冲击波,就可以提高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强度和抑制失速分离的能力。他据此提出冲击波激励概念和冲击流动控制原理,带领团队以大量实验和仿真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等离子体冲击流动控制”理论,大大提高了抑制流动分离的速度上限。项目专家组欣喜地称这是一项“难得的创新性成果”。

他和团队获得的等离子体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等发明专利比美国GE公司、波音公司等类似专利早两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国际上第一篇压气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论文,应邀为国际上两本专著撰写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章节,为国际流动控制杂志(英文)撰写综述。李应红团队不但引领国内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挺进该领域的“高地”,也让我国新型飞机和发动机的设计有了新的技术选择。

29岁那年,李应红因“多余度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计算与优化”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同年升任副教授,33岁时成为教授,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12项,授权发明专利37项,出版著作3部,应邀参编国外著作4部,19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任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局多个航空动力专业委员会和专业组专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培养的研究生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军队优秀论文4篇,学科建设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辛勤耕耘数十载,李应红将一腔拳拳爱国之心化作献身飞机“心脏”科研的不竭动力,以坚定的步履和“亮剑”精神向人们展示:落后不可怕,创新无止境,贵在行健自强,勇于进取的崇高品质。

责编/刘荣

推荐访问:强健 战机 进取 心脏 创新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