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青少年同伴关系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3-16 10:15:10  阅读:

摘要:本研究用问卷测量法对藏族青少年的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族青少年与同伴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他们交谈能力一般;在交际上比较被动;在待人接物上能力很强;同时较懂得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在交际和交友这个维度上,处在青少年中期和处在青少年晚期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异性交往这个维度上,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藏族青少年 同伴关系

作者简介:黄辛隐,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

李培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应用心理学研究生

1引言

青少年被喻为个体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个体在这一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定时期会经历全新的事件。他们不仅在身体、心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在交往中也呈现出全新的人际交往模式———疏远了父母,开始转向同伴中去寻找亲密关系。这样,同伴关系在这时就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各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对于藏族青少年的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涉足,因此本研究是一项尝试性的工作,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达到以下两个目的:第一,运用问卷法,依靠定量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探讨藏族青少年主要人际关系之一的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开展藏族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教育提供依据和证明;第二,通过对所得的数据的分析,探索藏族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模式,为开展同伴关系的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2研究方法

2.1被试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藏族的那曲地区、林芝地区、日咯则地区、山南地区及其拉萨市城关等地的中学的学生一共295名,删除废卷57份外,有效问卷供238份。被试的年龄最大21岁,最小14岁,平均年龄为17.58岁,标准差为1.2;其中男生为107人,女生为129人,2人未填性别。

2.2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郑日昌主编的《中学生心理诊断》中同学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问卷,该问卷一共28道题目,分4个维度来进行测试,分别是:交谈方面、交际与交友方面、待人接物方面及其异性交往。

3 结果

由表一可以看出,藏族青少年同学关系的困扰程度的得分在9-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从问卷的四个维度即交谈方面、交际与交友方面、待人接物方面及其异性交往来看,除了在交际和交友方面存在被动外,其它的在交谈方面交谈能力一般,待人接物方面能力强和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下面将进一步检验同学关系困扰程度得分的百分比。

根据表2的结果,32.4%的被试在与同伴相处时存在的困扰很少;50.8%的被试在与同伴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4.7%的被试与同伴相处时存在的行为困扰较严重;2.1%的被试在与同伴相处时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

表3的结果可见,7.1%的被试不善于交谈;72.7%的被试交谈能力一般;20.2%的被试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

表4的结果可见,14.3%的被试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较大;52.1%的被试交际与交友较被动;33.6%的被试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

表5的结果可见,1.7%的被试缺乏接物的机智与技巧;45.4%的被试可能是多侧面的人;52.9%的被试待人接物能力强。

表6的结果可见,10.1%的被试在异性交往方面存在较严重的困扰;37.0%的被试行为困扰程度一般;52.9%的被试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

表7藏族青少年男生和女生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同学关系的困扰程度上无显著差异(t=-.17,p=<.01)。

表8 藏族青少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同学关系困扰程度无显著差异(t =.61,p=<.01)。

表9 藏族青少年单亲和非单亲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单亲和非单亲的学生同学关系的困扰程度无显著差异(t =-.79,p=<.01)。

表10 藏族青少年中期和青少年晚期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青少年中期和晚期同学关系困扰程度无显著差异(t =-.93,p=<.01)。

表11 藏族青少年城镇、农村及牧区平均数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城镇、农村及牧区的学生同学关系的困扰程度都无显著差异。

从表12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四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及其异性交往上无显著差异。

从表13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四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及其异性交往上无显著差异。

从表14 青少年中期和青少年晚期在四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差异检验显示,青少年中期和青少年晚期在交友与交际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它的维度上差异则不显著。

从表15 来自城镇、农村和牧区的青少年在四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差异检验表明,在异性交往这个维度上,农村和城镇的青少年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而在其它的维度上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4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的调查发现,藏族青少年总体上在与他们的同伴相处的时候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这样有一定程度困扰的学生占了一半。其它与同伴相处困扰很少的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占到32.4%,剩下的一小部分有着较为严重的困扰。从数据的分布上来看,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从样本的分布来看,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学生占了样本量的一半多,而处在青少年晚期的学生一方面心理渐趋成熟和稳定,很重视同伴友谊;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对友谊的要求水平更高,友谊的标准也变得复杂;同时他们的社会交往也渐渐扩大,所以同伴关系

的处理会变得更加复杂。除此之外,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藏族的大部分学生一般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开始就远离自己的家乡到学校过着集体生活,人际交往问题也摆在了他们面前。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相处,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然而,部分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和性格上的缺陷,与人相处十分困难。这种情况往往使当事人十分苦恼。长此以往,不但影响学业和个人生活质量,而且导致苦闷彷徨、孤独绝望[1]。

从本问卷的四个维度来分析,第一个维度是交谈方面,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发现被试总体上交谈能力一般,占72.7%;只有7.1%的被试不善于交谈;而20.2%则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这说明了在总体上,藏族青少年在与同学的交流还是比较多的。这跟上面提到的他们从小就远离自己的家乡去学校过着集体生活也是有关系的。在第二个维度上研究发现有52.1%的学生在交际与交友上较被动。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或者他们总是等着别人来接近自己。其原因可能一是为学生个性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在当时做问卷的时候的心境。二是考虑到藏族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以僧为荣的价值观笼罩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这种独特的宗教性民族文化普遍重视来世富贵,忽视今生的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只求一时的安逸而鄙视竞争和进取。在藏族大部分家庭以传统教育为主,宗教伦理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种观念可能会渗透在青少年的交往中。原因之三可能是藏族教育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的教学模式,老师上完课就算完成任务,而学生则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这种教育使学生没有了自我选择和发展的主体意识[2]。在第三个维度上,有一半的学生待人接物能力强,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和技巧的学生只占了1.7%。其原因与藏族的优良传统有关。藏族历来是以勤劳、勇敢、礼貌、忠信、团结、友爱为美德,并世代相传。从懂事起,子女们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接受品格教育,在待人接物方面,父母总是身体力行,待人礼貌、忠信为本,处世以团结友爱为先,使孩子们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健康成长。在第四个维度上,有一半的学生较懂得处理与异性友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困扰严重的只占10.1%。与吕晓娟(2002)[3]对藏族小学生男女互动做了一个观察和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随年级的增高,藏族小学生男女互动行为逐渐减少,男女互动只出现在极个别的场合中,互动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异性之间的互动行为明显少于同性之间的互动。当然,这只是对小学生做的一个研究。而本研究的对象是他们处于青少年的中晚期,在这时已经到了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即异性接近期和两性恋爱期,这时他们热衷于男女共同参加的集体活动并有了一般化的性意识,当然也有情感上的困惑和苦恼。在本研究中,大部分的学生还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可能与藏族在民族内部强调男女平等,和睦相处,无性别歧视有关。

本研究还对藏族青少年在同伴关系中的性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单亲与非单亲、青少年中晚期及其学生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牧区)上都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没有发现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对性别、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本问卷所设定的四个维度(交谈方面、交际与交友方面、待人接物方面)上进行了比较,也没有发现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交际与交友这个维度上发现,处在青少年中期的学生和处在青少年晚期的学生有显著的差异。处在前一个阶段和后一个阶段的学生的平均分为分别为3.12和 3.66,也就是处在青少年晚期的学生比处在青少年中期的学生在交际和交友上更加被动。其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处在后期的青少年他们感情更加细腻、含蓄和丰富,渴望自己的感情得以宣泄,希望自己能被理解,对建立亲密的关系持更慎重的态度。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城镇青少年和农村青少年在异性交往这个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农村学生的平均分(2.77)高于城镇学生平均分(2.08)。究其缘由可能是农村的青少年处于更加闭塞的地方,经济落后,思想比较保守,性知识浅薄造成的原因。

5 结论

1.藏族青少年与同伴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

2.藏族青少年交谈能力一般;在交际上比较被动;他们在待人接物上能力很强;同时较懂得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

3.在交际和交友这个维度上,处在青少年中期和处在青少年晚期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

4.在异性交往这个维度上,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贺会勤.西藏学校教育的新课题——心理健康教育[J].西藏大学学报,2002,12

2.许德存.西藏传统寺院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中国藏学,1999,3

3.吕晓娟.对藏族小学生男女互动的观察与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藏族 调查研究 同伴 青少年 关系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