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续修我县第二轮志书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5-03 09:35:22  阅读:

    志书不同于一般的史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记述各地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官修地情书。志随政出,官修的性质决定着它必须有极强的权威性。它对地情的调查、分析、记述、评价和定论,不是代表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单位的看法,一旦出版,就代表着政府的态度和认知水平,传达的信息应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及效果,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政务公开、透明的一个窗口。“修志是政府行为,是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持下对地情、国情的全面调查”。编修新方志不仅是史志系统的事情,而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它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百业支持和社会协作。
    一、修编第二轮志书的必要性
    编史修志,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竹溪自明成化建县,迄今五百余载,先后在明嘉靖、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代,纂修和续修过《竹溪县志》。几经战乱,史志办现仅存同治版孤本,为我县珍贵历史典籍。民国时期曾多次动议修志,均因无成果而终止。新编《竹溪县志》是我县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志书,所载资料相对时间上限为1867年(清同治六年),下限为1985年。经过100多人10余年的辛勤笔耕,于1992年4月终成出书。
    修编第二轮志书的任务是记述(1985年—2005年)这20年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社会的新陈代谢呈加速发展趋势,许多旧事物逐渐淡化,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事物不断涌现。许多新事物表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主宰社会发展的走势。社会众多的变革以及迅猛发展给续志任务的完成提出了诸多挑战。
    与首轮志书相比,续志的记载年限一般只有20年左右,而且所记述的内容贴近现实,新人新事,重点突出。这就形成了续志资料的搜集范围相对集中、时限窄等特点。然而,由于对续志质量的要求高于前志,如要求突出时代特色(包含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等),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创新精神,增强学术观念等,这些与资料息息相关,入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准确。
    续志资料的主要来源与前志又有较大的不同。在文献资料方面,主要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的各类简报、综合年鉴、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专业档案、生产表册、信息网络等。续志资料还有一个来源:社会(市场)。这部分的资料是任何单位、部门或信息机构无法准确提供的,获取这些资料的手段在于续志编纂者要亲自深入采访与调查。如果我们能掌握社会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包括普遍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以及观察法、指标设计等社会统计方法,就所记述的事物进行专题调研,就可以掌握相关事物的具体实际,也就能较好地突破续志资料搜集困难的瓶颈,为记述好事物提供有力的帮助。
    做好第二轮修志工作,不单单是编一部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为新时期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借鉴,真正做到用伟大的成就激励人,用成功经验教育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要看到它是代表、宣传和建设先进文化的载体,是为党立言、为人民立言和为改革开放立言的政治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的一项事业。用发展的、战略的眼光看待修志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我县在续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早在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对第二轮修志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下发了文件,签订了责任书,办了培训班,编印了新方志编纂教程,并把方志工作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可以说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是周到的,措施是有力的。但因种种原因,此项工作没有丝毫推进,在全市、全省排名倒数第一,如不再加措施迎头赶上,2010年省委、省政府给十堰结硬帐的时候,将会给竹溪亮“黄牌”。笔者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因进行了摸底调查。
     管理缺乏制度保障。一是保障机制乏力。“一纳入、五到位”是对做好地方志工作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的高度概括,就“一纳入、五到位”在全县落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单位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极大地促进了修志用志事业的开展,但也有一些单位落实得不够好。因为地方志工作开展缺乏刚性原则,使部分领导和群众不了解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些单位“一把手”连县委、县政府的文件都看不到(我们在调研时,个别单位文件只存档,不传阅,上级精神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有什么阅后意见了),工作的开展完全由“一把手”的个人意志决定,“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的随意性大,机构、人员的稳定性及必要的经费难以保证。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这是一个带有普遍倾向的问题,我们也作了一些努力,要求各修志部门以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方式管理和考核修志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是很明显,致使修志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出来。三是监管机制不健全。我们目前对各部门的修志工作监管缺乏力度,我县修志工作虽然县委、县政府发了文件,规定了纲领性的任务,但督查督办力度偏弱,致使一些部门进度较缓慢。
    资料收集困难较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料的挖掘力度不够。不少资料或损毁或遗失、或散落民间,给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造成一些历史资料的断档和空白。同时,资料的精确度把握不够。一方面有些资料在文字表述上不够精练;而另一面则表现在对某一事物的记载又不够全面,只重现状,缺乏历史资料的记载。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时限跨度过长。我们是新修,时间跨度相当大,资料工作量和难度都随之增大,尤其是我们部分上轮未修志的部门难度更大。二是行政体制调整。首先是宏观上的行政区域调整,部分乡镇合而分、分又合。其次是一些行业、部门系统内部的调整。有的甚至是几分几合,给资料的存档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丢失、损坏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此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如要收集全行业、全系统的全口径资料,记清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的经济成份、经营方式以及它们的资产、产值、产量、利税、从业人员数量等主要经济指标情况并非易事,因此,使资料收集具有收集渠道多样化、收集对象不确定的特点。更为不利的是,个别部门、企业也往往把修志工作看成仅仅是地方志机构的事情或不愿公开自己真实的经营状况,缺乏全面有力的配合和应有的重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志资料工作的正常开展。
  修志人员骨干匮乏。主要是专业人才匮乏。一是从县史志办公室来看,首轮修志虽然造就了一支具备一定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队伍,但随着对县市志编修指导任务的完成,这支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修志人员调离了修志岗位,有的已经退休,在岗的骨干少且身体欠佳,新手又一时顶不上去。返聘的离退休人员有的年事已高,已无力从事大量的编修工作,即使精力较充沛者,大多不懂微机,跟不上修志工作的新形势。我办2002年机改时定编8人,现在10人,2位同志有病在家休息,分为党史、组织史、方志、年鉴、大事记3股1部,除去领导,平均每个股部1人;除1名管档案的工作人员,实际干这项工作的仅有4人,还要做一些行政事务。因此,我办修志工作面临着人员少、人才断层等问题。二是从各部门看,专业人才更缺,大多数部门没有,只有少数部门聘请了曾在志办工作并参与过修志工作的技术人员,大多是返聘的原单位的老同志(有的还曾是“一把手”)或外聘社会上的自由撰稿人,他们有熟悉情况、文笔较好的优势,但他们修志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加之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倾向较重,难以准确把握志书体例。
    修志宣传力度不够。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修志的传统,盛世修志是历朝历代的惯例,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地方志事业,按常理应该是深入人心。但事实是,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人不知道史志办公室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办2002年机构改革时由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县地方志办公室合并组建而成,简称“史志办”,但经常会有人要一字一字的问这几个字是怎样写的,让人哭笑不得,甚至还有个别素质太低、不称职的领导,认为史志工作可有可无。但这也正说明了一个事实,地方志机构自身的宣传力度还很不够,在人们的脑海里还没有它的印象。首届志书编纂出版后,许多地方认为修志工作“大功告成”,从而志书也完成了它的“存史”任务而销声匿迹,致使社会上许多人不知道地方志的价值所在,地方志有何功用。地方志工作在“消失”多年之后,再来重新启动,难免人们不知道地方志为何物。同时,对志书的发行和宣传、利用力度不够,影响了志书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做好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对策
  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县志必须在2010年出版,到时没完成此项工作的市、县政府负责人到省说明情况并全省通报。上述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县编修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和即将采取的对策是:
    进一步优化史志工作管理的力度。我们要继承首轮修志过程中创立的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与模式,如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三审”定稿制度等等。首先,县委、县政府要在人员配备、经费保证、工作条件等方面支持修志工作。其次,要转变管理观念与职能,要变“修志”为“管志”,在组织、协调、检查、督办和业务指导上狠下工夫。县委、县政府要成立以县级领导为督导组长的督导组,要通过对各单位检查摸底,制作进度情况表,通过反馈的信息调整工作计划。建立不定期通报制度,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同时配以电话督办、书面督办和开特别会等形式加强对部门志、专业志编修和《竹溪县志》稿编撰工作的管理。三是要建立、完善一些机制,如保障激励机制、监督制约机制、评价认可机制,效益回报机制等,使那些认真而且用心做这项工作的人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四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所需经费,财政要把修志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正常足额拨付,为做好续修县志工作提供必要保证。五是史志办公室作为职能监管部门,要对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总结、分析,反馈信息,确保工作有序开展。成立分志指导小组,分别召开座谈会以及到深入到各乡镇、各单位检查指导。
    进一步加大史志资料收集的力度。修志必须有丰富完备的、经过考订核实的资料,没有扎实的资料,便不可能编修出高质量的志书。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收集资料的“12345工作法”,即:确定1个收集资料的原则:凡属在县志断限内各个方面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都属收集的范围,各部门修志人员见到就收,然后互通情报,各取所需,共同利用,不搞资料封锁。抓住乡镇和县直部门2个重点:记述时限一般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的历史与现状,乡镇是重中之重。明确3个收集顺序:先“活”后“死”,先抢救活资料,即先口碑后文字资料;先近后远,先查身边的资料,再到外地查资料;先易后难,先查容易搜集到的后查难度教大的。明确4个资料来源: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含图片)、口头资料和音像资料。采取5个渠道收集资料:根据县志的篇目制订收集资料的提纲,下发各个部门;发动老干部和辖区单位为县志提供资料;查阅档案、图书和报刊;通过登门或电话访问老干部和知情人,了解情况;对遗址、遗迹、文物等进行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做到普遍收集与重点收集相结合,以重点收集为主;发函联系与派人登门联系相结合,以发函联系为主;临时收集与长远联系相结合,以建立长远联系为主;征集捐赠与出资购买相结合,以征集捐赠为主。做到广征博采,宁滥勿缺。
    进一步加大史志队伍建设力度。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办培训班、主编研讨会、理论研讨会等,多层次、多环节、多渠道地培训人员。一方面加强对专业修志人员的培训工作,或离岗培训,或边干边学,或由业务骨干传、帮、带,或让年轻编辑人员参与志稿评审等等。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力量修志。社会力量包括专家学者、作家诗人、离退休老同志等。竹溪多年来一直是个文化强县,有不少知名作家诗人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举全县之力,修竹溪良志”。要聘请数名政治理论水平高、地情熟悉、经验丰富、身体较好地老同志来参与这项工作,在教育、文化等单位借调部分有写作能力的人员,参与修编工作。史志办和各单位在行政上没有隶属关系,但代表政府监控此事,在业务上具有指导地位。一方面要给各乡镇、各部门提要求、下任务,要求他们花更多的人力、物力把分志稿编修成熟,另一方面要拟邀请各乡镇、部门志编修中的佼佼者参与总纂,采取付稿酬的形式在志书出版后支付一定的报酬。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而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据我们了解,各县志办人员都比较紧缺,建议县委、县政府研究一个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以县政府的名义行文,把队伍建设的问题重点考虑一下,可否由县史志办和县人事局在全县公招2至3名学历史(方志专业的最好)、文学的大学生进史志办,充实县史志办力量。 
    进一步加大对修志工作宣传的力度。修志的知名度不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传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宣传意识,要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包装自己、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发挥作用。这不是自吹自擂,而是要通过宣传,让大家了解这个工作,从而重视它、关心它、利用它、开发它。一是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不定期向新闻媒体通报有关编修工作的进度;二是着手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工作。通过利用互联网、动画影视、电子读物等生动活泼的现代形式转化方志工作成果,不失时机的把万州的地方志书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志书、阅读志书,开发和利用志书。三是史志办要通过会议、刊物、书信、工作动态等途径交流,互相启发,还要和史志相关各行业交流,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办好《史志通讯》和出版发行好《史志丛书》,出版时采用印32开的小开本或16开精装本、简装本、珍藏本等多种版本出版发行,以满足不同读者层次的需求,把庞大的方志信息资源开发成买得起、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资讯产品。
    四、续修县志工作的几点体会
  通过近三个月来的学习和工作,我感触最深的体会有三点。
  第一,开展续修县志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续修县志工作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如果没有县领导的关心和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协作,单纯依靠史志部门单兵作战,是无法完成的。正是由于领导和各部门能够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帮助,为我们正常开展续修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各阶段任务目标的顺利推进。
  第二,开展续修县志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续修县志需要真实地反映当地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全貌,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在全县上下真正形成普遍关注、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够保证掌握充足翔实的基础资料,有效地避免各类失误,把续修县志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第三,开展续修县志工作离不开修志人员的无私奉献。续修县志需要较高的写作水平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更需要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必须承认,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开展续修县志工作的条件不能尽如人意,这就需要史志工作者始终能够牢固树立做好续修新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和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切实克服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续修工作中去,做到只争朝夕,兢兢业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编修无愧于时代的名篇佳志,为社会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

推荐访问:志书 我县 第二轮 思考 工作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