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3-14 10:09:40  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开发过程,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的总体框架内对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包括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需求设计开发的课程。按照行动研究的方法,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制度重建、课程规划、课程标准制订、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环节。校本课程开发在深层意义上是对学校现行的结构化的、控制性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追求的是一种开放化的、人性化的课程管理模式,只有这样,课程设计者才能够站在学习者的视角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倾向、智能特点及独特性,才能够彰显课程的学校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一)主体因素。

1.校长在学校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课程政策的执行主体。校长的重视是校本课程健康发展的前提,校长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认同、认知理解及课程信念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取向和效果。

2.教师是学校课程发展愿景和学校课程文化的具体践行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的课程规划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能力和专业自主权的大小决定了所开发课程的质量,是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

(二)资源因素。

1.学校文化资源。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学校文化与校本课程具有统一性和共生性,校本课程只有扎根于学校文化,体现学校文化的特质,才能体现学校特色,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只有以课程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才能塑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发展。

2.学校物质资源。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必要的人力、经费、信息及物质保障。包括实践基地、实验室的建设等会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同时,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和足够的信息来源,就会导致“闭门造车”、“校际重复”或“孤芳自赏”。

(三)环境因素。

1.政策环境。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多大程度上赋予学校自主权。课程政策决定了在区域层面上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多少可能,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

2.利益诉求。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所决定的。一般而言,按照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参与程度,分为个别实验阶段、交换理念阶段、寻求信息阶段、最低责任参与阶段、主动参与阶段等。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教学以及服务机构的领导者,必须适应这种需求,为满足教师合理的利益诉求提供良好条件。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校长课程”。

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往往由于缺乏民主的课程决策程序或者没有达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共识,将校本课程的开发等同于单纯贯彻校长的理念和意图,将校本课程异化为“校长课程”,校长成了课程开发的唯一主体。

(二)将校本课程与学校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混淆。

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要正確区分哪些属于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哪些属于管理性活动,哪些属于课程开发的活动。不能过分夸大校本课程的功能和作用,错误地认为“校本课程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些常规的课程和活动,如信息技术课、体育课间活动、课本剧表演等,有些是作为学科课程学习的延伸性活动,不能等同于校本课程。

(三)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混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而不是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在课程性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名称、内容指向以及课时要求等由国家确定,具有强制性,地方和学校不能改变。但考虑到地区差异,国家对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具体教学内容、目标并没有作出统一规定,而是把决定权交给学校,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自主开发或选用。但是在课程管理上,必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归为国家课程,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以和校本课程通盘考虑,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调。学校原有的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等,只要是学校自主决定的,是学生需要的,并且符合国家课程政策,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如果在内容指向上属于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则直接归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例如,目前一些学校开发的剪纸技法、刺绣技艺等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范畴;又如一些学校开发的环境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以主题探究方式实施,属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探究类活动,不能将其归为校本课程。只有超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内容的课程,才可以归入校本课程。

(四)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校本教材编写。

校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种资源形态,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误认为只有编写了文本教材,才能拥有一种物化的资料,以供考核和评价。有的学校本末倒置,先编写了校本教材,然后才结合教材内容制订课程标准,还有的学校自始至终也没有校本课程纲领性的文本,因而导致了课程开发中目标模糊、教学随意、评价失范、管理松散、流于形式。

(五)随意开设校本课程,缺乏制度管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没有按照校本课程要求的课时量开课,或者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实际所需的课时数,导致课时不足,无法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二是校本课程成为所谓的“副课”,可以被随便挤占挪用。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课程设计中仍然追求知识性的目标,忽视课程的活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将教学形式局限为课堂教学。三是校本课程的评价缺乏实效。尽管开设了课程,但是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这些都缺乏有效的工具。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管理,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确保课程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组织,划分责任;二是宏观指导,确保落实;三是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四是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五是健全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如何确保校本课程需要的课时,校本课程的定期研发与学校原有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如何提高研究水平等,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会引发学校课程制度、教研制度的变革。又如,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选课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和学业评价管理涉及到“走班制”、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与方法等。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制度化、常态化和科学化,需要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制度、校本课程教师培训制度、校本课程教师岗位职责制度(搜集资料、编写课程纲要、上研究课、听课评课、定期总结等)、校本课程评价和教师激励制度、校本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工作制度(教研室加强教研组建设、认真研究制定“校本课程评价表”、总结分析教学成果、调整课程)。

(二)科学规划学校发展的课程愿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新课程实施以后,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就是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就是愿景,是一个可预见的美好前景,能够激发学校师生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热情。因此,学校课程领导的第一要求便是梳理和诊断学校的文化,塑造学校的课程愿景,对学校的课程结构整体规划,按照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的管理要求,一方面确保各级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课程发展愿景,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彰显学校的特色。

(三)激发教师的发展活力,为教师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创造机会与平台。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专门化的活动,既需要有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具有课程开发意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充分认同,在行动上积极实践,在成果上真正受益。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培训,配备相关的专业书籍,注重培养学校课程开发中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让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获得切实的成长,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四)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形态,拓展课程视野。

校本课程的本义就是要把学生从学科学习中“解放”出来,还原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可能。一方面要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防止教师的“一厢情愿”,力求提供模块化的、菜单式的多样化选择的课程。多开设一门有丰富内涵的校本课程,就会为学生的成长多打开一扇门。也许一个“不经意”的课程设计,就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另一方面,要拓展课程视野。只有课程设计者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视野,学生才可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视野。比如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开放学校图书室、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建立学生农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丰富的体育艺术活动中成长、在劳动技能学习中增强生活能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不只是物质条件和学校设施设备的配置均衡,其最高价值追求应当是“特色化”的均衡,这也是农村学校走均衡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五)加强课程审议,慎重决定是否编写校本教材。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中是否需要编写教材,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及实施形式来决定。重点是课程规划的制订,这是学校课程发展的蓝图,也是课程不断体系化的依据。课程开发中要充分关注学校现有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活动,防止课程开发的一哄而上,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加强课程的审议,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学生的参与度等。第二,教材编写有着严格要求,从课程目标呈现,科学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把握,内容选择与编排思路,编写体例与栏目设计,作业与学生活动设计,编校与装帧设计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开发中要慎重决定是否编写教材。要注意将课程开发主体从不必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多思考学生的活动方案设计、课程的推广与改进,多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课程的创新。第三,教材编写涉及到经费问题,要把有限的专项资金用于课程设计,为课程实施创建条件。

(六)重视对学校文化资源的开发,将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课程化。

如果学校文化是软实力,是“虚”,那么学校课程就是“实”,学生在接受学校课程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当前,各所学校在追求内涵发展时都很重视学校文化创建活动,校园中处处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因子,比如教室和楼道中的主题墙、校园中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墙、图书馆、校园浮雕(雕塑)、古今中外名人简介、学生书画作品展示墙等。校本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要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使之成为课程资源,把它们活化、实化、课程化,让学生能够驻足观看、撰文论述、深化研究。为此,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一要注重培育和彰显学校的精神,梳理办学理念;二要注重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完善学校物质文化,比如精心设计学校标志、美化学校环境、加强学校人文景观建设等。

(七)强化课程实施管理,提高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从校本课程的发展阶段来看,近年来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和开发阶段,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创设了比较宽松的课程政策环境以后,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就是课程实施。只有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才能检验课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动态调整课程,才能发现学生新的发展需求,才能积淀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在管理的视野下,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依法办学的要求。在发展的视野下,校本课程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于学校、校长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将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分年度逐步实施,克服课程开发中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持之以恒地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作者单位: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

推荐访问:对策 校本课程 因素 影响 开发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