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的《老子》与有机建筑解读

时间:2022-07-20 14:35:02  阅读:

摘 要:《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书中提出的的“有”与“无”的空间概念,不仅影响古代建筑,也影响到现代建筑。当代语境下,书中“自然无为”的概念显得尤为珍贵。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设计师更应当古今贯通,这时重新审视老子哲学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有”与“无”; 有机建筑;借鉴;传承

检 索:.cn/qkimages//ysjl/ysjl201506/ysjl20150629-1-l.jpg" />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1901—1972),曾经对建筑空间做了精彩的阐述,“建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一两万年前或更早就出现了,可以说只要有人定居的地方,房屋就会存在。盖房子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适用的空间是必须的。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就明白这个道理。‘当其无,有室之用。’”进而梁思成用自己的话表述了对“无”的理解。“建筑学就是把各种材料凑拢起来,以取得空间并适当的安排这空间的技术科学。建筑是结构与艺术的有机统一。”这一表述与奈尔维的“通过材料创造出一个空间,以满足于特定的功能要求和遮蔽外界风雨”的建筑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他们对老子“有无相资”理解的十分准确。

从现代建筑起,素来不重视建筑物空间的国外建筑界,开始注重空间之美。世界有机建筑学派尤对其推崇。有机建筑学派代表,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布鲁诺·塞维更是明确提出“空间在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主张全部建筑史可以用“时间—空间”观念去观察和思考。

老子的“有无相资”的哲学命题征服了美国有机建筑学派代表人,世界著名建筑师赖特(Frank Wright,1867-1959)。赖特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和理论叩开了现代建筑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大门,他毕生设计了大量的住宅建筑和少量的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探寻特征,与此同时,他还大量撰写著作和论文,谈论建筑的含义;现代建筑与社会的关系等。1908年,赖特在《建筑范例》月刊指出现代建筑的整体探索在于对其内在空间的真实表达,从而找到实现连续性与可塑性的具体结构。追求现代建筑的实在与内部空间的真实表达中,通过对整体的探索,最终找到以连续性和可塑性的结构实现整体性的具体途径;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成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赖特所作的设计师实践和理论探索,都为后来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

二、有机建筑与《老子》

赖特一直推崇老子。在阐释一些建筑的理念时,他曾说到,“据我所知,在耶稣之前五百年的老子先生首先提出生成房屋的实在不是四面墙和屋顶,而在于内部空间。”这便是上文中提及的老子哲学中的“有无相资”的命题。赖特还进一步说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所认为的全新建筑观念就已经诞生了,相比老子,我们只是追随者。同样,赖特一直以自己的大量建筑实践阐释老子的哲学理念。随着赖特有机建筑理念的提出以及一系列建筑实践设计作品的出现,赖特无疑是世界现代建筑史上最成功的建筑师。他的“有机建筑”的原则,树立了崭新的建筑设计的切入点,现代建筑的重要语言便是赖特提出的“空间连续性”概念。可以说,对赖特有深刻影响的老子的哲学的价值在现代工业社会重新得到肯定。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五十一章中写道:“道生之,德畜之,无形之,事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莫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长万物,而“德”繁殖万物,体质构成万物的形状,而环境是万物生长。因此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贵重,并没有谁给他们高贵的地位,而是他们是如此自然而然。老子在此章节中提出“自然”的概念,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顺其自己的规律发展,逆事物态势发展最终将一无所获。因而,在老子哲学中,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老子极为主张和推崇的。

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强调现代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认为“自然”是有机建筑的核心。他说:“自然界是有机的,建筑是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房屋同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要努力做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最艳的那个。”纵观赖特的建筑实践,基本都是以他所提倡的与自然坏境紧密结合的“有机建筑”理论为核心的。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如流水别墅、亚各布斯住宅等,都是以建筑与环境结合的“巧”与建筑空间处理上的“活”为其特征,把建筑与天然的景色结合的十分完美,就如同“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赖特还说,他在设计一所住宅时,住宅中人与这个家庭的需要是以一位的。他努力让住宅与环境结合,使之产生与自然和谐的感觉,如果住宅设计成功会成为环境的“点睛之笔”,为环境锦上添花,否则便是“画蛇添足”,对环境造成一种粗暴的损坏。他在美国中西部的维斯康星州,伊利诺州和密斯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这些建筑物大都坐落郊外,在布局上与大自然结合,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个整体。他们既有美国民间传统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空间上的封闭性,并且很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因而人们又称之为“草原住宅”。大约在1900年前后,“草原住宅”成为当时青年一代建筑师推崇的风格。(图1)

三、当代语境下的借鉴与传承

“自然”哲学的思想更深刻影响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许多建筑都遵循老子哲学“崇尚自然”“自然无为”的观念而建筑。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便是如此,且受气影响极为明显,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可以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都是配合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而存在的。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设亭,临水为谢,僻静之处造馆。建筑形式无不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的园林建筑“师法自然”,强调“移步换景”的心理感受,设计师努力设计出与山水自然融合的山水之景,以及与整座园林和谐的亭、榭、廊、桥、厅堂、楼、阁等。建筑所选用的材料及色彩也强调自然、追求材质本身的美。白粉墙、漏空墙、乱石墙以地势一种灵活运用都能取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园林建筑中,“崇尚自然”已成为一条不可动摇的准则。于是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往往给人“虽未人作,宛自天开”的印象。这点与追求规整、对称、重修饰的西方园林设计是完全不同的设计观。中国园林建筑与自然的“不解之缘”,恰恰是老子自然哲学所提倡的。在中国园林中漫游时,感受到的仿佛就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一幅而已身临其境的山水画。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口的日益增长,重返自然,拥抱自然以成为现代设计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格罗皮乌斯在他的《全面建筑观》中写道:“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传统不应当静止,它是运动的,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和前进。以此来表明现代建筑不是老树上长出的新枝,而是新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幼株。“那么老子哲学亦是如此,它同样已成为推动中国当代建筑不断前进的动力。” 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多少都有古典情结,但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却总是很难拿捏,上世纪建筑界的“大屋顶”便是对传统生搬硬造的囫囵吐枣;本想回归传统,但却越走越远。当代建筑只有真正领会传统,用一种敬畏之心回归传统,才可能诞生承载民族之魂的新建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如是说。坐落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充分阐释了这句话的奥妙。可以作为这句深奥箴言的现实印证: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着力从中国古代造园术的逻辑出发,重点关注自然中的人造校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回”字形房屋为主的象山校区是旧的事物,作为矛盾原点可以看作“一”,在此基础上,通过新事物的添加,’逐渐生成“二”、“三”,乃至房子、院子、院落与山水、围绕山水的小径、坡道、回廊、小桥、天井等万物,形成外松内紧的校园空间,象山的青山绿水与蜿蜒的校舍自然天成,而生活在空间中的人,通过不同的行为将与周围环境融合,一种久违的书院氛围缓缓流淌,自然、环境、人三者天衣无缝,相生相长,如同“从地里长出来”一样。这种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带给我们一种回归自然的意境,既是传统中国的,也是全新的当代创造。(图2-4)

从1851年的“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开始,钢筋、水泥、玻璃幕墙已经为我们产生了大量的现代建筑,建筑的集中形成了城市,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然而这一时期由于建筑缺乏规划设计的急剧集中,却促成了城市的畸形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不利的一面。人口过密,交通堵塞,空气、水体与噪音污染严重,气候反常,人与自然被钢筋水泥的建筑隔离,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易于疲劳,孤独,人际关系冷漠,人情失落……人们逐渐发觉,这些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存空间。人们开始追求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生活品质。今天,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依然处在工业社会的混乱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方匣子”建筑的建造乐此不疲,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等。这些早在西方国家发生过的事情,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前车覆,后车鉴”。有机建筑倡导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这时,重新审视与老子哲学以及与其紧密联系的有机建筑便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李世东,陈应发,杨国荣.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4]李聃.老子[M].陈涛,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5]布鲁诺·塞维. 席云平 王虹 译. 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语境 老子 解读 当代 有机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