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与设想【精选推荐】

时间:2022-10-27 10:50: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与设想【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与设想【精选推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设想

 作者:王耀华 王婕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01 期

 [摘 要]生态问题是当今全球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关乎人类自身在未来自然环境中 能否生存的重要课题。人类要应对和摆脱目前的生态环境困境,就应在重视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用和谐的生活方式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 会文明与生态文明,这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生活方式;环境保护;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1-0041-06 Abstract:The ecological problem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for the world, of which relates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the future. To respond and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curr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eanwhile, we should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with a harmonious way of life, to construct an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and to realize the civilization of society and ecology, which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way of lif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亨· 哈· 埃利斯说万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任何高度的文明都经不起它所面临的多重危 险的威胁。生态问题是当今全球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之所以说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 面临的人类自身生存的焦点问题,是因为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逐步改变了自然环境, 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他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使人类成为生态文 明最大的敌人。在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同时,人类自身的行为,也恰恰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 境,已经受到极大破坏的客观环境,反过来对人类施以报复,进一步加剧了人类自身生存空间 的恶化。

 古往今来,无数历史证明,人类如果不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没有和谐的生活方式,就会 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就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如果遵从自然,遵循客观规律,采取和谐 文明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就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人类在享受生存空间的同时,整个自然环境 得到保护性开发,自然界终将服务于人类社会,进而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寒山寺文化论坛举办以 “生态文明· 和合天下”为主题的研讨会,切中当今和谐社会发展的 主题,必然会为推动整个和谐社会发展起到积极向导性作用。占世界总人口 19%的中华民族对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贡献必将对整个世界和谐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试将以中国大陆客观环境现状与环境保护工作、和谐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建设做粗浅 探讨。

 一、相关概念与基本涵义 生态: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某种生物与所处环境之 间相处的关系总和。

 环境: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主观事物周围的客观事物。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的 环境,即人类活动的四维空间。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 因素的总和。

 人文环境:人类以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的物质与非物质成果的总和。

 文明:人类所创造的财富总和,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 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生活方式:生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各种行为。这里特指人类为了生存而采取的行为。

 生存竞争:同种或者异种生物个体、群体之间通过竞争维持物种生存与繁衍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指动物类的生存竞争。

 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物有机体的生态条件的总体。狭义的生态环境是 “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 (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即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而采取的系统工程、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和宣传教育等各种行动的总称。

 和谐: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动态的、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 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 谐观的基本观点。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 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 然和谐的角度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 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 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生态文明的历史与现状 生态文明与保护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特 征规律、建设实践与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和盛衰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轨迹中就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早在殷商、战国时期就对环境 保护工作提出了设想与对策。

 例如,殷商时期就有禁止在行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韩非子》所载:“殷之法,弃灰于 道者断手。”西周《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坏井,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 有“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之规定。《周礼· 地官》则云:“凡窃木者,有刑罚。” 中国乃世界上最早对生态环境进行立法的国家。1975 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 简》之《田律》是至今发现的第一部完整的生态环境法律。以后历朝历代依据生态环境现状颁 布了有关环境的律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都制定过一些有益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法 令与保护措施,体现了依法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这些初级的生态文明思想、观 念与简单的和谐生活方式,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我们在为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骄傲的同时,不得不面对可怕的生态环境现状。

 达尔文进化论关于物种起源的学说,揭示了自然界“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各类生物为了 生存与进化,不断地进行客观演化,其中以自身的遗传突变进化到适应客观环境,然后主观刻 意改变客观环境而达到自身占有优势、得到最大的生存空间成为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演化规律。

 突出表现在智商的遗传积累与智能的传承开发。自然界这种进化与演化的进程是缓慢有序的, 经历了上亿年。人类的出现,则加速了这个进程。

 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动物智能进化的标志。突出体现在人类社会,即体现在提高生存技能 三阶段: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谐共生。

 有考古文献表述,自然界中动物从起源到使用工具,经历了上亿年的进程,至今还停留在 “劳动”的初始阶段即简单地使用工具改进扑食却无法改造环境。而人类从出现到改造环境的历 程只有几百万年。这几百万年的演化中,人类完成了“独立行走、取火用火、使用工具、社会 分工、改造环境”的整个过程,使人类有别于地球上其他动物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

 但是,自然界的“人”不是唯一的主体,而是与其他自然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依存的平等 的一员,也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不能够协调一体,肆意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整个 自然环境就会失去平衡,最终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

 例如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大肆开发自然资源,使自然生态受到迅猛破坏。破坏草原植被 以种粮,结果草原成为沙漠,沙进人退,沙尘暴以每年递增的频次袭击人类。由于人类的群体 过度膨胀,逐步侵占了自然生物空间,自然物种正在逐步消亡,而且趋势进一步加大。由于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导致局部地区的物种之间天敌缺失,单存物种没有节制的繁衍,形成祸患。

 处在食物链顶端的野生动物,因栖息地的缩小与食物匮乏,濒临灭绝。少数猛兽,开始“反 击”,向人类索取食物。

 由于人类步步逼近原始生态环境,野生物种与人类距离越来越近,野生物种携带的各种疾 病病毒加大了传染人类的机率,而且经过人体变异,形成不能够治愈的可怕顽疾。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向大自然疯狂掠夺自然资源,致使局部地区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 发,破坏强度越来越大。仅就近几年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因为风、沙尘暴、洪涝、干旱、冰 雪、冰冻、水土流失、新生恶性传染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数百亿之巨。

 据《2013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环境质量的状况为:1.空气质量。平均霾日数为 35.9 天,比 2012 年增加 18.3 天,为 1961 年以来最多;74 个新标准监测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 例仅为 4.1%,尤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问题最为突出。2.水质量。十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劣 V 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 9%;在 4778 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 59.6%。3.土地环境。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高达 30.7%。

 虽然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实现了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1.二氧化碳过度超量排放。二 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 化。水稻、小麦过多吸收二氧化碳,产量显著提高,营养成分却明显下降。FACE 研究项目首 席科学家、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建国研究员指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的农田生态系统一 系列的变化,将涉及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化肥和农药等重要方面。2.重工业过度集中于主要河 流流域,内河内湖内海污染严重,垃圾山、垃圾河、垃圾湖随处可见。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发达地区污染向偏远落后地区转移,落后淘汰工业重污染项目,向经济不发达地区侵入。3.人 口密度过度集中在东部沿海与超大城市,人口膨胀,濒临“爆炸”。4.过度强调 GDP,不顾客观 环境的承载力,遗留的重度污染,几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清除。5.水资源战争不断,整条河 流无序拦坝。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地表沉降。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提 前枯竭。6.农药、化肥的过度施放,造成土地板结、毒药残留,既破坏了农业环境,也破坏了 大自然的食物链、生物链。7.几十年花费巨资建设的三北防护林,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数以万 亩成片死亡,加剧了北京以北地区的沙尘指数。

 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环境现状,而且必须整肃。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在《2013 中国环境状 况公报》发布会上做出明确表态,要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为抓手,“向污 染宣战”。李干杰透露,有关方面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措施方案,特别是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 防治行动计划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与设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自然的报复告诫我们,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和谐的 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必须依照自然法则,通过和谐的生活方式,与物相和,协调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完善。这是达到生态文明的唯一出 路。

 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和实践的考察研究后发现,人类要认识和把握社会 发展规律,就一定要尊重生态环境规律,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就应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在 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要应对和摆脱目前的生态环境困境,就应在重视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最终由必然王国 走向自由王国。

 通过对现代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的思考,我们得到四点启示:

 (一)必须深化强力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危机进行深 刻反思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也是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人类在创 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 境恶化、气候变暖、灾害频发。这恰恰印证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 “我们不要过 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 我国现阶段表现得尤为强烈,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大自然的报复,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三百年 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达到极致,全球性生态 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高级的文明形态来延续 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对于生活在这个地球的全人类,这个家园只有一个,因而生活在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地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女士,在 1962 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中,首次提出了环 境保护的概念,成为人类现代环境意识的启蒙。“以研究人类和世界的未来为己任”的罗马俱乐 部于 1972 年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了“零增长”的对策,综合阐述了人口爆炸、粮食生产 的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工业化及环境污染五大论题,认为这些问题都是遵循着指数增 长的模式发展的,着重给出了“这个世界能在物质上支撑现在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地 球能供养多少人?在什么财富水平上能供养多久”的人类生死课题。这些先驱的论断促使联合 国于 1972 年 6 月 12 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 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 1987 年在东京召开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会议,通过了 《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样一份以人类未来“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 展理念。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 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201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世界各国“再次承诺 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及今世后代,促进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未 来,消除贫穷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挑战,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求。” (二)切实把握与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富现实意义的严肃课题。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阻碍 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的问题,保护环境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条件,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依赖并作用于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对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取 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导向。要转变发展方 式,摒弃旧的发展方针,确立全新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项目建 设单位,在决策前、决策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规划合理布 局,既要肯定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又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片 面与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克服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全面进步、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短视 行为,要时刻注意在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在改善生态环境中保护好 生态环境。

 据《2012 年 6 月份我国环境损失占 GDP 比重分析》统计,环境损失(财产性损失和健康 损失)占中国 GDP 的比重少则为 3%~4%,多则达到 11%左右。如果以平均值计算,环境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失占中国 GDP 的比重达到 5%~6%。按 2011 年中国 GDP 为 47 万亿折算,环境污染造成的损 失将达到 2.35 万亿~2.82 万亿元,也就是超过 2 万亿元。而 2004 年的研究报告还只占 3.05%。这里面不包括治理污染的费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引用美国经济学家研究,环 境污染每制造 1 块钱的利润,却要花 60 块钱来治理,还要花 15 块钱去看病,认为制止环境污 染的发生最省钱,污染后才想到治理最烧钱;同时指出,环保投入既有社会效益,又能通过环 保产业发展形成经济效益,近几年环保产业每年同比增长 15%以上,高于 GDP 增速。中国企 业靠高耗能、高污染和低劳力成本创造微薄利润的时代即将结束。“十一五”以后,国家提出合 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国家必须下决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 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从体制上遏制 “带血的 GDP”。从中央到地方,彻底 抛弃 GDP 考核尺度,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民生为核心、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生态文 明价值观、政绩观。尽快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制度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还需要在用制度维护生态和谐的基础上,树立和 谐生活方式的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进一步弄清楚和谐生活方式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与基础作用 意识决定行动。我们知道,和谐存在三个层面:人的自身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 然的和谐,而人的自身和谐是决定整个社会和谐乃至自然和谐的基础。没有环境意识就没有环 保行动,没有环保行动就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

 我们不能不承认,当今国民的环境意识远没有达到生态文明所应有的高素质。个人随地吐 痰、便溺,大声喧哗,争抢胡闹,是外国人描绘国人的四大特征。集团只顾眼前利益,导致水 战争成为困扰我们的首要难题,如河流无序拦坝、地下水乱采、污染物非法向河流倾倒、水产 品养殖不顾水面承载能力、随意引进外来水生物泛滥繁殖等等。

 改变这种状态的出路在于自身和谐。以提高个人素质为先导,形成和谐的生活方式,这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门槛,必须跨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细胞,是整个社会、环境和 谐之关键,从自身做起的环境意识、文明方式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环境的文明状态。

 若想形成和谐的生活方式,首先要突破传统思维,摒弃落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环境、 大环保、大生态”的现代理念,即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个人行为,都与保护环境密切 关联。

 以计划生育为例。我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立法开展计划生育,把生育从个人行为纳入 国家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少出生 4 亿多人口。4 亿多人口,按一个人从出生到就业平均消 费资源 10 万元计粗略计算,就要消耗总共 40 万亿元,相当于 2010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建成 小康社会最起码要推后 20 年。然而,50 年的计划生育又将把中国带入老龄社会。放开二胎是 缓解劳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的措施。因此,公民的生育问题绝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事关未 来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兴旺发达的国家战略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在进行的农村新民居建设,是解决人居与土地矛盾的重要措施。以往认为,个人居住占 用土地很少,无关大局。可是,现实情况是人多地少,个人居住用地在不断地占用耕地。保护 耕地已经纳入人类生存的生死课题,中国 18 亿亩耕地的红线不保,国民生计不保。

 由此显见,树立“大环境、大环保、大生态”的现代理念,重在全民参与。一定要扎实搞好 公众宣传、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舆情引导,切实保障好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收 益权。环保部门更要保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合法性。让全民懂得,我们 是环境的消耗者也是环境的保护者。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与生态建设双赢。

 (四)运用和谐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的形成,社会发展又对生态环境发生作用。生态环境及其资源决定开发 利用方式,影响生产力发展。开发利用方式取决于科学技术,不以科学技术开发生态环境,必 然破坏生态文明。

 追求文明,创造文明,享受文明,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 进步的动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摇篮。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应 用和谐的生活方式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 要。和谐的生活方式,则是人类主动放弃物竞其空的原则,在适者生存的前提下,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让人类重回自然,让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环境友好,并非是刻意的修辞美化,而是人类真正地把自己纳入环境中,成为 环境的一员,自然环境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

 善待自然。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利用自然的前提是, 保证自然生态不被破坏,自然生物链不可断裂,自然物种有序繁衍。

 保护自然。自然不可再生,已是人们共识。我国原有的人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日 渐短缺,能源面临枯竭,子孙后代,将无资源可用。节约、保护、禁采,保护性开发势在必 行。

 回归自然。生态环境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摇篮,人类始终生存于生态环境之中。不同事物的 和谐相处,其中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根本。还原人的自然本色,是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这是生 态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五、结束语 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联系、和谐的生活方式与生 态文明的作用,依然是全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民生理念、持续发 展贯穿始终。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解决人类需求增长与生态环境有限供给能力之间 的矛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 27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建议,将每年的 6 月 5 日定为 “世 界环境日”,旨在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文明的道路和进步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紧密交织在一起,和谐的生活方 式伴随生态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各个领域,并为提供必不可 少的生态环境基础,推动环境保护和人类进步有机融合、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统计局.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1-20].新华网,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23/c-114772758. 环保部,国土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卫计委,统计局,林业局,气 象局,地震局,能源局和海洋局.2013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4-06-04)[2015-0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ttp://jcs.mep.gov.cn/hjzl/zkgb/. 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梁嘉琳.2012 年 6 月份我国环境损失占 GDP 比重分析[EB/OL].(2012-03-13)[2015-01-05]. 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75:214. 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 号[EB/OL].(2013-09-12)[2015-01-10]. 中国中央政府网. 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中国生态文明,2013(1):6—9. 陈宗兴.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生态文明,2014(1):6—9. 朱年.和合文化与苏州生态文明建设[C].苏州: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2010. [责任编辑 张桂霞]

  

推荐访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设想 文明建设 生态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