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六朝古都 鉴赏南朝石刻

时间:2022-03-10 09:46:56  阅读:

南京在古代历史上称为“六朝古都”。六朝是指我国古代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开始,经历两晋时期的“东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齐、梁、陈)”结束,它们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南京六朝历史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发展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从公元221年三国东吴孙权建都开始,到公元589年南朝陈代结束总共才三百多年时间,却给这座古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

六朝艺术中的书法、绘画是世人公认的艺术瑰宝,在材质上很难保存至今,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后代临摹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北朝石窟,南朝石兽,雕刻的是人和兽,皆神也”,这才是六朝时期原汁原味流传至今真正的、永恒不变的艺术瑰宝。南北朝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在北方以佛教石窟雕刻为主,如山西大同有皇家大规模依山开凿的云冈石窟,在南方有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石窟、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而只有“南朝石刻”可与北朝石窟相媲美。在南京周边保存着丰富的六朝文物古迹,南朝陵墓前的石刻群,就是广大文物爱好者最值得寻觅的游览胜地之一。它与同时代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呼应,当你面对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石刻时,才真正感受到六朝艺术、文物精华的真谛。南朝陵墓石刻全部被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2008年我在业余时间骑单车实地考察了南京栖霞山、江宁上坊及句容石狮乡等地近二十处南朝石刻,并拍摄了大量照片,把自己沿途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查问大量资料写成此文,将南朝石刻中的精华与读者共享,带你一起领略“国宝南朝石刻”。

一、南朝陵墓石刻的分布

南朝齐代诗人谢眺(公元464-499年)在诗中写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研究六朝的专家朱希祖、朱契父子早在1935年前后就开始调查南朝陵墓石刻,编写、出版了《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曹者祉先生1980年编辑出版《六朝艺术》,为我们研究“南朝石刻”提供了翔实的文献资料。南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江苏的南京、江宁、丹阳、句容四个地区,从南朝刘宋开始到陈代结束,共发现帝陵和诸侯王墓神道石刻34处。他们大多数都是以家族的形式聚集而葬,墓地一般都在较为偏僻的山村,其中南京16处、江宁6处、句容1处、丹阳11处。

二、石兽

南朝陵墓地处丘陵山脉,南朝齐梁石刻大都集中在丹阳和南京两地,萧齐、萧梁帝陵在丹阳,而萧梁王墓

大多分布在南京周边。当时王公贵族谒陵扫墓都是通过水路前往,当年从南京到丹阳有河流相通,从南京秦淮河出发,沿途经江宁方山、句容石狮镇句容河,向东可达丹阳陵口镇萧梁河上岸即到。南朝帝王死后,都爱在故土建陵修墓厚葬。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由石兽、石柱、石碑三个部分组成,又称墓道,距离墓葬位置大约300~1000米左右。古代帝王的墓葬大多数已被盗掘,南朝墓葬也在劫难逃,随葬品所剩无几,只有那些体积硕大的石雕艺术品无人搬动,千年来一直默默地、静静地、忠实地守护着墓主人。墓前神兽多是以狮子为原型的“瑞兽”,体形硕大,造型雄伟,多取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欲行欲动的姿态,神态威猛,造型俊美,可谓南朝陵墓石刻艺术的极品。在南朝石刻中,从刘宋时期开始在帝王陵墓前设置石兽一对,到萧齐也没有变化,到萧梁才有石兽、石柱、石碑的规模,而到梁代后期就又不见石柱及石碑,陈代终因国力下降再次只见石兽,实际上只有梁代陵墓神道石刻种类比较齐全。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石刻文化、艺术始终一脉相承。陵墓前的石兽种类有三种即天禄、麒麟、辟邪,它们分别置放在不同主人的墓前。在帝陵墓前是一对天禄和麒麟,诸侯墓前一般只有一对辟邪,这在古代有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南朝陵墓前的石刻镇墓兽的造型,都是取老虎、狮子、鹿、牛、凤凰等飞禽走兽,通过艺术加工演化过来的,这种四不像神兽,是由虎嘴、狮眼、鹿角、凤翅、牛尾组成的。在帝王陵墓前陈列神异猛兽,目的是在颂扬皇帝、贵族们“至高无上的威权和尊严”。

如最早的南朝石刻为南京麒麟门外的麒麟铺宋武帝刘裕(363-422年)初宁陵石刻。刘裕,字德舆,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身于东晋时期的破落士族,后做军官,因屡立战功升为将军。永初元年(420年),他夺取东晋司马德文帝位,在位三年后死。陵前现存双翼石兽一对,神道坐北朝南,东为天禄长2.96米、高2.8米,双角已断,天禄胸、腹部剥蚀严重,缺四肢,股残尾断。西为麒麟长3.18米、高2.56米,独角,麒麟顶、鄂、尾残缺,腰、四肢均有裂纹。两兽肩生双翼,抬头挺胸,张开大口,内侧前肢朝前迈出,两翼雕鳞翅纹,作振奋欲飞之势,胸毛如云钩,两兽皆额下垂长须。石兽造型稳健庄重,浮雕精致,别具风格,与汉代石刻的风格相似,是南朝最早

的石刻(图1-1、图1-2刘裕初宁陵石刻)。

又如南京栖霞山狮子冲南朝陈文帝陈蓓(qian)(522-566年)永宁陵石刻:陈文帝,名蓓,字子华,为武帝侄,始兴昭烈王道谭之子,天康元年(566年)四月殂。陵前存有石刻天禄、麒麟各一,东西相向,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天禄长2.6米、高2.75米。麒麟公兽长3.1米、高2.85米,均有双翼,膊部雕有鳞纹,遍体刻有卷毛,四爪悬蹬,呈欲腾飞状,生动异常,为南朝石刻石兽中之佳品。(图2-1丹阳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天禄图2-2、栖霞山永宁陵石刻麒麟图)。

在南朝诸侯王墓中都用辟邪造型石刻来为他们守墓,辟邪体形威武雄壮,形如狮子。狮子则是人间百兽之王,辟邪较前者更显肥壮,朴实而稍有笨拙,头披鬣毛,丰满流畅、气势非凡。南朝陵墓前的辟邪扬眉昂首,胸膛前挺,阔口大张、口吐长舌垂伸于胸前,目光犀利,注视远方,生怕有不速之客打扰主人,给人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腹部双翼欲飞,四足交错奔驰,长尾及地,整体造型雄浑简练,工匠雕刻技法十分娴熟,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树立崭新的一面,无论你从那个角度观赏,不管是它的整体还是局部都显得十分优美、和谐,给人一种安祥匀称的美感。

观赏辟邪石刻最佳地点是句容市石狮乡石狮村的梁南康简王萧绩(505-529年)墓,萧绩为梁武帝第四子,萧绩死时正处梁代兴盛时期,神道石刻气势宏大,墓前现保存有辟邪一对,石柱一对,辟邪其形似狮,故当地人习惯称为石狮,是我国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宏伟的一处。石雕整体庄重古朴,浑然天成,集中体现了南朝的艺术风格,与南朝陵墓石刻一并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

江宁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陵墓坐西朝东,今存辟邪一对,均无角。南辟邪长2.72米、高2.58米,从颈部断裂,胸部碎裂,残缺较严重,北辟邪较完整,形似天

禄,须拂胸际,但无角,长2.60米、高2.57米,这组石兽在南朝陵墓十分罕见,身上的纹饰比较简练,造型朴实,风格独具。我与一些六朝专家一致认为是齐梁时期王侯墓石刻,而非陈武帝陈霸先陵墓。首先这两件石兽总体上不用帝陵的有角天禄和麒麟样式,而用宗室王侯的无角辟邪样式。其次石兽都伸出外面的前肢,这是南齐石兽的特点。右石兽从侧面看,头后仰,胸前突,伸出右肢,头部、颈部、胸部和前肢倾斜呈一斜直线,有一种即将发作的动感,与梁代以后石兽的庄重造型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它很可能是齐或梁初所作,把它定为陈武帝万安陵之物疑点较多,很难成立。(图3-1梁代萧绩墓石刻辟邪、3-2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辟邪)

三、石柱与石碑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从外向内依次排列为石兽、石柱、石碑由三部分组成,均为一左一右对称组合。

石柱又称石标,在建筑物前的又叫华表,如北京天安门前的东西石柱就叫华表,所以说石柱是陵墓或建筑物前标志性建筑。

如南京栖霞山十月村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年)墓,萧景字子昭,萧崇之子,高祖从父弟,官至侍中,中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神道石刻坐北朝南,墓前现保存有东辟邪、公兽、石柱。神道柱全柱分柱座、柱体、柱盖3部分,通高6.05米。其顶盖有莲花座,上有小辟邪一只,高0.81米、长0.84米。柱身有瓜棱形纹饰20道,石柱柱额上正书反刻“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柱额一侧刻缠枝莲和袒胸露腹赤足手执莲花“供养比丘图”,纵68厘米,横26厘米。看似极为普通的石柱,却是集西方古典艺术、印度佛教精神、东方图腾文化三者于一身。(图4梁代萧景墓石柱及柱额铭文)

石碑主要用于记载死者功绩刻于石上,以传后世,碑竖在墓前,表彰死者,石碑故又称墓表。石碑由碑首、碑身及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又叫“圭首”,多为圆形上有穿,左右双螭龙交缠于碑脊,上刻碑额铭文及螭龙等纹饰;石碑碑身正面镌刻关于墓主的长篇碑文,碑阴有树碑人的姓氏,碑上铭文为石碑的主体部分。石碑主要用来记载墓主生平、丰功伟绩,在古代只有地位显赫、身份尊贵的人,才有可能为其树碑立传、流芳百世,而许多劳动人民、黎民百姓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石碑的高度与石柱相仿,约低于石柱,石碑仍沿用汉碑的形式,经过1500多年风雨浸蚀,只可惜大多铭文已风化不清,保存最好的是南京栖霞山甘家巷西梁始兴忠武王萧憺(479-522年)墓石刻。萧憺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十一子。神道石刻坐北朝南,墓前现保存有石辟邪二、东石碑、西龟趺。神道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5.61米,碑身高4.45米,宽1.6米,厚0.32米,圆首圭形,有穿,碑脊上高浮雕相互交结的双螭盘绕其上,碑身两侧各分8格,格内饰各种鸟兽怪异图案。中部有长方形碑额,碑额下有直径0.1米的圆形穿孔,碑额及穿孔四周浮雕蟠螭纹。碑额上书侍“梁故待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17字,字体虽为楷书,但却带有明显的行书笔意,自然流畅,飞动灵活,为历代书家所瞩目。高1.16米,宽1.6米。龟跌雕刻传神,两目凸出,昂首伏地,栩栩如生,雕刻精巧,装饰华丽,碑文楷书,洋洋洒洒三千余言,至今尚可辨识者仍有2800余字,碑阴刻有曹吏姓名。碑文使用了八法俱备的成熟楷书,字体精严道劲,历来为人推崇,被誉为意象雄强的南碑代表,对唐代前期“瘦硬”派楷书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萧儋慕碑刻铭文为东海徐勉撰文,楷书碑文为大书法家贝义渊所书,郜元上石,丹阳房贤明刻,是中国迄今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南朝碑刻,楷书笔划爽朗圆润,堪称书法艺术之佳品。(图5萧儋石碑)

四、石兽中的翼翅艺术及时代特征

石兽插上一对灵巧翅膀真是如虎添翼,翼兽的出现可能与六朝时期盛行的长生不老、羽化升天的思想有一定关系,逝者总想早日升入天堂,转世投胎重回人间。1975年在常州市浦前戚家村南朝大墓中,出~--批带有翼翅的花纹墓砖,其中有凤纹、凰纹、人首鸟身、兽面鸟身、天禄、麒麟纹砖等等,可见南朝帝王对有翼的鸟兽是多么喜爱。

从石兽的翼翅形状可分出石刻的时代早晚,刘宋石兽两翼前雕较短的细鳞纹,后雕长翎纹,作振奋欲飞之势,雕刻手法以平直用刀为主。萧齐石兽早期双翼,前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为长翅,萧齐石兽中晚期双翼雕有圆涡纹、细鳞纹、长翎,翼鳞上均缀小花一朵,再后双翼由四个小翼组成,与胸前的长毛浑然一体,均较前期有更细致的装饰,刀法上多用圆刀雕刻。萧梁石兽浮雕双翼纹饰简化,石兽两侧衬以羽翅纹,腹侧双翼、翼前部饰6根翎毛,雕琢精美,是同类石刻中的精品,为南朝石刻中精巧之作。有的像鸟翅,两翼微翘,细鳞中饰有五瓣小花,有的双翼雕饰前为螺纹、后为浮雕的羽翎,琢刻极为精美。陈代石兽双翼纹饰更为精致,刻鳞纹,衬以鸟翅纹(图6翼翅艺术——有翼天禄、麒麟纹砖,刘裕麒麟、萧赜天禄、萧景辟邪、陈蒨麒麟翼翅)。

南朝宋、齐、梁、陈帝王陵墓前的石兽,在总体上造型从Z形演化为S形,石兽的变化由拙朴、凝重向矫健灵动的方向发展。早期的宋代石兽造型凝重平整,装饰古朴简洁,一般用方刀雕凿。到了齐代随着国力的增强,在雕刻技巧上随体形而动,石兽造型完美无缺,雕刻已趋窈窕、丰满矫悍,装饰华丽。齐、梁时期石刻较为繁复主要用圆刀技法,相比之下较汉代简便粗放的石雕有很大进步。陈代石刻保留齐梁时期灵巧、奔放的神态。梁代石刻辟邪雕刻浑厚有力,别有风韵,句容南康简王萧绩墓前保存的辟邪最为完整、生动,别具一格,它有幸成为南京市市徽标志。

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南朝石刻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完整的石刻不多,大部分在自然、人为中毁坏,保护这些国宝南朝石刻已刻不容缓。南朝石刻的形象浑厚朴实,气魄宏伟,雕刻生动,造型雄骏灵敏,技法高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同时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责编:石 晓)

推荐访问:南朝 石刻 古都 畅游 鉴赏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