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9篇)

时间:2023-08-09 18:45:03  阅读:

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

  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

  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

  HTML和

  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

  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

  bbs、在线测试、E-mail帮

  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篇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初三认识分数,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新的数学概念,是对数的认识质的飞跃。在小学阶段,分数单元将在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教学。三年级学期主要从操作、直观、局部-整体的角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五年级下学期,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合理认识,总结分数的意义,在表现局部-整体的意义的根底上,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性质和四种运算方法。

  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正是孩子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状况,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逐渐通过行为表现图形表现符号表现这个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表现的局部-整体关系的认识。

  第一局部:初步认识。

  这里主要介绍几分之一的教育设想:教育几分之一时,从认识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到几分之一的顺序进行教育。

  关于一半,以下想法进行教育

  教育二分之一时,运用丰富的表象支持,初步理解分数的意思。也就是说,从行为表征切蛋糕开始,使用希沃屏幕和授课助手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步视频展示,使学生的手工操作更加明确地表现给每个学生。之后,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来表现图形表征,让学生明确形状、大小不同的物体有其二分之一。最后转移到抽象分数的二分之一,结合以前的例子,介绍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和意思。

  到了四分之一,主要是让学生打折,表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通

  过实践操作,展示报告,让学生感受到表示同一物体的四分之一,有不同的分法。学生展示报告时,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学生不同方法,比较评价。

  总结: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

  本局部练习题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使练习题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直观。

  练习20个第一个问题:

  从学生到一体机,一边拖动图形,一边说能否用分数表现的理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力。

  练习20个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在一体机上克隆,拖动的方形画这个图形,学生惊讶地发现构成的图形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他们深刻体验到原来的游戏中含有数学知识,增进对数学的爱。

  练习20个第8个问题:

  将图形的涂装局部平移、旋转操作,转换为图形整体平均分数后的一局部或几局部,可以用分数表示涂装局部。这些在一体机上进行的交互操作,更直观地表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

  又如补充的扩展练习题: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说明道理后,教师去除紫色遮布,显示两个尺子的长度,验证学生的推测,处理这样的练习题,看起来很神秘,学生更感兴趣。

  第二局部:简单计算。

  在教育的简单计算中,学生为什么和分母分数一起减少,分子一起减少,分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用数字结合思想答复这个问题是最直观的。例如,为什么八分之二和八分之一不等于十六分之三?

  只要将右图重叠在左图上,表示加上两个分数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个算理。

  另外,在教育的1~几分之几的时候,让学生明确。此时,1可以看到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分数的分母和减分的分母相同)来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先演示1=分子分母相同分数的过程,然后用移动色块的操作来表示减法的过程。

  第三局部:简单的应用。

  教育例1(1)时,很多老师的反响是,这个剪子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整体的1是从一个物体变成了一堆物体,还是平均分成了4个正方形。我在设计这个例子的教育环节时,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这一点,合理地把他们掉进了这个小陷阱。

  首先提示(1)中的图1,学生当然意识到平均分成4个方形,其中1个是其中的1/4。然后,我把事先拼好的这四个小方形拖拉分开,分成四个方形。这时,我问孩子们:现在是吗?四个正方形一个小正方形?1?什么?就这样掉进了陷阱。之后的操作,调用图形,或者用笔直接将4个正方形包围在一起,说明如果这个时候把这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其中一个正方形占四分之一。完美实现了整体1从一个物体到多个物体的自然过渡。

  例题中(2)调用EN5课程模式下的笔中苹果图案,现场生成6个苹果素材,展示6个苹果整体,平均分为3个,1个是多少完整的过程。

  例如,2:有12名学生,中间是女孩,男孩。男女各有多少人?这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初三阶段可以通过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教育时立即生成12个图形素材作为这12个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演示这个过程:将12个学生视为一体,平均分为3个,其中1个是女性,12÷3=4(名)其中2个是男性,12÷3×2=8(名),使学生利用图形这个直观表象认知后进行数学语言的说明,进行列式计算,更加深刻理解,掌握要求1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分数这一单元的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教师在教育中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构筑行为表征到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分数的意思,为今后进入高年级学生更刻、系统地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篇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从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内涵入手,具体阐述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四个特征,总结出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三种实现途径,基于实践教学角度,实现教育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一、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增强了。(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

  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研究兴趣,激发研究积极性。使学生感到研究过程的愉快。(二)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研究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三)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

  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中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运用息技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研究欲望,增强研究兴趣。学生一旦对研究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研究

  第一,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第二,注重促进技术的优化。息技术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研究;第三,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研究需要,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自主研究支持。作为教师,课前应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教学交往。而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研究,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培养自己探究性研究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1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时代内涵

  深度融合的基本概念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源于教育教学与息技术的互动作用,以追求学科教学的精细化为目的,实现现代教育息的数字化。这里的深度融合概念涵盖了多元化的教育元素,涉及到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呈现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意性、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步骤的精简、教学评估系统化等多方面。

  深度融合概念反映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自发的、交互的、有效的。通过教育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重新组合新时代下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旨在顺应教育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教育系统改革的顺利开展。

  深度融合思维下的教与学新思路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内涵也体现在教与学的新思路上。在息技术背景下,学科教学分为两个大部分,分别是教与学。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上,教是第一步,学是第二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思想是为“学”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教”的内

  涵不断延伸,实现了从简单的知识传递到能力发展的转型,教师从知识教学主导者的角色逐渐转换为学生问题解决的辅助者和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学生的“学”不仅仅是学数字、识字、考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其自身的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四个特征

  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优课设计,必须以保证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为前提。通过对先进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研究环境,通过智慧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源于教学理念的优化,由传统的教师指向型教学结构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团体协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坚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深刻影响着教学内容、过程及途径。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简单而有力,能够进行学生研究任务的良好引导。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符合各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要方便教师进行评测。

  研究途径的广泛性教育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离不开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研究途径的广泛性。随着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途径日益广阔,出现了混合式研究、探究式研究、基于问题式研究等方式。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途径的息技术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合作互动式教学形式的开展,保证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研究局面中解脱出来,实现学生自主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

  综合过程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动态的、多样化的评价。过程评价具有目标导向、激励强化等功能。确保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精品课程过程评价的全面性,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3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三种途径

  完善教师备课体系教师备课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中,很多教师的备课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很少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精华。当前的时代是教育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有局域网,网络中也存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息技术用于日常备课中,进行网络

  备课、网络教研,实践证明这种备课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来说,各个区域的教育部门都在普及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各中小学校都在优化自身的校园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可以储存在各个班级的资源库里,分学科、分章节进行储存。备课教师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视频、音频、典型教案等,将其应用于教案的编写,从而有效提升教案的质量。

  学校可以定期展开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针对一节课形成优秀的教案。各中小学校的办公教学系统可以设置一个电子备课系统,在电子备课系统中设置一个集体备课模块,集合诸位教师的智慧,进行主备课教师、辅助备课教师、交换加工等角色的协作,共同完成一份优秀的整体备案;或者由几所学校共同完成一份教案,身在学校办公系统的教师均可以进行该教案的网上传阅或者加工改进。

  师生课上互动性方案的优化在多媒体教室课堂中,教师通过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具象化,受到多媒体音、视频的共同影响,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能够极大地辅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上课前,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基本的预习工作;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PPT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

  学流程,然后播放一段《范进中举》的话剧,让学生深刻感受范进形象、妻子形象、范母形象、胡屠户形象。提出问题:你觉得视频中哪个人物的形象最鲜明?为什么?回答完问题后,再要求学生边读课本边进行该课人物形象的表演,最后指名朗读,边读边画下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课上再进行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实践证明,这种课上互动性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积极性的互动,便于学生理解,利于教师讲课。

  在计算机教室课堂中,教师备课时需要准备好该课的教学网站。该网站涵盖了一系列的音频、视频、知识点、练习题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研究或者小组协作研究,能够主导自身的研究进程,能够对研究进程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一系列的学科知识,并且提升了自身的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好教学网站,可以收集大量关于亚洲的地理知识、自然知识及人文知识。上课时,学生可以任意研究教学网站的各知识板块,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式研究,也可以进行小组协作研究,总而言之,就是按照自身的知识需要进行研究。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具备良

  好的教学效益,学生的课堂研究积极性提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第三个途径是增强学生课后的研究效果。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自己预习书本,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课后巩固练习和老师布置的作业类型单一,学生回国时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源单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持续的交流。通过教育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知识,课后巩固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研究效果。

  随着息技术网络的普及,微课教学逐渐流行开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几个微课片段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借助移动U盘或者网络客户端进行微课的下载研究。这种课下研究模式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有主次的知识研究。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息社会的呼唤,是教育息现代化开展的必然产物。实现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教学设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结合,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研究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了现代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大的研究工具。现代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现代息技术、息资源与课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优化。

  首先,息技术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从心理上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调动研究积极性。当学生的研究兴趣被激发时,注意力也就集中,记忆力明显增强,思维随之也显得敏捷了。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往往会影响研究效果。但是,如果在学生研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运用一些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出新奇的研究情境,就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和研究兴趣。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比角五个环节,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角”。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是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以动画方式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学生就从清晰的图像之中,逼真的模拟演示,看到了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样的教学,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性和对研究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二,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正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它可以真实地再现课堂上教学所涉及的事物、图像和过程,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具体,使那些不易察觉的知识点清晰地出现在学生的感知范围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比如在整理和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我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和老师板书的教学模式,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先让学生分组:整理常用的计量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后对比内容,看哪一组完成的清楚、完整、有自己的特色。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通过实践,我感到这种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形式不仅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小组布置的全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他们也把自******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息技术的融入使教学重点、难点易于突破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在某些内容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息技术的整合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难、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书名号123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年、月、日”、“闰年”等抽象词汇有更透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己制作了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绕太阳转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天”的动态形象展示,将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抽象场景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们。这不仅让他们对奇妙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也在不经意间突破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四,息技术的整合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现在,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的活水。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研究课本内容的局限,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传播思维,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让

  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感性空间和无限息的拓展视野中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在快乐研究的过程中思想意识不断升温。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更广的指令。比如在教《常用的计量单位》的时候,我的教学环节:在我预先做好的网页里,编辑学生从网上、报纸上、书本上,甚至是自己上课前的照片上收集的关于地球的美好和污染的图片。然后呈现“统计知识”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根据网页上小链接的提示进行分类。当时,学生们不仅为自己收集的图片被展示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欣赏到如此美丽的风景,感受到地球家园的美丽而感到惊讶。最后,我让学生在网页邮箱上留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谈感受的空间。这种通过网络展示大量正反图片的统计学教学方法,不仅在视觉上强烈刺激了学生,而且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而且整个统计过程完成的相当顺利,同学们在活动中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知识。

篇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

  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

  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篇五: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大家的出行活动都离不开交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身边的车辆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充分享受交通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交能事故也随之成为了我们少年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问题。其中许多事故是由于少年儿童对道路交通法律,法规知识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差所造成的。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提高通行效率。我们国家在2004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所以我们更应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认识交通标志是学习交通安全法的重要内容。

  为了使孩子能在平安中成长,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与教学环节时,要把握好每一项教学活动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充分渗透生活常识、学习交通法规,增进孩子们的安全保护意识,灵活运动知识为生活服务。

  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少年儿童的人身安全,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交通安全知识是势在必行的义务。大连理工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WPS演示中“自选图形”的学习内容,可以利用“自选图形”中的各种形状进行重新组合编辑,改变颜色和线条的宽度等功能,绘制出交通安全标志图形。使学生即了解到了交通道路安全标志,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学生平安成长起到一定作用。

  四年级小学生具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玩、好奇、好问!他们对于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容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老师的一步一步讲解不能集中精力,却对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欲望很强烈。针对孩子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挖掘孩子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引入学习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题材,来完成教学内容,做到所学所用。交通标志,恰好能增进孩子交通法规常识。各种交通标志在马路中随处可见,学生要亲手绘制标志,会很好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就感。

  一、导入课程

  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上学和放学有人接送吗?为什么不自己走呢?生回答:有的说害怕,有的说不安全……

  今天老师带来一段关于安全方面的小视频,你们想看吗?请观看动画片《让我们在安全中成长》,接下来播放视频学习几个交通安全标志。

  进行完《安全之旅》之后,小明和小丽要组织《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同学们想参加吗?大家想知道竞赛的内容吗?教师给大家透露一些消息。竞赛的内容分为网上答题和操作两部分内容,今天这节课教师就带领大家搞一次参赛之前的热身运动。为竞赛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家说好不好?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二、教學内容采用四个活动模块的方法

  活动一:(PPT显示活动内容)

  1.浏览常见交通标志(打开学生机桌面学习文件包1)

  2.打开WPS演示,新建一张空白幻灯片。

  3.找到“形状”工具栏;

  4.尝试画出各种形状。

  5.怎么改变线条的颜色和宽度?又怎样改变填充色?(学生上机尝试操作)

  6.尝试着绘制其中之一交通标志。有能力的同学可选二个做。如果在闯关中遇到困难了,可以去查看学习文件包。(学生操作,由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完成情况,完成发一棵“红星”小帖贴)

  (小提示:请参考“学习文件包1中的微视频)

  第二关:(PPT解决知识点:1.改变形状的颜色(填充色,线条颜色);2.改变线形的宽度及线长的形状。

  活动二:(PPt显示活动内容)

  1.请说出交通标志是什么含义?(请学生回答)

  2.请仔细观察,标志是怎么组成的?(请同学生回答)

  3.如何在图形中插入文字?(由学生上前台教师机演示)

  4.请同学在幻灯片中,任选其一,制作标志:慢、让、停。(学生操作。由小组长记录小组成员完成情况,完成发一棵“红星”小帖贴)

  (小提示:请参考“学习文件包2”)

  解决知识点:在形状中插入文字

  活动三:(教师演示)

  绘制信号指示灯。

  老师看同学们准备的积极主动,也学着做信号灯,但是老师遇到点小麻烦。

  1.怎样让红、黄、绿灯的圆形大小一样呢?

  2.为什么放到黑色棒槌形里的灯会不见了?

  3.怎么让图形变成一体,拖走呢?

  解决知识点:1.复制图形;2.置于顶层(置于底层);3.图形组合。

  活动四:

  打开“优教助手”——输入同学们的帐号和密码。

  进入“同步互动”——“网上作业”——信息技术——答题。

  三、知识拓展

  同学们认识以下标志吗?交通标志很多,一节课是学不完的。这就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多观察、多学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我们更多地掌握交通安全知识,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少年!

  本节课我尝试着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增进学生的生活常识,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结束语

  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生命是最为宝贵的,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这生命之花,愿我们都能远离交通事故,远离伤痛,珍爱生命吧!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文时能注意到节奏和韵律。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疏通文章大意,能够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并理解伯牙绝弦的痛苦与无奈。

  4、客观看待伯牙在子期死后的消沉、极端的做法,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伯牙和子期的深厚情谊,理解伯牙在子期死后的伤心欲绝和痛苦绝望。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教师示范法、角色互换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语文课的时间了,上课之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做个“一句话”游戏,好吗?(教师说具体要求:用“我”和“语文”说一句话表达一定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肯定其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成绩,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二、情境导入

  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动画城,来欣赏一个动画。希望所有的同学用心看,看过之后我们来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好吗?

  1、播放课件《高山流水》,师生一起欣赏。

  2、学生交流看后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在黑板上贴伯牙和子期两人的图片,并和学生一起疏通动画的主要大意。)

  3、导入新课的学习。

  子期和伯牙的故事千古流传,为后人称颂,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来学习他的经典原文。(课件出示课题)

  三、学文明理

  (一)反复诵读,疏通大意

  1、通过课件展示全文,让学生初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和学生一起弄清文言文的特点,(短小精悍、字词用法区别于白话文等。)并鼓励学生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进而喜欢文言文。

  2、通过课件展示划分朗读节奏的全文内容,借助分割线的划分,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把握。

  (1)教师范读。(2)学生的自由读。(3)找生读。(4)两人合作读。(5)男女生合作读。(6)师生齐读。(7)配乐朗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师在各种形式的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3、学习文言文,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是有捷径可以走的,老师今天就给大家请来了个小帮手,学生借助注释的帮助,自己逐句了解文章意思,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大家在班级中交流各组的学习收获。

  (二)精钻细研,感悟中心

  课件出示思考题,启发学生深入文章内容思考,伯牙善鼓琴体现在何处,子期的善听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课文。

  1、读书自悟,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子期的善听体现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

  2、集体交流各自的体会与感悟。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并板书。

  4、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的两个“善”字的意思,并与文章中另外两个“善”字比较,进行深入理解,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所在。

  5、利用课件展示习题让学生在辨析中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尽情说说说”,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如果听到伯牙的弹奏会说些什么。

  同学们,伯牙的弹奏能展现高山的巍峨,能表现流水的气势,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如果有幸听到伯牙的弹奏,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配乐讲述伯牙蓬莱东海学艺的传说故事。

  3、师:伯牙有如此之高的琴艺,课文中也有相关的描述,他能在他的弹奏中生动展现高山流水的气势,那么他的弹奏中还会有什么情景呢?(学生驰骋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

  4、教师通过课件出示相关的词语,让学生朗读。

  5、“摇身变变变”,课件出示活动题,角色转换,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是善听的子期,将如何评价伯牙。

  6、借助课件中的词语,老师引导学生模仿书中“善哉,……兮若……”进行称颂伯牙的弹奏,通过师生的合作,生生的合作,让学生着实过一把子期瘾。

  7、教师归结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感悟“知音”的含义,并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8、(配乐)教师讲解子期死后,有关资料中所介绍的伯牙在子期坟前摔破琴,从此以后不再弹琴的内容,并课件出示伯牙为子期写的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深切感受伯牙的伤心欲绝、无可奈何与绝望至极。

  9、“真情劝劝劝”,在学生了解和理解了伯牙的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对伯牙破琴绝弦的极端做法予以劝阻。

  (1)学生交流自己将如何劝说伯牙。

  (2)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四)总结:

  同学们,虽然知音千古难觅,生命也十分可贵,相信,有生命在,就有音乐在,就会有知音在!愿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用我们的勤勉演奏人生壮丽的曲谱,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播放《高山流水》)

  (五)作业布置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琴

  伯牙→情

  ←子期

  知己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仅有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见这77个字的背后有着多么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我有很多收获,审视自己的这堂课,还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附:教材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zāi

  xītàijué

  善()峨峨()若()山

  乃破琴()弦

  二、选择正确的解释

  善:A.善良B.擅长,长于C.好,表示赞同D.熟悉E.容易

  1.伯牙善鼓琴。()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来者不善。()4.这位老人看起来很面善。()

  5.王玉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

  17、梦想的力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自学课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自主阅读

  2.抓住关键问题,研读重点,体会瑞恩梦想的伟大和它所产生的力量。

  3.拓展资源,深化梦想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感受“爱的力量”的巨大。

  教具准备

  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收集主人公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梦想

  (一)板书“梦想”。什么是梦想。

  1.教师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源于梦想。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

  的实现作出努力。

  2.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激情入文

  教师: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感知梦想

  (一)请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并读一读。

  (二)说话练习,整体感知

  1.出示文中重点词:非洲

  水井

  额外

  水泵

  钻井机

  瑞恩的井

  攒钱

  募捐

  流泪

  放弃

  簇拥

  辛辛苦苦

  指名读词、纠音

  齐读!

  2.说话练习

  要求:自由选择五个以上词语,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三)教师小结:是的,瑞恩有这样一个梦想——

  课件出示: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齐读)

  教师:瑞恩的梦想也在不断变大,从挖一口井到——

  课件出示:我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齐读)

  三、追寻“梦想之因”

  过渡语: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让我们走近瑞恩,走近非洲。

  (一)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说说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

  (三)找出文中老师说的话并读一读,重点读好“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说话:我觉得这里的孩子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学得这里的孩子生活得怎么样?

  (五)请你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六)现在,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去看一看非洲人们的生活片段。

  1.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图片或录象)

  感情述说: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有5岁前就死掉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2.拓展想象:在这么一个缺水的环境中,非洲的孩子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3.教师:怪不得一位老人这样说道:—“对于我们来说,水,就是生命。”(课件出示,齐读)

  4.正因为非洲的孩子是这样的可怜,正因为水对于非洲孩子是这样的重要,所以瑞恩才会有这样的梦想—

  课件出示: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再次齐读)

  四、走进“梦想之路”

  过渡语:瑞恩又为他的梦想做了些什么呢?

  (一)自由学习3—13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划一划,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时点拔梳理。

  教师小结:整整4个月,为了这70元,他不怕辛劳;为了这70元,他不畏严寒;为了这70元,他不断地努力……他的心中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当听到需要2000元时,瑞恩的表现。

  交流后出示:

  (1)“瑞恩还小……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

  练读,想象,他为了筹齐2000元,可能会做些什么?

  (2)“尽管如此,瑞恩并没有放弃。”

  他不放弃的是什么?

  (3)他的这些努力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再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3.当听到需要一台钻井机的时候,瑞恩的表现。

  (1)出示瑞恩的话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2)师:瑞恩付出了很多,他义无反顾地付出,只为他的心中那一个坚定的梦想!——再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体会他人的帮助

  1.过渡语:一个梦想可以感动身边的人,一个梦想可以感动一座城市,一个梦想可以感动一个国家,一个梦想可以感动一个世界。大家都被瑞恩的梦想所感动,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温暖的之心。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1)妈妈的一位朋友被瑞恩的执著感动了,她决定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于是她把瑞恩的事写成文章,登在当地的报纸上。

  (2)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打一口井的钱。

  (3)瑞恩的老师没想到……使瑞恩和同学们跟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你觉得是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1)交流讨论

  (2)教师小结:一个不小的数目,之所以能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里筹集到了,是因为瑞恩的力量感染并带动着大家的心,这就是同心协力的力量!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3.瑞恩终于梦想成真,这些从井里流出的生命之水使非洲人们疾病得到控制,健康得到保障,生活也从此得到改善。我们说——课件出示:“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当一个梦想,成为65个国家千万千万人们的共同愿望的时候,我们说——“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谁不流泪呢?”

  五、延续梦想的力量

  (一)梦想在延续。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介绍:两年以后,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

  (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文中的瑞恩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还做客我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三)课堂小练笔。

  如果瑞恩被推选为“感动世界”十大人物,向全世界征集颁奖词时,要求你为瑞恩写颁奖词,你该怎样去写?现在就让你心中涌动着的敬意和感动喷薄而出吧!练笔—交流!

  六、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总结: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出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更是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与其说是瑞恩筹钱挖井,还不如说是瑞恩在凝聚加非人民的心。这正是梦想的力量!广告说得好:心有多宽,天空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精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同学们,为实现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吧!

  七、课后作业

  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题或多题

  1、如果你是瑞恩班的孩子,在给非洲孩子的信里,你会怎么写?

  2、我被瑞恩的行动深深感动了,我想写首小诗赞美他。

  3、如果你是瑞恩妈妈的朋友,你在报纸的文章中会写些什么?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梦想的力量如此之大!

  筹齐70元钱——筹齐2000元钱——筹齐买钻井机的钱

  课后反思

篇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七: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白板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松鼠》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课文朗诵配上松鼠的照片和生活习性,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子曰:“有教无类。”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在探

  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发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服务。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发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者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基础,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发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达到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

  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

  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次播放的案例《荷叶圆圆》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传授生字时会选用挂图的形式。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

  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6、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篇八: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9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1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开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开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根底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

  和

  班级授课制

  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效劳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要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

  云计算

  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

  云计算

  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

  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

  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

  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

  初三认识分数,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新的数学概念,是对数的认识质的飞跃。在小学阶段,分数单元将在三年级和五年级进行教学。三年级学期主要从操作、直观、局部-整体的角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五年级下学期,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合理认识,总结分数的意义,在表现局部-整体的意义的根底上,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性质和四种运算方法。

  【单元结构】:

  【学情分析】:

  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和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正是孩子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必须结合生活状况,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逐渐通过行为表现图形表现符号表现这个认知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表现的局部-整体关系的认识。

  【教育设计设想】:

  总结:二分之一、四分之一

  这样的分数叫几分之一。

  本局部练习题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使练习题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直观。

  练习20个第一个问题:

  从学生到一体机,一边拖动图形,一边说能否用分数表现的理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现力。

  练习20个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在一体机上克隆,拖动的方形画这个图形,学生惊讶地发现构成的图形就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他们深刻体验到原来的游戏中含有数学知识,增进对数学的爱。

  练习20个第8个问题:

  将图形的涂装局部平移、旋转操作,转换为图形整体平均分数后的一局部或几局部,可以用分数表示涂装局部。这些在一体机上进行的交互操作,更直观地表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

  又如补充的扩展练习题: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说明道理后,教师去除紫色遮布,显示两个尺子的长度,验证学生的推测,处理这样的练习题,看起来很神秘,学生更感兴趣。

  在教育的简单计算中,学生为什么和分母分数一起减少,分子一起减少,分母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用数字结合思想答复这个问题是最直观的。例如,为什么八分之二和八分之一不等于十六分之三?

  只要将右图重叠在左图上,表示加上两个分数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个算理。

  另外,在教育的1~几分之几的时候,让学生明确。此时,1可以看到成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分数的分母和减分的分母相同)来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先演示1=分子分母相同分数的过程,然后用移动色块的操作来表示减法的过程。

  例题中(2)调用EN5课程模式下的笔中苹果图案,现场生成6个苹果素材,展示6个苹果整体,平均分为3个,1个是多少完整的过程。

  例如,2:有12名学生,中间是女孩,男孩。男女各有多少人?这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在初三阶段可以通过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教育时立即生成12个图形素材作为这12个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演示这个过程:将12个学生视为一体,平均分为3个,其中1个是女性,123=4(名)其中2个是男性,1232=8(名),使学生利用图形这个直观表象认知后进行数学语言的说明,进行列式计算,更加深刻理解,掌握要求1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分数这一单元的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教师在教育中利用几何学的直观和操作,构筑行为表征到图形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分数的意思,为今后进入高年级学生更刻、系统地学习分数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3研修主题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习方式转变和师德故事的自主学习,进一步对

  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校本课程进行研修。

  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实现对

  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校本研究的技术支持。

  2、通过研读学习方式的转变案例,实现对

  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校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3、通过对身边师德故事的学习以及自我的反思实现对

  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校本研究的情感支撑。

  学习内容

  1、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学习Word文档的编辑、图片的编辑、视频的编辑、Flash模板的制作、微电影的制作。

  2、研读学习方式转变的案例,主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学习、课外学习。

  3、学习身边的师德故事,主要学习媒体宣传的典型的师德故事以及学校真实发生的师德故事。

  实施方案

  1、每天按要求学习网络国培课程

  2、积极参加坊内探究活动,讨论分析校本研修课题。

  3、按时记录自主学习心得做好积累。

  4、写一篇论文对研修成果进行总结,分享成果

  预期成果

  1、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自我情感认识。

  2、能够掌握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策略。

  3、写一篇研修成果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4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稳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白板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表达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到达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松鼠》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效劳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课文朗诵配上松鼠的照片和生活习性,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根底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缺乏,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掘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

  四、教学评价

  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开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开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开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育改革开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5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

  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稳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

  活

  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开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开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根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根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根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适宜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假设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

  赶上

  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适宜不适宜,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

  素质教育和时代开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

  跟随着老师学习

  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那么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拟,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

  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

  学会

  知识上,而是转到

  会学

  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阔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根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根底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根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到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根本的计算

  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6子曰:

  有教无类。

  人原本是

  有类

  的。比方有的智,有的愚;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异,有教那么无类,可见

  有教无类

  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鉴于以上,我着重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和信息技术结合教学方式尝试和探索。

  现在的教育方式出现多元化,高效的而又便捷的教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结合,我们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地区文化以及跨域性的补充,听取各种意见;只有听取多方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我们需要的选择。但爱迪生说: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在探索的道路上会有这样货那样的问题。创新就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开拓创新路上的失败能够启迪后人。

  〔一〕以创新开展新的教育活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但凡阻碍人才培养的,我们都应当改革。

  改革,只有改革才是教育创新可持续的根本保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制约创新开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还不尽合理、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任务艰巨、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效劳的空间还有待拓展等,都需要靠创新管理来驱动。创新是一种文化,但更是一种制度环境,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出来,创新需要必要的管理,但更需要切实的效劳。改革,就是要靠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来释放教育创新开展的活力,来为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更好的效劳。管理者少一些方案思维、少一

  些直接管理、少一些不当干预,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效劳;教育者多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势

  Internet在我们中国普及面很广,包括〔城市、县、乡、村及直辖市等等〕这是我们应用的根底,Internet有强大的信息库,丰富的影像、录音、文字、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在网络环境搜索我们需要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选择符合当前阶段的学习,并加以利用。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语文能力,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中化被动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表达出来。许多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开展。

  但新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的准备缺乏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自由空间那么更加广阔。

  〔四〕信息技术的交流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教育教学对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到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深入观察和思考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缺乏,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路,锤炼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可以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网络上或群里的交流和心情可以使老师先一步了解学生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

  亲其师,信其道

  关注学生情感易产生师生共鸣.教

  和

  学

  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的统一会产生师生的共鸣点,老师获得学生的信赖,从而

  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和老师共同开展。

  信息技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出示学生每天的活动记录,有哪些突出表现;与家长一起为学生制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向家长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个性倾向等等。任何一种方式都有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当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沟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会见效。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产生信任和理解,家长和教师彼此都能从对方那里学习有关学生教育的经验和知识。

  社会在开展,我们要不断的尝试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有教无类

  不是说说而已,针对学生我们提出更好更有用的教学方式。泰戈尔曾说过:

  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到达极限,而在于追求无限的完美。

  教育是没有极限的,但我们可以追求过程的完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7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

  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富大餐。〔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

  辅助

  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三〕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泼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

  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

  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到达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到达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学习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交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表达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投与多媒体的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间题具体化、枯燥的间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到达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该课件为存储于wW效劳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

  HI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通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关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根底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缺乏,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治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情感,用动感文字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情绪智商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即挖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正面效应四、教学评价1.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名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教育摆脱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

  2.能突出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的星现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并举,提高教材的表现力,进而使更加有趣简便和有效;

  3.能有效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4.能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现代媒体能以自己的技术优势表现信息,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新的时空观名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开展变化过程,有效地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5.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开展;

  6,能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进而促进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有的现代化进程。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络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有模式。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开展的需要,还是当前教有改革开展的要求,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而必须借助于现代教有技术的渗透。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篇9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

  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泼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时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答复下列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

  动,通过比照、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应,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答复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忆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忆复习,便于学生稳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次播放的案例《荷叶圆圆》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

  握,传授生字时会选用挂图的形式。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稳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根底、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6、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根底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开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效劳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

  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

  班班通

  、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到达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根底。

篇九: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踏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在此时期,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备受关注的教育模式之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就是在启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主题所涉及的学科内容深入结合,有机融合在一起。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以实现学习的促进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教师话语权、实现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和学习结果的理解应用为目的,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和英语学习的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大的改变,实现了更加有趣、更加生动的课堂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也有不同的实施方法。如在数学授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来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的学习实施;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运用视听说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等。此外,也可以使用电子原件,进行各学科教学,让学生自学自练。

  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做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要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努力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次,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引导,实现学生深层次学习目标。最后,要将融合教学与各种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对实现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其实施应具体设计好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授课流程,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期实现学科融合的有效教学。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学科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