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提高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

时间:2022-03-16 10:19:57  阅读: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指出,青少年已成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游戏、在线影视收看、聊天居青少年网络应用前位,而在很多发达国家,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青少年主动获取知识和开展创新的重要平台和工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守建认为,这些数据反映出我国青少年的互联网应用水平非常落后,处于盲目应用阶段,既未形成科学应用网络的观念,也未获得相应的互联网应用知识指导,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青少年未适应互联网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网络应用水平亟待提高。而社会、家庭、学校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共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

● 注重学校教育的引导

学校是学生最为集中的接受教育的场所。许多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网络意识。建议学校通过以下途径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第一,在小学、中学阶段,根据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开设一些网络应用课程,教会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这是治本之道。通过学习网络应用课程,让青少年具备网络使用和管理的能力,能够发现并利用网上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或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学会创造和传播有意义的信息;学会在网上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网络礼仪,学会处理网上人际关系。

第二,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到教学组织架构,使网络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青少年独立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培养青少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可利用“广播”功能完成班级集体授课;又可利用“点对点”的操作进行个性化教学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还可以建立学校、个人网站和网页,拓展教学和学习的空间。这样,既高效优质地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

第三,通过“网络德育”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网络德育”要贯穿于青少年日常学习的全过程,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另外,要适时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德育实践活动。

第四,创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校园网站。如今,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但大多数校园网都鲜有学生问津。在大多数青少年心目中,校园网是学校办公用的,与自己无关。其实,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学生本身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现在青少年中不乏信息技术佼佼者,应该让学生成为校园网学生生活部分的建设者、管理者,让学生当校园网的主人。教师可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必要时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学生可根据同龄人的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学习的具体需要建设有吸引力的栏目,吸引其他学生的眼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能,还会使其自发地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并以这一意识影响其他同学,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上网氛围。

第五,有条件的学校可提供学生在校使用网络的场所。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少年平时主要是在学校里上网,学校有比较严格的措施来保证孩子的健康使用。我国有些发达城市的学校建有“网络班班通”,每个班级教室有一台支持网络链接的计算机,还有信息大厅、计算机室等可以上网的场所,但大都不向学生开放,担心学生因为上网影响学习。其实,学生在学校里使用网络是最好的,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避免到网吧盲目使用,涉及不健康的内容。

● 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长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监督,对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有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家长要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经常跟孩子沟通,引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家长要运用自己的威信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孩子的网络选择力和免疫力,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学习工具和了解世界的窗口。避免采取简单的禁止(实际上是禁而难止),或者放任自流,或者仅仅依靠“把计算机放在家中公开场所,不放在孩子房间”、“规定上网时间和内容”等形式对孩子上网进行限制。

● 职能部门发挥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与学校、家庭共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网络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阶梯。

首先,国家和社会不仅要从政策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健康上网,还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网络使用的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其次,要建设一批适合青少年浏览并且能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全面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工程”。再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青少年上网的环境。例如,对鱼目混珠的社会网吧加以监督与管理,对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的网页进行监管等。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的氛围,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推荐访问:青少年网络 水平 提高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