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潜水艇”

时间:2022-03-04 10:07:54  阅读:

即使身为无脊椎动物,假如自强不息,同样也会有能力和脊椎动物一争高下。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就是这么有志气!它们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像最出色的水手一样,完全适应了远洋生活,具备非凡的捕食能力。有些成员甚至可以与脊椎动物里的硬骨鱼类“同台献技”,比如灾难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巨型章鱼。

“头足”,就是足长在头上的意思。为什么头足纲动物这么奇怪,会把脚长在头部呢?

头和脚的“相遇”

在远古时期,头足类也是中规中矩的动物,按照背面和腹面把身体归置得比较对称。那时,它们腹面有宽扁的适合爬行的足,背面有隆起的内脏团,并驮着一个厚厚的贝壳。但是“变态”的生物演化,让它们的腹部一侧逐步向前移动,变成了身体的前端;让它们的背侧逐步向后移动,变成了身体的后端。于是,“脚丫子”就和“嘴”幸福地排列在一起了。

头足纲动物的壳有两大类,一种是像“活化石”鹦鹉螺一样,具有发达的平面盘旋的钙质外壳;一种是壳变成内壳或者消失,前者如乌贼,身体里面有一种小薄片“海螵蛸”,后者如章鱼和鱿鱼。

在4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后期,鹦鹉螺就作为一种海洋猛兽出现了,之后逐渐繁盛起来,遍布全球,到了中生代走向衰落。如今,鹦鹉螺家族已经衰落到仅有4个弥足珍贵的现存种,而那些已经消逝的“亲戚”们,则变身为美丽的菊石,成为了化石,在地层中静静地等待古生物学家去追忆它们久远的“故事”。

19世纪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述了一艘了不起的潜艇——鹦鹉螺号。阿龙纳斯教授跟随尼摩船长乘坐鹦鹉螺号,在海底进行了一场长达两万里的,既趣味盎然又惊险刺激的奇幻旅行。而美国1954年下水的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除了是世界上第一艘实际运作服役的核动力潜艇外,也是第一艘实际航行穿越北极的船。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鹦鹉螺”为潜水艇命名呢?这是因为,人们观察鹦鹉螺的习性后,发现了这家伙能在海底和海面之间垂直运动。科学家以鹦鹉螺为师,最终成功地发明了潜水艇。想知道鹦鹉螺在水中垂直运动的秘诀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鹦鹉螺号”参观一下吧!

“鹦鹉螺号”参观记

如果把鹦鹉螺的壳横向剖开,就会发现,螺壳内有很多隔板,把壳内分成了很多“小房间”。最后一个房间最大,是鹦鹉螺的“主卧”。随着鹦鹉螺的长大,螺壳会长大,鹦鹉螺会放弃原来的“主卧”,重新分泌隔板,给自己建造新的更大的“主卧”。

废弃的旧“主卧”,如果不加以利用,那太浪费了。于是鹦鹉螺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水箱”。“小房间”之间的隔板,它特意做成了半月形,每个隔板中央有个小的突起,突起的中间有个小孔。

鹦鹉螺用一个类似水管的组织穿过这些小孔,形成了一个连通各个小房间的管道,叫作体管。当体管内充满水的时候,小房间内注入了水,鹦鹉螺就可以在海底匍匐而行。当体管内充满了气体,小房间的水被排出后,鹦鹉螺则会在海水中上浮。这样一来,鹦鹉螺不仅可以适应不同深度的海水压力,还能停留在不同的海水深度上。当暴风雨过后,海上风平浪静的晚上,鹦鹉螺就会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海面上,头及腕完全舒展,“仰望”夜晚深邃的天空……

软体动物的内脏,是用一个“包袱皮”包裹在一起后,放在一个肌肉质地的外套膜内。外套膜和包袱皮之间的空腔就是外套腔。

当然,鹦鹉螺也会水平运动,这要归功于它们体内特意制造的“漏斗”。“漏斗”是足改变了形态功能后,特化形成的。鹦鹉螺前端的“漏斗”部分细长,后端则很宽大。“漏斗”的开口在前端,后面接到外套腔中。

其实,严格说来,“漏斗”并不是漏斗,而是起到水泵的作用。鹦鹉螺们拿这个“漏斗”当“水枪”用。别人打枪是为了发射子弹,它们打水枪是为了发射自己。为了让水泵好用,它们在“漏斗”后端加了用软骨形成的闭锁器,像一扇门一样,封闭了外套腔的开口。

当外套膜的肌肉放松后,水灌入外套腔中,然后关紧闭锁器,鹦鹉螺的“肚子”越胀越大,水从“漏斗”开口处猛地喷出去,鹦鹉螺就像打了一发炮弹的大炮一样,借助着水流的后坐力,后退着运动起来了。如果“漏斗”的开口弯曲喷水,鹦鹉螺就会向前运动。

今天的鹦鹉螺个头小多了,只能捕食小鱼小蟹。而在远古,巨型鹦鹉螺则是名副其实的“巨兽”,称霸海洋。

推荐访问:鹦鹉螺 潜水艇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