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油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表达

时间:2022-03-15 10:13:02  阅读:

摘 要:人是万物之灵,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时时刻刻与这个世界发生着联系,包括人与环境、人与人、乃至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早在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壁画中已经出现了具体的人物肖像画作品,所以以此可以看出人类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和描绘。因此就人物本身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历史以来“人物”也是许多画家描绘的重要题材。本论文着重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对比中西方人物画以及经典绘画理论进行举例论证,再加以个人看法就“油画中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表达”这一主题展开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内在精神;繪画语言;人物形象

一、中西方人物画内在精神表达方式的异同

中国画与西洋画历史以来表现题材的重心大体上是相同的,均是以人物为主要线索,只是就艺术精神而言两者却体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影响了其人生观进而决定了中国人的艺术观。其艺术精神是在于对生命的认识,绘画表现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的内在精神。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画家之一的东晋顾恺之曾经提出著名的传神论;系统地阐述了人物画中“形”与“神”的关系。在人物绘画中把表现对象的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以“形”写“神”要求“形”要为“神”服务,在这里所讲的“神”即是画面中人物的内在精神面貌。从此对画面人物内在精神的揭示成为品评画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不仅要使画面活泼,生动,更重要的是符合中国人对自我的认知和内在精神的审美价值追求。这是中国艺术的基本内涵。

在西方美术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就人物画的理解表现出了一种严谨而规范的态度;构成、比例、和谐都是画面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波留克特列斯对人的全身比例做出规定:身长与头长的比例为7:1代表作品《持茅者》。所以西方人对人物画的品评不像中国人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强调,而是要通过严格精准的外在形体刻画来传达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显现出强烈的科学性,诸多绘画巨匠都具有不同身份,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数学家等。这个时期的绘画可以说是科学在艺术上的反应与表现。再如:达·芬奇及其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就是这个时期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最有力的佐证。 《蒙娜丽莎》可谓是一幅旷世奇作。画面主人公的微笑甜美而神秘,这种甜美神秘的背后展示着“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以及人性之美。作者使用庄严均衡的圣母式构图来呈现尘世普通女子,揭示了画中这位女性作为普通人的尊严。至此以后在欧洲绘画中“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不断上升,人物肖像画、人物场景画、戏剧性人物场景画层出不穷,巴洛克时期的绘画是这种形式的重要代表。

二、油画作品中人物形象内在精神的传达

(一)人物面部五官对体现其内在精神的重要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的复杂程度胜过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动物,在人的表情当中五官承载着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展示着内心的喜怒哀乐,与现实的悲欢离合。而在五官当中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是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在精神最具表现力的感觉器官,历史以来古今中外的许多画家就此做出深入的探究。如:中国古代画家顾恺之曾说:“四体妍蚩,无关神明,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也就是说画家要想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重点在于对眼睛的描绘上,而对四肢的刻画所达到的传神效果与对眼睛刻画所达到的传神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再回顾欧洲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杨·凡艾克,他是一直以来的被人们公认的油画发明者;他绘画的真实与他对油画做出的贡献一样让人震撼。如图《阿尔诺芬尼的婚礼》。他把神圣的内容拉进现实生活,对人物面部细节的刻画尤其对眼睛描绘地惟妙惟肖。或者说除了对人物刻画细腻之外,背景墙面上镜子同样是达到无以伦比的真实。然而,由于受中世纪艺术的影响,画面人物的眼神略显僵硬,但是却传达出一种冷漠的高贵气质,一种沉寂而不失灵韵的美。符合当时带有浓郁宗教气息的社会背景,同时也折射出艺术家具有的宗教情怀。除此之外西方美术史上还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再此就不作一一的介绍了。

(二)中国近现代人物油画代表作品分析

油画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经过与中国艺术的碰撞和本土化历程,结合中国人传统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产生了许多带有“中国”意味的油画家及油画作品。

司徒乔(原名司徒乔兴,公元1902—1958年)字乔卿,广东省开平人。这个生活于中国新旧民主主义社会革命时期的艺术家以一副《放下你的鞭子》感人至深。这副作品创作于1940年,画面讲述的是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以后被迫逃亡关内一对父女的人生遭遇。是以抗日战争初期著名的街头剧为题材的人物场景油画作品。父女二人卖艺为生,在一次耍大刀时,女儿因饥饿不慎摔倒,观众喝倒彩,父亲眼看饭钱又要落空,急得用鞭子抽打女儿,观众看不下去纷纷责问父亲为何这般狠心?于是父女二人悲愤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从而唤起了群众强烈的爱国之心。作者对画面中父女二人的人物形象把握地非常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对流亡关内靠卖艺为生的穷苦父女的悲惨命运塑造地真实且传神,同时又使人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产生极度愤恨之情。画面中作者主观减弱了物体与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在平面的背景只切入了半张桌子,一截竹竿和半个锣鼓,笔简意赅,点出人物活动的环境。整幅画统一,沉郁,暖暖的色调中只有女儿的形象在红光照射下极为醒目。女儿瘪着嘴,眼神之中似乎带有无尽的委屈。父亲嘴脸歪斜,带有几分顽固的封建旧社会人物形象。用鞭子抽打女儿之后些许有些悔恨,于是又伸手安抚女儿,但内心却苦不堪言。画家通过自己主观的处理将画面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深刻的表达出来。隐约之中透露出作者对顽劣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批判与不满。是一副强烈反映人物内在精神的经典之作。

(三)主观色彩对人物形象及其内在精神的烘托作用

艺术作品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中国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油画中主观色彩的运用对揭示人物内在精神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如油画《红烛颂》,此画的作者闻立鹏是中国伟大的诗人,学者,革命思想家和革命自身实践者闻一多的小儿子。从小受父亲闻一多先生的影响走上了文艺道路,在他的《红烛颂》这副油画作品中,将自己父亲的革命勇士精神诗意般地呈现出来,闻一多伟人形象在作者笔下万支红烛的照耀中显得正义凛然,威武不屈。红色代表血性,和画面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完整融汇在一起,大面积的暖红色与人物深蓝色形成了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一暖一冷的强烈对比,红烛与烈火之间构成了一个悲剧性场面,把色彩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在此运用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具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以及表现形式,在深刻揭示人物形象与人物内在精神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结论

中国是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外来文化民族化,根植于本国文化的土壤里加以创新,传承并使其开枝散叶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融合的辉煌篇章。佛教艺术如此,油画也不例外,作为外来文化经历了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之后,将会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中国油画中的“人物”也会向世界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东方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洛珈.《外国美术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浅析 油画 内在 人物形象 表达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