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分类培养方式探索

时间:2022-03-03 10:26:54  阅读:

摘 要 本科生人才分类培养是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第二平台和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几个方面出发,通过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地方高师院校 分类培养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09

Explor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Way of Undergraduate

Classification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XIAO Xiaojun, CHEN Faj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00)

Abstract The classification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is an important explor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 training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optimiz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innovat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s, adjusting course systems,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second platform and establishing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to cultivate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biology and vocational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ademic competition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le enhancing the students"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obtaining employment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classification cultivation; course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tutorial system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1]随着2015年全国教师资格证改革,四川省教育厅出台将2016级师范专业学生纳入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范围。面对新的挑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转变观念,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办学模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分类培养是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时之举。通过探索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此,基于我校“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育人模式背景下,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发展预期,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通过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最终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1 基于就业导向,明确学生发展方向,确定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发展预期,经过一年学习后,通过问卷调查、成绩分析等手段,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及兴趣导向,评价和诊断考研学生的考研意向、专业知识基础、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找出薄弱环节;对于考取教师资格证学生,客观分析其在思想品格、专业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及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水平。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进入“深造类”、“就业-创业类”两类人才培养通道,实施分类别指导。

根据前几年就业数据分析,“深造类”学生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就业方向偏向于考取本专业相关方向的研究生,教师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前沿学科知识、先进技术和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2]“就业-创业类”学生主要倾向于在公立、私立中学或一些培训机构任职做教学及管理工作,我们将这类人才定位于“卓越教师”培养。所谓卓越教师,就是指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明确的价值取向、熟练的教学能力、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优秀教师。[3]

2 优化课程体系,实施“121”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第1学年——“1”),通识教育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和素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课程体系由两个版块构成: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学科基础课主要是植物学、动物学及相应实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第2~3学年——“2”),专业教育阶段: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的培养通道。课程体系设置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发展方向课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普通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相应实验课程,此课程体系是所有学生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发展方向课程模块设置为“核心能力模块+选修模块”,应体现不同培养类别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素养,确保不同培养通道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中“深造类”核心能力模块必修课程体系包括解剖与生理学、生命科学史、植物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选修模块有生物学课题研究实践、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发育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等15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卓越教师”方向核心能力模块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学生物学设计与教学、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教师资格笔试与面试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等教育理论与能力类课程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教育实践课程,选修模块包括班主任工作艺术、简笔画与绘图训练、生物高考、中考试题分析与训练、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可供选择。

第三阶段(第4学年——“1”),能力提升阶段:课程体系构成主要是“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模块”,根据学生的不同培养类别,开展综合素质培养及实践能力提升工作,灵活安排实习环节,有针对性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如原统一规定学生大四上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卓越教师”方向学生可选择大四上期进行,以便尽早达到基础教育要求,为后面的公招考试或其他学校的招聘考试及面试做准备;而对于“深造类”学生来说,大四上期正是备考的黄金阶段,此时全力以赴准备12月底的考研笔试相当重要,教育实习可放在大四下学期。同时毕业论文设计也可根据学生就业方向有所差异,“深造类”学生更倾向于做实验、学术类相关研究,“卓越教师”方向学生选择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方面的论文居多。

3 强化第二课堂平台建设与完善,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我院一直践行科研育人的理念,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较高,参与人数众多。依托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以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4]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参加园艺社、食用菌种植协会、水族创新创业团队的学生社團,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结合学生拟报考的院校和专业,保证每一位考研学生至少参与到其中一个平台或课题中,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科研能力,促成学术成果的产生。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生命之星”、“生物与环境”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既为他们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锻炼了意志力,也能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面试竞争力。

同时,鼓励“卓越教师”方向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义务支教志愿者”活动,使其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重视教育见习和实习。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实施,大一首先以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有关中小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等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师范专业的认识。在大二、大三每学期带领学生到中小学观摩教学活动,协助教师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开展班级活动等。通过在中小学和在校期间的见习,能够使学生认识、体会教师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实习奠定基础。第七学期到中小学参加教育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反思自己与卓越教师的差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自身专业技能,为以后良好教师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办学经验表明,学生参加教学竞赛,是快速提高其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本专业每年试讲结束后会举行讲课比赛,通过比赛遴选优秀选手参加一年一度的四川省大学生师范技能大赛和“华文杯”生物师范生教学能力测试与交流展示活动。在比赛前,学院教学法老师联合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精心打磨教案、课件,组织学生反复练课,有针对性的提出选手存在的问题。学生参加教学竞赛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使其知识结构和能力向多元化方向延伸,也有利于提高其课堂教学艺术,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5]

4 完善和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度,创新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模式

大学本科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直接性的辅导,不仅能够指点学生的专业课程,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的思想、日常行为和生活。一名导师制辅导数名学生,能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教学,通过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方式来唤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从而使师生共处于一种和谐、开放、融洽的教学情境之中。[6]

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模式可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如在学生确定考研目标和方向后,允许各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合理流动,根据报考专业方向和院校选择导师,同时导师可以通过座谈会、个人谈话和专业研习辅导等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提供科研机会让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对于有意愿从事中小学教师行业的群体,可实行“双导师”制,校内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职导师,校外聘请中小学高级教师作为兼职导师,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试讲、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合作开展教改项目等各项工作,探索CS深度合作培养机制。同时要建立并完善持续有效的导师制度,从指导思想、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基本原则、管理模式、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明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良性发展。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实施分类培养的探索”(JG201633-348);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生物科学校级卓越教师计划”(zy17003)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赵桂龙,缪培仁,丁为民.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40-42.

[3] 周先进.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4] 黄作喜,王自丙,彭文露,等.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2):110-112.

[5] 周续莲.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19-20.

[6] 王剑,覃健,李春宏,等.预防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3):237-239.

推荐访问:本科生 探索 院校 培养 方式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