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时间:2022-07-08 18:40:03  阅读:

摘要:通过介绍江汉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分析实际面临的问题,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模式的自主学习课程体系。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个性化多模式;课程体系;自主学习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发展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1]。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逐步形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学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2005年教育部发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白皮书》,其中提出1+X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框架。

二、江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与思路

江汉大学每年有新生3000人,其中理工科约占1/3,文科学生1/3,艺术体育类1/3。江汉大学非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1+X思路为每个专业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案。

理工科各专业根据专业需要选择以下方案:

在第一、二学期开课基础上,从第三学期开始各学院组织学生根据专业需要选修其它计算机课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负责开出计算机类公共选修课程,保证大学学习期间计算机教学不断线。

江汉大学的这种课程体系是以多模式个性化为原则构建的。

多模式的思路

就是通过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体系保证多模式的实现。这个体系的目标是保证每个学生达到一定的基本标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中是通过层次教育来实现的,即规定每层次的学生必须修完的课程。这些课程对某个学生来说就像是“一条线”,这条线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它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即入门。

它提供了学生发展自身计算机能力的方向。如规定文科学生学习数据库,理工科学生学习高级语言,都是从学生从事专业发展的考虑。

它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提供了基础。实际上学生学了这些课程并不见得计算机的能力就能够达到什么很高的水平,但是这些课程应该是一个基础或是一个起点,通过学习可以使其自学习能力有极大提高。

个性化的思路

指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选修课程。这个体系是为了保证学生实现“计算机实际应用”这个最终目标而提供的必要补充,其涉及“面”很广,实际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因而有不同的需求,因而对课程的选择也有不同。

必修+选修的课程体系

通过必修+选修的模式的合理结合,可以完成非计算机各专业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

比如理工类,可以采用必修《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选修《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商学类,可以采用必修《大学计算机基础》+《ViusalFoxPro程序设计》或者《Access数据库应用》+选修《ViusalBasic程序设计》或《C语言程序设计》。

人文政法教育医学类,可以采用必修《大学计算机基础》 +《ViusalBasic程序设计》+ 选修《ViusalFoxPro程序设计》或者《Access数据库应用》。

艺术类,可以采用必修《大学计算机基础》+《Photoshop》或《Flash》+选修《网页设计》。

体育外语类,可以采用必修《大学计算机基础》+《网页设计》+选修《Photoshop》或《Flash》。

总体而言,就是学生自主选择:对一个学生来说,他可以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学选修课的1到多门课程,这样在保证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兼顾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三、课程体系实现中的问题

目前,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中,全国各高校都在结合各自的高校特点进行积极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教学目标上都面临重大转变。

(一)教学目标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培养各个领域中计算机应用人才为目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计算机扫盲发展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2],即计算机开发能力和自学习能力。开发能力要求教学以应用为核心,自学习能力又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程中,平衡二者的关系,寻找一个相互融合的原则和基础应该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探索方向。

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二种观点,一是注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即熟练操作即可。另一种认为应在加强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再培养其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孕育变革,一方面,要继续解决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新的计算机知识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计算机教育领域中的几个关系,包括,中小学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开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手段的差异。

应该认识到计算机课程内容是一个动态更新的系统,因此要求相应的教学体系必须是能够随时更新的。

(三)教学组织

各个高校之间由于性质水平不同,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也不同。同一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城乡差距等原因计算机水平差距也越来越大,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组织中,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有系统的指导,还要能反映学生个性化需求。

目前各高校都采取了一些办法,通常的做法是分级教学,即通过分级考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另一种做法是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多个模块,供不同的学生选择。

(四)教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验,多媒体教室已是教学的必要条件,与之对应的电子教案,CAI课件,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实验室,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断更新。这些手段也要求学生具有更多的计算机素养。

目前的教学手段多以多媒体授课+实验室上机操作较为常见,但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容易造成教学和实践的脱机,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现在还有一种通过机房上课的模式,即上课和上机都在机房。这种模式授课的人数受到限制,并且要求有足够的计算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E-Leaning的教学模式正在兴起。这种模式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学习软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平台。但这种模式对软硬件的要求都非常高。

(五)教学效果

中国高等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3],由此而带来的是计算机教育的深刻变革。一般的教与学模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

一般的教学评价是通过期末考试来完成的,这也是客观评价学生水平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很多高校都开发了相应的题库系统,江汉大学从1997年就开始用上机题库考试,应该说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全面衡量学生的水平,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没有很好的评价,造成学生忽略学习过程,关注最后的结果。

目前,高校对此都相当重视,加大了学生评教、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四、发展设想

江汉大学于2006年申请了湖北省级教学科研立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参考其他学校的成果,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建设方案

总体思路是将江汉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建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模式的教学体系。我们认为,不同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的目标,有必要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一)在教学内容上,首先必须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同时又必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内容选择。为此,应该注重计算机专业知识与非专业学生学习的融合。

在必修课中给出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强调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时应以实例的方法供学生了解专业理论。《程序设计》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计算机解题能力。

开设大量的后续应用型课程供学生选修。

(二)在教学组织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机房上机模式,逐步实现机房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在教学管理上,把基于行政班的教学逐步过渡到打乱班级的分级教学,然后实现学生自主选课。

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与上机实验的融合,把授课和上机结合起来,统一在机房教学。机房教学比教室教学更能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4],把学与做结合起来。通过“精讲多练”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角色的交互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

在学时分配中,将学时分为3种,即授课学时,课堂上机学时,自主上机学时。其中自主上机学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另行配置。

(三)在教学手段上,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采用基于校园网的E-Leaning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5],通过教学监控系统控制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利用投影设备进行授课,利用“凌波”等控制软件跟踪学生课堂上机实验过程。

通过校园网,构建一个计算机自主学习平台,开发大量的E-Leaning网上学习软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同时,教师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实现交互。

同时,配置完善的机房管理系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自主学习平台并不仅仅为保障一门课程,实际上,通过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可以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四)在教学评价上,明确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和关注度。

在课程评价中,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对学生在计算机课中的上机操作能力、大作业完成情况、项目的最后结果,以及平时的表现,应该在总体评价中应占主要地位。要以学生在计算机实际操作过程或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或成果为依据,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或其它方面的信息素养。

五、结语

江汉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授课中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向学生主动选择学习转变,以传统的讲授、上机分离向讲练自主学习结合统一转变。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迎接计算机普及的笫三次高潮[EB].2002.2. URL:/web_page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

[3] 李虹.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vol.15.no.3.2002.5.

[4] 孙华峰.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规律探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8.

[5] 李红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思路.高教论坛.2004.1.

2006年湖北省级教学科研立项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计算机专业 课程 计算机 基础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