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美文赏析七篇

时间:2022-06-03 10:40:02  阅读:

【篇一】

几十年前,我请了终生的家庭教师,她是我的知心朋友,我每天放在枕边那就是一本书,至今,我已快过古稀之年了,这本书仍没有读完。人生就是一本书,每一页都是那么精彩!但人生这本书,未必人人都能读懂。她是我的老师,是心灵的港湾。帮我渡过了一道道难关,特别是在我青春年少之时,没有书、也没有我今天敲击着键盘坐在电脑前与博客上的文人墨客、良师益友们沟通交流。想想童年的我辍学在家,由于家里贫困,而且又过早失去母亲,我只有代替了母亲的角色,既当姐姐又当妈根本没有时间去念书,每天像陀螺似的旋转,看到同龄的同学放学我好羡慕!此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一个人的命运,风雨之中、用心感悟。我接受了这个命运,但是违心接受夜不能寐,泪水湿透我的衣襟,自己暗下决心要去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趋于家里的实际困难不可能让我如愿以偿,我明白与父亲商量也不会有结果,只好像陀螺一样每天井井有条的忙乎家里的一切,包括照顾弟弟妹妹,此时的我也就11岁。

往事堪回首,未来不是梦,就这样在家整整休学了两年,两年中我请家庭教师,(书)用父亲给我的零用钱我去看书,借书、钱攒多了就去买书,文化课知识由大哥帮助我复习。(大哥做教育工作的)这样既能照顾弟弟妹妹,也能满足我读书学习的渴望,从三年级休学一直同步跟着同龄的同学并肩同行,自学读完了小学四、五年纪的文化课知识。有句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小年纪的我好像成熟了许多。

自己常常暗想,若是不读书没有文化将来怎么走入社会?在家难道当一辈子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那成何体统?

读书能陶冶情操也能增加智慧,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本身的修养气质与读书密不可分呀!我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读书改变不了我的命运。读书是件非常艰苦而枯燥的脑力劳动,没有毅力那就要半途而废。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即便不理想起码我尽力了。我不怕失败,继续拼搏!一个人必须要有原则和骨气!

今天想想;这是;人,精神中最可贵的元素。否则;一个人活着就失去了意义!

后来继母的到来我复学了,(青春连载有我详细的叙述)改变了我人生的命运,我系统的读完了小学、中学,(中学基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要想扎实的学到文化课的知识,我用三哥读过的文化课书本继续自己自学文化知识,我的梦想是想读到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现象这种梦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我没有任何理由去逃避现实,只有;顺其自然···后来跟随着学校安排我奔赴太行山贫困的山区去搞创业建设,当时带队的领导没有较深的文化知识,大部分都是退伍军人,比我们大不了几岁要想求得真才实学那真是;难上加难!

当时我就想,人不读书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以躬耕不辍的精神还是坚持努力读书,人生本来就是一本书根植心里永远也读不完!而我面对着生活越来越倔强!回想已逝去的时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我的梦想在哪?我怀抱这几十年历史的厚重,退休以后的生活更要充实,现实就是这样,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家,孩子也很敬业,家庭也很幸福,现实的丰盛未来的虔敬感动着自己,写下留言,留下这段楔子---

童年烂漫的旋律

我们还要过六一

唤醒童年的记忆

流逝的岁月

失去了学业

我并不后悔

仍溢出甜蜜

读书伴随我成长

圆梦是我的希望

儿时,期盼圆梦

那是滚动的梦幻

书是我一生伴侣

几十年仍没读完

在那艰苦环境中我继续读书,寻求书中没有学到的知识,最后终于圆梦!进入了高等学府(天津师范学院)进修学习。毕业后、做了一名受人尊重的职业、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太行山的岁月一干就是十几年。领略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一名园丁浇灌了数十名幼苗,真正长成了一株株的苍天大树!

我的博客已经近七年的时光,感谢我们的相遇,给我的人生多了一份感动!感谢相知,让我的余生多了温暖和明媚,感谢有你,有她/他、有我们大家、我的余生多了众多的生动!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几十年我品味出;读书,给我岁月的书笺上沉淀了馨香,生命的泉水荡涤着我的心灵···

【篇二】

有一种美,美得彻底,美得纯粹,那是一种来自灵魂的美。一个人不是因外表的美丽而美丽,而是因灵魂的高尚而高尚,拥有灵魂之美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通向灵魂之美的路有多条,其中一条必经之路就是——好好读书。

哲学家吉尔伯特与史密斯有过一场关于人的争论。吉尔伯特讽刺人类不过是剃净了毛的猴子。史密斯反驳说,人类会著书,会读书。人类能将心灵的精华诉诸文字,流传后世,也只有人类,才能阅读先哲的智慧,从中获益。换言之,是读书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就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哲人进行心灵的交流。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你的眼睛、你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你读他们的喜怒哀乐,读他们生活的沧桑,从中读懂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书是陪伴人一生的良师益友。一本好书,往往是作者一生的心血才情所寄,潜心读书,犹如知音携手,好友促膝,相见欢悦,倾心晤谈,共度美好人生。

一书一世界,一字一菩提。书是一扇美丽的心灵之窗,闪耀着智慧之光,通过书,可以看到世界的奥秘,人生的快乐和忧伤。书是神奇瑰丽的彩虹,感知美、神秘、光亮,给人灵感。与书结缘,注定就会与幸福结缘,一步一步迈向人世间最美好的境界。书海遨游,采撷思想精华,揭示自然的奥妙,把握社会本质,体味人生的意味,洞察千变万化的社会,识别真善美假恶丑,人生境界就在阅读中得到升华、超越,读书人自然会拥有空明豁达的幸福心境。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读书的过程,就是塑造灵魂的过程。书香蕴心香,读书能让人沉淀浮躁,远离尘嚣,放下名利。在庄子“藏天下于天下”的虚静空灵中,在一片青竹翠柏下,用一颗慈善心,包容世态万物,超越人生博弈,聆听纯净的天籁,细数花瓣上露珠滴答的声音。落花无语,人淡如菊。这种人生,何其美丽。

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必定是有修养,有道德,懂科学,善交际的人。那么他的人生过程必定是成功、快乐的。爱读书的人一定爱自然。自然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人返璞归真。读书人往往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对生活,真心投入,用心欣赏,心里充满着美好;对世人,不装腔作势,不趋炎附势,总透着一身的书卷气。

读书丰富人生。人之有书,好比树之有根,本根厚重则枝叶繁茂。读书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深度与广度。读书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只有勤读书,多读书,才能让人生变得充实多彩。莎士比亚说:“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果说人生如画,那么书就是那鲜艳多彩的颜色。如果说人生如海,那么书就是那呼啸奔腾的江河。如果说人生如山,那么书就是那绵延不绝的山峰。

读书可以养德。古人云:“不读圣贤书,难有圣贤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英国萨克雷说:“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增长才智和陶治心灵。”读书使人品行端正,志趣高远。

读书可以成就人生。拿破仑说:“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令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于无知的征服。”杜甫《柏学士茅屋》诗曰:“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苏轼诗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读书能让愚者变智,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实践证明,优秀文化是个人修身养性、保持操守的最佳药方,也是成就不平凡人生的基础。“饭不可一日不吃,觉不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以读书学习为人生信条的毛泽东,之所以能从韶山冲一农家子弟成为中国革命领袖,他对读书的痴狂和热爱是一个重要因素。读书是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创造工作佳绩的“催化剂”。当今时代,知识大爆炸,新信息海量递增,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本领恐慌”,不重视读书,不善于读书,必将难以胜任岗位需要,最终被时代所抛弃。读书就好比一个高速便捷的“素质银行”,只要勤于储蓄,就能收获一次又一次的喜悦。人们常说:决定工作成败的是效率。通过读书,可以从中学到科学高效的工作经验、思路和招数,使工作更有效率、更有胜算。

与书结缘,让书成为心中的一泓清泉,如夏天的清风,如久旱后的甘霖,给我以真趣,赋我以真情,教我以真理,引领我走进属于自己的人生殿堂。

【篇三】

“你现在的气质里

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捷径,是尽可能的多读书。其实不然,书读的再多,如果不够精、也只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根本无法从中汲取精华。

人生最大的捷径,不是读得多,而是多读大师的经典作品。只有经过岁月捡炼,经久不衰的作品,才能真正滋养灵魂,赋予生命以意义。

14位大师经典巅峰之作

极好的文字,赋予岁月以重量

这套系列丛书一共有14本,汇集了朱自清、鲁迅、沈从文、徐志摩、巴金、矛盾、林语堂、郭沫若、胡适、老舍、汪曾祺、贾平凹、宗璞、季祥林的经典作品。

大师写的文字,真实,动人,洒脱,别致。字里行间,通透到内心。如此经典之作,才值得一读再读,因为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百花散文集》里的很多精彩文集都被《朗读者》的大咖们朗读过!足以见得大师的影响力。

我们都惊艳于董卿在《朗读者》里表现的知性大方、出口成章。但这样的气质又怎是一朝一夕就

炼成的!那必是经过大量阅读大师的经典作品,才成就“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读大师的经典作品,才能真正滋养灵魂。

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很多小孩子一到写作文时,想到的是作文参考书!但参考书对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其实不大,而且破坏了孩子天然的语感和基本的语言能力。

作文参考书:她穿着绿色的上衣,修长的双腿上穿着一条灰色的裤子。她长的很美,眼睛像天使一样......

大师沈从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同样是写遇见,参考书与大师的高下就立竿见影!只有成为经典、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这些书里的好文字才会自然而然流淌到孩子的作文本上。

培养孩子的气质

如果只能送给孩子一种礼物,一定是大师的文学。

大师用毕生的智慧,讲透修身、养性、处世之道。深深影响了蒋勋、柴静、韩寒等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百花散文集》,大人读了,可以把生活看得更透、活得更从容。孩子读了,不仅提高文学修养,更能学会用美的眼光看世界。

培养孩子语感

《百花散文集》里看似平淡闲笔,却透溢出浓浓的人生哲理。许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思考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感知力,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力。

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又能百读不厌,每次重读,都能得新知。

把刷朋友圈的时间省下,读这几本大师经典文学作品,与有趣的灵魂,在书里相逢。读过的书,终将成就你自己。

【篇四】

一个人的素养

是言行得体,举止得当

行有度,止有法

如兰在幽野,如梅浮暗香

浮世与书相伴

也许能触摸最真实的自我

找一个院落

读上一段清心文字

无关利欲,只问真情

书卷之间

便是安栖身心的驿站

人的素养是长出来的

你走过的每一段路

写下的每一句话

做过的每一件事

都蕴涵着你的书卷气

书卷气,是最高的素养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长出来的儒雅与风度,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显现。一个人的素养往往由生活价值决定。生活价值在于你相信什么,你追求什么。人,应当为理想而活,无问西东。这个世上,永远不会有人拒绝知识,阅读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阅读意味着什么呢,它就是让你在生命的春天里,不断地去播种,此后的每一次耕读,都是为了让生命枝繁叶茂,更重要的是让个人和整个民族都有气质。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一个人气质的评价:“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人若有书卷气,便消除了各种粗俗之气、不激不傲、不卑不亢;人若有书卷气,便增加了静雅之气、清澈灵秀、落落大方。书册之间,似乎一面关照自我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是至真至善至美之气,也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追求。阅读往往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以阅读的名义,让生命美容。长此以往,则自生一番书卷气。

当下的真实情况,是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可是这毕竟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精神领域才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面貌。世相繁华之下,不乏灵魂空洞的人。世人都太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静静的汲取知识,涵养气质。

这个时代,不喜欢阅读的人,只会被时代抛弃;喜欢阅读的人,意味着拥有思辨能力。这何尝不是一种气质与素养。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一个手机占据我们大部分的时间,然而那些“心灵鸡汤”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我们。而很多投机取巧之人,在向我们兜售他们的认知和成功之道,这无形中为这个社会增加了焦虑因素。

倾听心声,触摸最真实的自己。抛弃利欲,回归本心,这是对生命最透彻的理解。先人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藏书在架,会心阅览,久而久之,自生一股书卷气,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将于无形中改变。人总是要过精神生活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生命不只是使用,还需要奖赏。书,让我们殷实,让我们灵秀;阅读,让我们谦逊,让我们博大。以书自养,它回报你的,将是有别于常人的素养。

书中有天地,文章通乾坤。你读天,天给予你高远,你读地,地给予你厚重。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丰饶的精神世界,它就像生命中的一缕光,让我们不至于在黑暗中迷茫,以书卷气照亮民族之光,我们便会抛弃世俗的评判标准,重拾流淌在泱泱华夏里的那份儒雅与风度。

愿以书卷气,行我路千里。

【篇五】

因为无处不在的喧嚣与浮躁,寂寞,渐至成了教育界的稀缺精神,对外界纷扰能充耳不闻,怡然独处,真该感激的,是那些书。为自己的阅读,因为阅读而产生的思考,是个人生活中最有价值的生命活动。读书就是为了远离尘嚣,不让世俗的浮躁进入个人世界。原本清静的心境,只要夹进杂念,如同有霾,就无法感受悠远和辽阔。

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寂寞一些吗?不就是想离世俗化的生活稍稍远一些吗?你改变不了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啊,因为你沉醉于书的世界,专注于思考,你就成为你了。

热闹的地方没有风景,叫喊声中难有思想,寂寞的人读寂寞的书,让自己寂寞下来,有价值的阅读才会开始。每次进图书馆,我都感到自己可怜、读的书太少。有时也会感到惋惜,图书馆里有几本好书,入库三十多年,只被人借过一两次;有些在我看来极有意思的书,一次也没有人借出(当然,也许真爱这本书的人都已经买过了)。书库里,成千上万的书立在那里,大部分作者不在人世,有些已成千年朽骨,而那些不朽的字是他们在寂寞中写出的,仍然在等待同样寂寞的读者。

漫长的文明史中,很多智者的思想情感是可能跨越时代的,当他们孤身一人时,思考和表达格外纯净。人的认知经常受环境的限制,你试图通过读书走得远一些,抵达人类所能及的思想深处,然而在阅读中你又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跟随作者回到常识,而常识总在灯火阑珊处。

思想者往往在寂寞中顿悟。他们离群索居,青灯黄卷,迷恋探索发现的乐趣,我能想象他凝望远方的目光,或是踌躇满志的释然。前年在北美小住,在一个寂静的湖边,有条原木制成长椅,上面的铭牌上有捐赠者的姓氏,二十多年前他去世时,家属根据他的遗愿捐赠这条长椅。我坐在长椅上,看着寂静的湖,想象这位逝者生前也许经常这样安静地坐在这里思考,也许曾在这里有爱的回忆,也许在这里灵光一现,诞生了某个诗句……他想到要用某种形式悄悄地有所寄托,而今人仅仅认为捐一张长椅是善举。我们生存的世界,蕴含着多少前人的智慧,又埋葬了多少人心灵。因此想到,那些读过而难忘的书,何尝不是一个一个安静的世界。

我从喧嚣与骚动中飘落到寂静。少年时代,上中学起,经常参加十万人以上的游行,见识过百万人的广场集会;中年以后,十多人宴席,几百人的大会不计其数;生命被毫无意义地浪费。扑克和麻将得四个人,对弈得二人,而读书,可以是个人的事。一个人,拿起书就可以读了,只要有光。

无论如何,读书总是个人的事,也只有“个人”才能读些书。看到媒体宣传某本书热卖,或是看到大家围坐“共同阅读”一本书时,我就觉得也许可以不去读那本书(至少暂时不需要),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读书,极易丧失判断和思考。集体不可能“学习”,一群人在一起,更不可能专心阅读。好多年之后,我仍然感到不解:我根本没法对着镜头读书,为什么有人一直可以?我不认为读书是一件可以热闹的“活动”。后来我当教师,也习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态,而在课堂,学生的“读书”是朗读、诵读,我根本猜不到学生心里在思考什么,我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全在课外,在课外也只能是私人空间的阅读。有价值的非功利的读书,需要无限的选择自由,除了选择书籍,还可以选择读书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在自己最适合的时间读自己想读的书,浪费这种基本自由,是人生最为可惜的事。

回忆往事,常想起插队时的读书,那时能获得书籍的途径实在太少了,想找到一本可读的书实在太难了,因而也就特别珍惜,当年从书本中获得的启示影响至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一个人专注地读书并思考,虽然也渴望有“同学”交流,但在那个反智年代是不可能的。“独学”的缺陷,是无法通过交流提高认识,拓展视野并获取更多的启示,但“独学”也有特别的好处:可以通过自己的摸索,无论是获得的启示还是走过的弯路,都是个人亲历,过了多年,印象仍然非常深刻。后来的工作和学习,再也没有那样孤寂的环境,也就很难有那样特别的经验与教训。如果过于重视交流,以此为不读书的理由,其实是不想读书。读书本身就是在与人交流。那些作者。绝大多数是有智慧的表达者,他们在和世界交流,和无数的人在交流,如果认识到阅读是在与作者交流,就未必感到“独学无友”。

独学,如一个人远行,非常专注、自由,因为独处,敢于思考许多问题。在一言获罪、人人自危的时代,独立阅读的好处只有自己明白,你本不寂寞也只能寂寞,这就给个人留存了一些特别的习惯。

好多年了,乡间破屋的那盏孤灯仍然在我面前亮着。

【篇六】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就是在智慧世界里的一次次旅行,在知识海洋里的一次次遨游。

人只有借助读书,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书籍里,你或许可以“看”到那一场特洛伊大战,可以和埃及法老一起检阅高大的金字塔,你可以看到强大的秦国,如何一步一步蚕食、最终灭掉六国。

山海奇怪、秦风汉韵、魏晋风流、盛唐气象,这些辉煌都可以在书里领略。读书,有时候是世间旅行,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流而上,去看那千年以前的盛况,与古人坐而论道;有时候是地理的旅行,在氤氲的文字里游遍三山五岳、希腊罗马、英伦风情。《文心雕龙》中说,思接千载,心骛八极。

读书给与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和思考,让思绪连接古今千年,心为所动,情为所感,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读书,让人的内心世界无比丰富,小小的书房,有是有就是深山,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是读书,毕竟不是亲历亲见,少了身临其境的验证、印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不去敦煌,怎么体验那优雅的雕塑、恢弘的笔画和经卷上的唯美书法;不去西藏,怎知道那天那么蓝,怎么体验那经幡上所承载的希望和幸福;不去壶口瀑布,怎么能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和博大……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需要有心的人,用脚步一步一步去丈量,用心一点一滴去阅读。在古人那里,读书和山水旅行是难以分开的。清代文人张潮写“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司马迁22岁开始外出,“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最终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李白一生游历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早发白帝城》《客中作》,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是在游历的旅途中写成的。

读书是静态的,游历是动态的,游历可以增长见闻,亲眼看到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和那里的人,司马迁才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李白才写出了天马行空的壮丽诗篇。

读书和旅行,成为更好的自己。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就如有人总结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王阳明认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不是学知识,而是要发现自己、发现良知。”

读书,就是为了变化气质、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放大格局,养足才气。曾国藩认为,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旅行,作为身体的阅读,也可以改变气质。然而现实社会中,旅行其实很肤浅。大部分人都把旅行作为释放压力和负能量的一种方式,有人去旅行甚至仅仅是随大流,或者为了拍几张照片向别人炫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余光中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

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读书和旅行,都是神圣的,意义非凡的。

【篇七】

读书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数人问,也会有无数个答案。

有人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是提升自己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

前段时间,很多人在转这个视频,董仲蠡的一段演讲——《教育的意义》。

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是呀,如他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无暇去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想要做什么?”此类问题。

古人寒窗苦读,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而现代人却忽略了这智慧的来源。

之前,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

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部分文章如下,令人警醒!

我在从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

一次我和一位法国朋友一起在虹桥火车站候车,这位第一次来中国的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

我一看,确实如此。人们都在打电话(大声谈话)、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唯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在中国各地中小城镇最繁荣的娱乐业就算麻将馆和网吧了,一个万多人的小镇,有几十个麻将馆五六家网吧是常事。

中老年人参与到麻将,青年人上网,少年儿童看电视。中国人的娱乐生活几乎就浓缩为麻将、上网和看电视。

不管是在网吧,还是在大学的电脑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玩游戏,少部分在聊天。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读书的学生少之又少。

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於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读书已经变成了学者的专利,也许很多学者也不看书了。

这确实让人担忧。

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三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四是好书越来越少。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

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

一个区区小国,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靠著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

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有回报。

因此,把你的时间安排好,不去做那些无聊的事,多读几本好书吧!

推荐访问:赏析 美文 读书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