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生产化保护刍议

时间:2022-03-17 09:40:59  阅读:

摘要:阆中的手工打结丝毯编织技艺于2014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由于手工技艺的低效与制作工人的流失导致手工打结丝毯的产业化路程面临诸多问题,本文首先对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技艺特点做了简要介绍,然后分别从保护与生产的关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机制的保护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打结丝毯的生产化保护对策。

关键词: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生产化保护

一、关于阆中手工打结丝毯

阆中的蚕丝,历史悠久。《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盛产桑蚕、麻、鱼、盐……”作为巴子国国都所在地的阆中,其载桑养蚕之盛,也可想而知了。唐代,阆中丝绸为宫廷贡品。《明实录》载:“当年山西潞安州进贡绸缎,要采用阆丝。”这种丝织造的保宁水丝花素大绸远近驰名。明代著名学者郭子章对全国蚕桑丝绸作了全面考察,曾被阆中繁盛的蚕桑丝绸所陶醉:“经过浙江到四川,所见湖州和阆中蚕桑最盛。”清光绪年间,阆中新纪元丝厂生产的“红鸡牌”过盆水丝远销上海。20世纪初,阆中相继建立了泰丰厂,该厂生产的“莲花牌”丝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四等奖;1924年又获该博览会特别金奖,当时阆中的缫丝织绸工厂、作坊沿江西会馆至龙神祠一带相继建立,“机房街”因此而得名。建国后,阆中蚕桑有更大发展,阆中蚕种场被誉为亚洲最大的蚕种基地。接着又建立了大型丝绸企业阆中丝绸厂、阆中绸厂、市属丝绸企业6家,生产品种达1000余种。[1]

二、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分地毯、挂毯两大类。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及条屏等多种形状规格。“银河”丝毯以光亮柔滑的蚕丝、绢丝及绵纱羊毛为主要原料,捻度适中,条股均匀,以制线、染色、脱水、设计、放稿、挂经、编织、平毛、整理等工序而成。毯型多样,体质挺实、富有弹性,经久耐用;丝毯花纹活泼自然、形态逼真、犹如浮雕;图案取材于自然景物,古代民间传说、篆绘等几何纹样及代青铜器、陶瓷、漆器、虫草花鸟、石窟雕塑、建筑砖瓦等装饰纹样;图案有象征幸福、吉祥、如意的传统寄寓,有反映坚贞、长寿、富贵的纹绵彩绘;由奎龙、云角、大小边、地插花等组成的格律构图,整体格调或古朴典雅、或清淡素洁,或富丽堂皇,揭示着图案主题及丝毯的生命。“银河”牌手工打结丝毯是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典型代表,系银河地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优名牌产品,具有东方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古老的艺术遗产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集美化、实用、表现功能于一体。主要用于室内铺设和装饰,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深受海内外客商喜爱,系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之一。[2]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代表企业是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在笔者考察丝毯公司的过程中,笔者在织造车间看到,编织工人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厂长卢兴琼告诉我们,目前厂房这一批编织工人进厂已有20年时间了,最年轻的38岁。除了工厂工人编织丝毯外,每年也有一批手工丝毯来自农村加工点。如今成熟技工不足百人。银河地毯公司副厂长杨淑芬说,经纬线手工打结密度极大,手工操作难度、精细度要求极高,织成的毯背细密紧实,直接决定了丝毯质量的优劣。“近年来,国内市场销售比例逐年上升。”杨淑芬说,目前,阆中大约有500余人从事丝毯织造技艺。而丝毯编织产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最为红火。当时,全市加工点有130个,从业人员达到万余人。2000年以后,受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影响和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制约,丝毯编织销售的海外市场逐渐萎缩。曾经辉煌的乡镇作坊逐一停产,人员流失严重。

“丝毯编织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习艺周期长,是一件苦差事。”刘晓筠说,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编织技艺在解放前主要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解放后,成立了工厂,多以师徒方式进行传承。迄今,当地能独立编织一幅完整丝毯的成熟技工不足百人。

三、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生产化保护对策

(一)处理好保护与生产的关系。我国非遗保护的指导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3]因此,深刻理解与领悟保护原则,处理好保护与生产的关系,做到合理、适度的开发与生产才是有效传承与发展非遗的根本原则。近年来,部分企业与个人出于追求商业利益与生产效益的目的,认为只有在商品经济下能够适应生存的非遗项目才具有保护的价值,认为非遗项目只有在规模化生产的运作下才能体现其自身价值。因此,对非遗项目不加分辨的进行商业化包装与改造,一些产品与技艺离非遗本来的面目已经差之千里甚至完全面目全非,这不仅会误导消费者对于非遗项目固有文化的认知,而且还会非遗项目走向庸俗化与低级化的境地。一些非遗产品由于生产技艺的粗制滥造与东拼西凑,不能不能达到有效保护非遗的目的,而且还会让消费者厌恶与反感此类商品。因此,在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商业化生产的度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好商品的经济价值与尊重非遗项目本身的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选择路径。“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關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4]是其生产性保护的重要策略。

(二)做好手工技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非遗作为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的筛选与沉淀存留下来的技艺精华,承载着特定人群的族群与历史记忆,因此,保证非遗原汁原味的原真性是保护非遗项目的必然保证,而所谓的现代化了的、甚至是不尊重非遗本原流程与特定内涵的加工与产业化势必导致非遗项目的庸俗化与泛滥化,通过行政立法与法律制度保护非遗知识产权的核心技艺,不仅是对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的尊重,同时也是保证非遗项目得以原真传承与发展的必然保障。当前中国处在在大举提倡文创产业与文创产品助力经济发展的时期,非遗项目通常是文创产品与文创产业包装与打造的重点对象,各地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扶植当地非遗项目凸显本土文化与地方品牌,同时通过非遗项目的包装与打造吸引各地游客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在笔者常年的研究与调查过程中发现,非遗产业的同质化发展依然十分严重,各地都在争夺“剪纸之乡”、“刺绣之乡”,各地退出的众多特色非遗文创产品也通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形式确立各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同时也是促进非遗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对于非遗技艺的确立同时也能提升非遗项目的文化地位与含金量。在诸多低级化、浅层化的非遗产业化过程中,对于非遗技艺的随意改制与组装不仅破坏了非遗本来的原真性,而且还降低了非遗项目在人们心中的神圣性与尊严感,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与保护无疑将极大的提升非遗项目的崇高感与庄严感。

(三)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与经济地位。传承人作为非遗技艺的直接承载者与传承的核心授权者,传承人的生存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非遗项目的生存质量,在一个传承人的基本生存都都很难保障的环境下,很难想象,非遗项目能够发展得繁荣与昌盛。因此,对于创承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与经济地位的保证是非遗项目生产化保护的前提条件。首先,创承人作为非遗技艺的核心承载者,如同技术人员所拥有的高级技能,本身就属于稀缺类的资源,本应享受到稀缺资源的保护与相应的经济待遇。如何让非遗传承人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稀缺技艺资源创造所相应匹配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应该作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课题。如同创造发明出来的新产品,在专利保护期内本应该享受到高于市场价格的产品收益。同样,在非遗技艺进入到市场领域进行商品化生产与商业化运作的时候,知识产权的收益与价值也应该在传承人身上得到体现。传承人在非遗技艺的认定、评价、教育等诸多领域也应该发挥其更多的主导地位与相应的价值,离开传承人的认定与监制,许多非遗产品在传承的过程中就难免走样与粗制滥造。其次,对于产业化初期,或者经济收益不佳的非遗项目,政府对于传承人应该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传承人在非遗市场化的过程中,通常容易处于产业链接的低端,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熟练技工也同样受制于手工编织的低效与缓慢,其收入也因此受到制约。如果,要让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手工打结丝毯的传承队伍中,保障手工艺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各方面的途径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地位依然是重要的非遗保护对策之一。

(四)保护打结丝毯的传承机制与生产链条。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生产与传承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紧密联系的,在大规模机械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方式主宰的语境中,农耕社会的手工生产方式显然如同螳螂挡车,根本无法抗衡,用工业化社会的产品生产速度与数量去衡量手工艺产品的效益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政府在保护打结丝毯的时候同时应该保护其原生的手工生产方式,通过专项政策与资金保存手工丝毯的原生态制作方式,不应该用机械编织去取代手工制作。在当前的许多非遗项目市场化的过程中,非遗产品保留了原生产品的基本形态与色彩样貌等,但是通常会以机械生产的方式去取代与改进原始的手工方式,这些产品虽然生产的规模与生产的速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原生的非遗韵味在机械化的粗制滥造过程中丧失殆尽。对非遗产品的保护与传承显然不仅仅是表面的色彩样式与形态特征等,而应该是从最初的選材、生产的流程、生产的工艺等全套机制的保护与传承,即整个生产链的完成保存,这样才能让现代人最真实、最接近的感受与体悟古人的智慧与才情,才能够在原真的产品中寻觅昔日陨落的辉煌与文明,才能在产品的使用中融通历史的脉搏与意味。虽然,保存原始的手工艺制作方式显得效率低下与制作缓慢,但是这正是我们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的意义之在,不能够因为生产性保护与商品化生产就偷梁换柱、改弦易辙,与我们最初的保护初衷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2]http:///fy/mlxm/608.html.

[3][4]乌丙安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1:205.

推荐访问:阆中 刍议 打结 手工 保护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