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青少年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3-16 10:09:06  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影响成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通过网瘾讲座、学校和社区调查,从324名学生中用Young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筛选出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的网络成瘾者60名,年龄12~19 岁。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时间透视简式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进行测查。结果:具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得分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55.3±2.5)vs.(48.1±1.4),P=0.012];现在时间定向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呈正相关(r=0.38,P﹤0.01);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较高相关(r=0.42,P﹤0.01),可直接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R2=17.5,P<0.001)。结论:上网动机、人际关系和现在定向对网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较大。

【关键词】 网瘾青少年;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横断面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13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200-0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己经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缓解压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因过度使用互联网又造成部分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和聊天、看新闻等,以致引起学业荒废,情感淡漠,抑郁和孤独感增加,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对一些青少年心身发展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雷雳等把互联网给使用者的学业成绩、时间管理、睡眠等带来消极影响的一种行为模式界定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1]。

雷雳、李宏利等人通过对589名正常青少年的调查发现,不同时间透视占优个体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预测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认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严重PIU可能具有不同于物质使用的某些特点,现在定向占优个体比未来定向占优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但不同时间定向占优个体都可能感知到PIU[1]。但对于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不同时间透视与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目前没看到相关研究。不少研究都表明,生活事件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马利艳等人对初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正相关,初中生感知到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预测病理性互联网的使用[2]。吴文丽等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消极情绪、宣泄功能呈显著正相关[3]。生活事件问题是导致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外部诱因。本文利用心理测量工具,从时间透视和生活事件两方面探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心理特征,为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提供预防思路和干预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先后利用网瘾讲座、学校和社区调查,通过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调查分几次完成,其中一次调查为网络成瘾讲座,因人力不足,回收率较低,40%左右;其他调查在学校和社区做,回收率均为98%以上)。根据Young 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5]筛选出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三的网络成瘾被试60名,其中男生50 人,女生10 人;小学六年级1人,初一15人,初二10人,初三3人,高一15人,高二和高三各8人;年龄12~19 岁,平均年龄15岁。

1.2 工具

1.2.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该表包括性别、网龄、上网频率、学校、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上网地点、父母受教育程度、网络使用动机。其中网络使用动机为多选题,包括:联络动机(与远方的家人朋友联系)、信息动机(获取各种信息)、交友动机(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扮演动机(扮演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角色)、学习动机(学习知识、技能)、娱乐动机(休闲娱乐)。

1.2.2Young的网络成瘾10 项诊断标准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4]

该卷主要内容包括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需要增加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使用成为生活的中心;不能成功减少、控制、停止互联网的使用;停止或减少互联网使用会导致烦躁、焦虑、抑郁、低落和愤怒;向别人撒谎互联网的使用频度和时间;重要人际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职业机遇遭到破坏;使用互联网逃避现实问题;在线时间超出预期计划等。该量表的克拉巴赫一致系数为 0.75。该量表项目较少,简单易操作,被国内研究者广泛采用。Young的问卷中符合五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为确保诊断有效,本研究中若被试符合六项及以上即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同时参考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结果,并将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也作为一个必须指标。

1.2.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问卷(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PIUS)[5]

该卷共10 个项目,围绕互联网使用的学业活动受到伤害、消极情绪、时间管理混乱、耐受性提高等问题展开,采用1~5点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越严重。

1.2.4 时间透视简式量表(Time Perspective,TP [6]

该表共11 个项目,包括现在定向与未来定向两个维度。前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不关注时间、不喜欢计划性等项目,后项较高因素负荷集中于延迟满足、计划性、遵守时间列表等项目。采用1~5级评定,分数越高表明越具有该时间定向特征。

1.2.5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7]

该量表有27 个项目,其内容均为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包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六个因子。统计指标包括负性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刺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若发生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按1(无影响)~5(极重度)级评定。

1.3 统计方法

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多元线形回归等。

2 结果

2.1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6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平均网龄为41 个月,上网频率为每周平均26 小时;来自一般学校10人,重点学校48 人,私立学校2 人;家庭经济收入:<1000 元者21 人、1000~3000 元者31 人、>3000 元者8 人;40%被试家中有计算机,上网地点多为网吧,其次是家里;父母受教育程度90%为高中以上。

2.2 人口学因素及上网时间和动机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以PIU为因变量,对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年级、家中有无电脑情况等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PI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家庭收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P﹤0.05),事后LSD检验发现,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家庭月收入<1000元的青少年[(52.6±2.0)vs.(45.7±1.5),P=0.015]。每周上网时间与PIU呈正相关(r=0.42,P﹤0.001)。

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对有无各项上网动机青少年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进行t检验,发现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的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55.3±2.5)vs.(48.1±1.4),t=2.60,P=0.012]。其他上网动机方面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的t检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相关分析

表1显示,青少年现在定向、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与PIU呈正相关,对其他因子与PIU 的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不喜欢上学、遭父母打骂两项与PIU呈正相关(r=0.37、0.33,P﹤0.01); 未来定向与学习压力呈正相关(r=0.37,P﹤0.01),现在定向与人际关系、其他、受惩罚因子呈正相关(r=0.43、0.45、0.30)。

2.4 对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逐步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时间透视、生活事件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以时间透视、生活事件各因子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只有人际关系因子进入回归方程(P<0.01),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有效预测变量,能解释17.5 %的变异,用回归方程表示:Yl = 27.579 + 0.408XI 。

3 讨论

3.1 青少年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以及家中有无电脑等因素不是预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变量。这与李宏利等的研究结果[1]一致。Hall等人[8]认为电脑与互联网技术的易用性不断增加,网费不断降低,互联网服务项目广泛增加以及互联网的社会预期不断增加等一些经济与技术的因素可解释这种现象。他们预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易于使用,网络成瘾的人口学特征会逐渐消失。本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性别、年龄等变量不能预测PIU,可能与互联网技术不断社会化和普及有关。但本研究中家庭收入对网络成瘾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一定影响。家庭收入在1000~2000 元的网络成瘾青少年的PIU程度显著高于<1000元者,说明较差的经济状况对PIU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3.2 青少年上网时间、动机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每周上网时间与PIU呈相关,说明每周上网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卷入PIU的程度。这与已有研究结果[1]一致。从上网动机来分析,上网时具有扮演动机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程度显著高于没有扮演动机的青少年。这可能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关。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自我肯定和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假如人的这些自身体验受到阻碍,被压抑、发生冲突,就会表现出某种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9]。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和生理成长期,在现实生活中欲求未满足的青少年容易进入网络虚拟的社会环境,从中扮演着现实生活所欠缺的某种角色,弥补现实中的弱势状态,以满足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欲望。可以说,扮演动机是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状态欲求不满足的体现,这是网络成瘾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提示具有扮演动机心理特征或每天消耗3~4 小时以上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青少年,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心理动机和上网时间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指标。

3.3 生活事件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测

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心理应激的反应和应付挫折与压力的手段,以缓解应激带来的情绪紧张和自我挫败感[10]。生活事件(压力)作为心理应激源是PlU形成的必要条件[11]。本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中主要有人际关系和不喜欢上学因子影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生活应激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与PIU 相关显著,且逐步回归分析也表明,人际关系因子可作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有效预测变量。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l2-13]。本研究中遭父母打骂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这印证了以往研究中亲子关系不良是形成网络成瘾的重要诱因的观点[14-15]。提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建设和适应性训练。生活应激事件中的不喜欢上学因子与PIU 呈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一致 [16]。

3.4 时间透视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作用

生活事件属于外在诱因,而时间透视则是个体的人格因素,体现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现在定向与PIU正相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时间定向倾向于“现在定向”。雷雳、李宏利的研究也表明,现在定向占优的个体更容易感知到PIU [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未来定向特征不明显,这与雷雳等人的未来定向与PIU显著负相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6],可能与被试群体的不同有关。网络成瘾者不同于一般群体,他们的现在定向占优特征远超过未来定向,其未来定向特征发挥作用会受到限制。在本文的调查中也了解到成瘾青少年大多采取现在定向的方式,满足于当前的情绪发泄,很少关注将来,即使关注未来,也往往感到前途渺茫。提示培养青少年勇于面对现实困境,减少情绪发泄的现在定向程度,加强未来定向力度,自觉抵制网络的消极诱惑。

致谢:本研究完成于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陈青萍老师给予了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宏利,雷雳.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29-33.

[2]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20-421.

[3]吴文丽,郑希付.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与情绪特征、认知需要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76-82.

[4]Yo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C].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5]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心理学报,2007,39(4): 688~696.

[6]雷雳,李宏利.青少年的时间透视、人际卷入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 ,36(3):335-339.

[7]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0(1):15-19.

[8]Hall S,Parsons J.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 Mental Health Counsel,2001,23(4):312-327.

[9]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7.

[10]李宏利,雷雳,王争艳.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1,4:376-381.

[11]宋珺. 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11):758-760.

[12]范萌,白培深.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 ,2 ,35 (l): 83-85.

[13]黄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4,20(9): 98-99.

[14]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

[15]冯小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4):5-7.

[16]王颖.中学生网络成瘾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2): 99-101.

责任编辑:靖华

2008-03-28收稿,2008-08-29修回

推荐访问:互联网 成瘾 透视 青少年 理性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