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城镇乡公平发展

时间:2022-03-26 10:03:34  阅读:

摘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解说城、镇、乡三类地理单元的公平发展,分别阐述城、镇、乡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现代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民生活条件现代化问题;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原则与生态原则、城乡一体化问题;城市建设中兼顾自身可持续发展与顾及整个国土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人口聚居点中物质能量良性循环道路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平发展;农村;小城镇;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9,2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9)02-0001-05

在社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镇、乡三类地理单元。其中,城、乡处于两极,社会经济差距大,镇位于中间状态,兼有两者的特点。历史上的城乡差别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工的副产品,它曾经有适应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规模效益的积极作用,但更多地带来社会不公平、经济与生态资源利用效益低下的消极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蓝图中,将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作为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消灭“三大差别”是指消灭其本质差别,而不是一切非本质差别。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特别巨大,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而在城乡差别领域,围绕可持续发展将出现的新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凸现。尽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消灭城乡本质差别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城镇乡的公平发展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作为一项改革的试验,城乡一体化使公平发展开始在制度建设方面破题。城、镇、乡的公平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建设,又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公平发展与工业文明视角下的城乡公平发展,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

一、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老命题下的新号召。提出这个号召的来源,是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到的“城乡统筹发展”,其直接针对性就是在我国进入本世纪前后一段时间、城市的经济实力增强的条件下,城乡建设过度地向城市倾斜。大多数城市出于提高知名度、增强对外部资本和人才吸引力的需要,在城市大搞“亮丽工程”,使城乡之间的外观区别进一步扩大。这样的差距扩大至少在社会心理方面造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方面影响:一使农村更加留不住人才,除非生活压力,没有任何吸引力能让有才干的人留在农村。二是造成对农村建设与发展标准的低度错觉,以为农村稍有改进就是莫大的进步,从而严重影响农村用工业文明的标准来改造自身的努力。三是降低了农村发展的起点,巨大的生活差距使城乡产业一体化碰到心理障碍,城市的产业基地不愿到农村分设。社会资源只要在城乡方面配置严重失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将是长远、持续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在可持续发展公平观的引领下,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一总任务下,今天我们实际着手干的事情,多数还是工业文明对农村发展的补课工作,但视角要从生态文明的更高意义上来理解。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

乡村可持续发展由三个基本问题构成:农业现代化、农民生活条件现代化、农村环境生态化。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包含着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业是农村的主业,农业现代化是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系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说,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化水平密切相关。

农业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是农业生产技术基础的现代化。它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机械化技术、生物技术,运用多种物理、化学科技,发展节水技术等。这个现代化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如农民通过购买工业生产资料来武装自身。应当说,这是一个基本的途径。但不能仅此为止。国家首先应当通过财政投入,来为农民运用农业装备提供外部条件。如修建农村电网以支持农业电气化;修建水利工程使农民用得上灌溉设备;建设农村交通设施,让农民能用农用汽车;建设通讯设施,让农业进入信息化经营,等等。国家还可以从多方面来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如对工业提供的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给予信贷优惠,对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中的农业投入予以减免税收,鼓励科技成果用于农业生产;对农民自办的工业反哺农业(如农村社区公有制的工业企业)予以减免相应的税收,等等。

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这方面的现代化要求农业内部社会分工高度发展,农业多种经营与区域分工相结合,农业成果面向国内外大市场,适度普及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方式,农业生产企业化经营管理,部分城郊农业可采取股份制联营方式。国家对此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制订规划,加强指导以及提供有效的咨询。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办法是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农业首要的意义在社会公平上,是还历史欠债。中国的工业发展长期是在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整个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民将主要的农产品以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交售到国家手里,为工业界实行低工资、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物质基础,当中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国家的工业积累。于是在统计数字上,几亿农民创造的产值还低于几千万工人创造的产值。这种严重背离劳动价值理论的数据背后,深刻反映了农业哺育工业的价格机制。进入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时期,由于农村组织程度远远低于工业的组织程度,近似完全竞争的商品与不完全竞争甚至垄断竞争的商品无法按公平价格相交换,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仍然能够通过市场来进行,这种状态预期将长期存在。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社会化经营方式可改善这一状态,但这样的过程会较为长期。现在,我国的工业已经不再依靠农业来哺育,而是反过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除了税收上取消农业税这一重要改进外,就是要落实上述具体措施,以更便捷的方式将工业发展成果武装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城乡生活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农民生活条件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当前中央提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从各个方面推进这一目标。道路、电力传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应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成为全国统一的基础设施网,由国家即各级地方政府承担建设。农村自行开展建设的项目,有权获得政府的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此外,本文还要强调两个突出体现公平原则的重点问题:

一是自来水供应。城市对居民的自来水供应要打破城乡界限,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扩展。首先是近郊的农村要与城市获得统一的自来水供应。在边远的农村,自来水统一供应难以达到的地方,地方政府应以行政村、自然村为单位建设自来水设施,并提供水泵等物资。

二是农村生活用能。农村居民普遍缺少商品能

源,而依靠木柴、草和秸秆很容易使植被资源遭到破坏,并导致水土流失和干旱、风沙等灾害加剧。我国解决生活用能的基本途径是依靠国家高效率的火力发电、水力发电以及其他方式的能源工业生产。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必须以国家工业发电作为生活用能的基本来源,体现城乡供能的公平原则。北方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代替柴草作能源是可选择的方向,但必须转变传统的烧煤方式,创造条件实行统一的煤气开发来提供能源。各乡、村被批准自产的煤炭只能交售到统一的煤气开发站,集中生产煤气并统一供应各乡、村。

此外,从节约原则出发,有资源条件的乡村可以自行发展能源生产,作为农村生活用能的补充来源:(1)再生能源的利用,如风能、小水电、太阳能等。(2)尽可能开发沼气作辅助能源。(3)我国南方农村在地理条件上宜于发展小水电,产生发电、蓄水、灌溉综合效益。总之,解决能源的新方法,必须建立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无论是发展沼气还是开发小水电,都需要让城市的资金技术与农村的资源相结合。更新的能源,如阳光地区的太阳能发电、高原多风地方的风力发电、地热发电等,就更需要城市支援、城乡结合。

(三)农村居住环境问题

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有多种意义:(1)通过合理集中,统一规划,消除村中住宅分布散乱、低层的状态,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耕地资源。(2)按照合理的标准建房,达到通风、向阳、采光、保暖、干燥、宽敞、清洁、卫生的效果,这极大地关联着生活质量。我国农村住宅如果不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状况,对村民的健康与生活舒适危害不小,亟待改进。(3)经过规划设计,在建房中可发挥规模效应,许多部件与设施可以合用公用,减少单家独院建房的投资,节省建筑经费。(4)有利于发展沼气利用。在规划建房条件下,沼气在技术上的成功率将更高、经济成本会更低。(5)有利于发展农村服务业,如供电供水、花园专业化、机具保管、环境卫生等。(6)对于营造农村社区文化与集体生活的氛围有推动作用。(7)避免耕地因建房分散杂乱而被零碎分割,有利于实施农田规模经营。总之,做好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工作,对农村社会文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有深远的影响。

实现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要具备的必要条件有:(1)明确宅地的集体所有权。(2)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上起主体作用,具体方案经过村民民主决策与专家咨询产生。(3)启动乡村信用系统,在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住宅建设。使村民既能把自己的居住问题纳入到统一的农村建筑规划中,又能体现出收入差别。(4)尽量让本地的建筑力量参与,使农村规范化住宅建设推动本地建筑业的发展。(5)在规划农村住宅建设的同时,引进农村住宅商品化的概念,鼓励农民打破住宅即“祖业”的观念,外出可售房,归乡可购房,形成真正的人口流动,彻底瓦解自然经济。(6)交流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的经验,包括社会性经验与住房设计经验。

农村发展的远景之一,就是其经济内涵不断拓展与丰富,这跟我们当前所见到的多数农村经济发展路子越走越窄是相反的。广泛利用动植物生理功能进行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生产与服务活动,广阔地接纳城乡居民流动所拓展的服务经济,容纳多种地形地貌与最接近大自然的区位优势产生的经济活动。这些远景将在当前意义的现代化实现后不断展现。可以预测,农村人口过多集中于城市,农村经济不断萧条,实际上是反生态文明的趋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

根据小城镇处于城乡之间的中介地位,小城镇的发展方式应当是城市充分投入、农民充分参与。

小城镇发展途径分为大城市建立卫星城与乡村集镇自然发展。第一条途径,城市充分投入没有问题,但这样的城镇往往只容纳城市分出来的居民,对农民是排斥的。体现公平原则就必须充分让农民参与,包括在城镇中建房、就业或创业、生活。第二条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农民的参与越来越放宽,但城市投入不充分,而城市投入的机制就是城乡产业一体化经营。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农民参与小城镇的住房建设应有建设限制而不是身份限制。建设限制有两个原则:一是规划原则,二是生态原则。规划原则体现小城镇与乡村的重要区别,就是在建设上要有统一规划,为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提供蓝图,不应因今日的盲目建设而造成未来的积重难返。生态原则则包括绿化,但最重要的是节约用地。为此,需要具体掌握以下原则:(1)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其空间发展一定要使其与经济需要相适应。决不能盲目扩展,在建设中贪大求洋,不讲生态经济效益。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可以适当超前,但不能过度超前。在道路宽度、豪华消费用地上加以控制,建筑密度应当比大中城市更高。但是,小城镇发展的质量标准应当向今天的城市标准靠拢,按城市标准来安排供水、供热、供电、通讯、排污以及能源的节约使用。(2)小城镇建成区范围内的农业人口,仍然享有农村居民的房屋宅基地待遇,与城镇的集约型是相矛盾的,这一问题应当尽快解决。(3)小城镇的镇街区可以与农田适当交错。在小城镇街区扩大时,可以不去吞噬临近的农田,而向坡地、台地、山地发展。在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城市之前,这个特点可以一直保留。

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经营中起到关键作用。这就是根据经济成本原则,打破城乡界限,将城市的产业按需要扩散到小城镇。由此,可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实现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水、电、人力、加工原料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城市产业向小城镇的扩散,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的最大可能性。获得社会效益的可能性,来自于城市的文化扩散。伴随小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将向小城镇转移。与此同时,城市的文化示范效应可带动小城镇自身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当然,小城镇的这些事业以农村居民为服务对象的比重应当显著高于城市。在市管县的行政体制下,同城市的辖区一样,对小城镇文化建设要有投入,尽快提高小城镇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与文化品味,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此外,小城镇的政府机构要带头,在社会秩序、社会风气、政策环境等方面开创新局面。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城市建设

在地理单元中,由于城市聚集了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成为工业财富的主要提供地,同时又是生产排泄物的主要产生地。城市的人口密集与消费水平高,第三产业发达,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消耗地。大量工农业产品在城市中被消费,大量工业或服务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泄物在城市中产生,大量生活排泄物也在城市中产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个严峻问题摆在眼前:城市不能成为国土中的污染源。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是向乡村转移并在乡村填埋,乡村对此已经不堪重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公平观下,城市建设必须兼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

城市承担整个国土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任务,而城市对后者能够承担的,就是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泄物,尽可能不向乡村转移垃圾、废水的目标。生态文明中的城市建设需要走出一条人口聚居点中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的道路。

首先,通过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减少生产污染的排放。在生产上,可尽力将城市的工业生产转变为低消耗、高产出、经济效益好的方式,降低物耗,循环用水,成为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城市。这方面将成为今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

其次,将城市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实现生活排泄物的基本就地消化,转化为有机肥料。这就要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一类被称为“静脉产业”的系统性公共工程,专门用于生活排泄物的回收,包括贯穿所有城市居民区的管道、粪池及有关设施的建筑系统。“静脉产业”的两大任务:一是处理全城的生活垃圾,将其中的有机物全部转化为肥料;二是处理全城的人粪尿,全部转化为有机肥料。这样,“静脉产业”就取得两项重大的产出:(1)为农业提供了工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可在相当大程度上取代化肥生产;(2)为社会提供了清洁卫生的环境。大量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废水、人粪尿的处理可以用最符合生态经济结构的原则得到处理,不再成为污染水源、土地的因素,不再成为占用乡村大量土地、并且有长远后果的重负荷。“静脉产业”的建设,就当代的技术条件来看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它绝不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难。就成本核算来看,建设这么一套公共工程虽然需要巨额投入,但相比之所产生的卫生、环保效果,相比之固定资产庞大的化肥工业,相比之年复一年向乡村支付的垃圾处理费,综合计算起来会更合算。这一产业是城市的发展方向,既必要又迫切,所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远大眼光与高度的综合管理水平。

再次,发展城市的生态型新产业。这类产业包括:(1)再生工业。在城市财政与社会的扶持下,建立负有特定使命的企业,将失去使用价值的废旧工业品、工业生产副产品等进行回收、分解、再生加工,转化为新的工业产品或工业原料。(2)市区农业。如商品性的花卉生产、树苗培育、珍稀鱼类养殖。这种适应城市土地高附加值产出要求的生产能够一方面就地利用城市的有机肥料,一方面为城市空间的生态化直接提供生态产品。(3)社区自生能源服务。所谓自生能源,就是依靠建筑物上空的太阳能装置产出能源。当前的自生能源仅仅处于起步状态,部分居民以个人消费的方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今后应当向集中式太阳能发展,比如整套居民公寓采取集中安装、用途多样(兼供热与照明等)、费用分摊、统筹服务的产业化方式,将大大推进城市生活的生态化。

最后,城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这个“人—生活—生态—生产”的复合体能够持续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要以人为中心,处理好生活、生态、生产三者关系。具体要完成的任务:(1)在生活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解决市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完善医疗、教育、文化设施;搞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好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煤气以及环境卫生问题;按照生态经济与环境标准搞好安居工程。(2)在生态上,搞好城市防洪工程;扩大城市绿地,发展城市园林。(3)按生态经济原则解决城市市内交通问题。一方面改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管理技术,改进城市功能分区的配置和调整;一方面提倡公共交通,减少私人车辆出行。新世纪以来城市发展逐渐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形象与市民生态福利的导向逐步取代了城市建设中的地皮价值导向。这方面的经验要逐步积累,使之能不断克服城市建设中的盲目性。

以上所阐述的内容,是我们当前能够看到的主要任务;一旦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质性的推进,必将有大量兼备经济、社会、生态意义的建设不断产生,从而开辟出城乡建设的新天地。

推荐访问:视角 城镇 文明建设 公平 生态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