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蚌埠大学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思路

时间:2022-07-16 09:25:02  阅读:

[摘 要]本文从产业圈和消费圈两个角度分析了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而分别从大学、企业、政府的视角提出通过内部驱动和利用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外部机遇推进产业圈和消费圈融合,打造蚌埠大学城经济圈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大学城;产业圈;消费圈;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92-02

近期蚌埠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其中提出“强化蚌埠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配套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壮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规模,推进企业快速成长”和“发挥驻蚌科研院所作用,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研究成果转化步伐”。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蚌埠市大学城各高校作为大学科技园的主体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如何与社区、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如何发挥大学城的聚集科研效应,形成以大学城为主体的中心经济圈,将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1 大学城经济圈的内涵

大学城经济圈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区域内高校师生以及相关人员共同形成的产业和消费链,是依托大学校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圈,涵盖了教育教学、科研、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出版、培训、物流、旅游、健身、娱乐以及相关的三产服务。高校经济圈由消费圈和产业圈两个部分组成。消费圈是指依托高校而形成的消费市场,主要包括餐饮住宿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等主导消费业态以及医疗卫生业、金融广告业等保健和商业服务业态。产业圈是指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造力而形成的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创新型产业及产业群。

2 蚌埠市大学城概况

蚌埠市大学城经济圈离蚌埠市老商业区约12千米,离新城区广场约10千米,离新市政府约3千米,比邻京沪高速铁路蚌埠站。大学城共占地6000亩,共投资人民币20亿元,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现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四所高校入驻,大学城学生规模达到5万人。大学城以北在建有大学科技园区,园区一期规划用地规模2000亩,园区的东南侧约500米,在建的京沪高铁蚌埠站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总投资约8亿元的站前商业区建设项目包括商业、酒店、金融办公、交通、公寓等设施将于2011年年底完工,京沪高铁有望年底通车运营。在大学城周边有湖光小区、绿地投资建设的绿地——国际花都和安徽水利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龙湖春天商业街区和“龙湖春天”小区。

3 蚌埠市大学城经济圈发展现状

3.1 消费圈发展现状及特征

3.1.1 消费圈内人流量较小,人气聚集度不够

相对于其他城市大学城而言,蚌埠市大学城仅有4所高校,5万余名师生,消费规模偏小;另外,由于大学城商业区位于郊区,人流量小,而且发展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而市中心和新城商业区距大学城较近,交通便利,吸引了部分大学生消费群体。因此,消费规模偏小和商业区的分流影响了消费圈内人气的聚集。

3.1.2 消费格局不完善,消费档次偏低

大学城内消费结构以餐饮、服饰、娱乐和零售行业为主,且大多数规模较小,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生产消费格局,而且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有限,以低档商品和服务为主。

3.1.3 经营环境相对较差,管理难度比较大

龙湖春天商业街区内店铺分布随意性强,各种类型的经营商家交错分布,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格局。尤其是众多的餐馆普遍存在食品安全和垃圾处理不当等环境卫生问题。网吧经营环境嘈杂,管理不善,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围绕各高校聚集了一批有固定营业时间的“行商”,他们一般经营各种特色小吃,形成了高校别具特色的小吃文化圈。但因为集中了过多的小摊贩,造成了道路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给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带来了一定难度。

3.2 产业圈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成功的大学城经济圈来看,大学城产业圈的形成多数是以高校的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优势产业,进而通过其集聚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完善产业链,最终打造出大学城经济圈。如上海杨浦大学城以同济大学为核心,依托其建筑、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形成了目前国内基础最扎实、规模最大的现代设计产业,并通过设计产业链的延伸和集群效应,形成了“以设计咨询产业为主的核心圈层;以设计服务、物品制造、软件制作等直接为设计咨询业服务为主的次圈层;以企划研究、房地产、信息服务为主的包围圈层;以公关窗口联系服务等作为弱联系外围行业为主的外围圈层”的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从最初的一条街到目前享有国内外声誉的设计产业集聚区,是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结果,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高效回报。而从蚌埠大学城来看,首先从外部因素来说,蚌埠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上海相比相差甚远,其次从内部因素来说,由于高校的优势学科与企业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一方面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商业化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缺少高校科研人才的支撑,以至于蚌埠大学城还只是一些零星的产业个体,未形成相关产业集群和产业圈。

4 蚌埠市大学城经济圈发展思路研究

从消费圈角度来说,蚌埠站作为京沪和京福高铁的枢纽站,随着它的建成和投入运营,将会增强大学城消费圈的辐射效应,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实现消费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将吸引中高端服务行业(如高端商务酒店、大型零售超市、金融服务等)的进入,形成高铁中心商业区,与龙湖春天商业区一起构成蚌埠城市副中心、东部组团中心,枢纽型商业商务聚集区。此外,政府在高铁中心商业区的建设中要明确其功能定位,做好规划,并制定相关管理规范,为大学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从产业圈角度来说,埃特克维兹(Etzkowitz)和雷戴思托福(Leydesdorff)提出的三重螺旋模型,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是推动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本要素,而三者的叠加才是区域创新的核心。因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思路:

4.1 通过内部驱动实现科技园区、大学校园、政府三区联动发展根据蚌埠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围绕光伏、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出一大批与之相配套的中小型企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重点产业集群。为此,位于高铁站西北侧在建的大学科技园区规划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节能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和高附加值、无污染的新型加工业,使之成为蚌埠市现代化的科技创业园区。在这些生产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围绕蚌埠高铁站建设高铁创意产业园,以高铁创意产业园为龙头,重点发展动漫、IT、工程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大学参与社会实践,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相关技术问题是大学的重要职责。蚌埠市大学城现有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技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四所高校,这四所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向企业和社区输出智力资源。其中安徽财经大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省属重点高校,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加强其会计、金融、贸易等经济类学科内部建设、勤修“内功”,为高铁创意产业园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动漫、IT、工程咨询、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智力支持,进而形成大学城知识创新型产业集群。2009年6月15日,蚌埠市高铁创业园项目论证签约仪式在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举行,这将拓宽安徽财经大学科研领域,极大地推动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契合。通过这种契合,将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局面,即一方面高校的学生得到了实现“知行统一”的平台,完成了高校培育合格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和信息匮乏的难题,同时为大学城经济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个服务型政府对科技园区与大学校区之间的融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区域行政管理主体的蚌埠市政府应发挥其“润滑剂”功能。首先,政府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鼓励创新与实践,优化大学城创新创业环境。其次,需要发挥其引导、调控作用,通过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包括经济政策、教育政策、产业开发政策、城市规划政策、鼓励创新政策等)以及管理体制创新,来推动高校与科技园区之间的合作,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与融合。因此,政府通过这两项“润滑剂”功能,将有助于高校内的优势学科“走出去”和企业将相关生产理念、生产技术“引进来”的实现。

4.2 充分利用高铁站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机遇,推进产业圈和消费圈的融合蚌埠作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点之一,正面临着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良好发展机遇,而京沪高铁蚌埠站的建成,又为蚌埠市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构建高铁沿线和长三角产业转移承接高地和文化旅游休闲观光集散地提供了条件。因此,高校、政府、科技园要以高铁经济和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围绕高铁站整合空间和资源,不断推进产业圈和消费圈的融合:产业圈应该充分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智力资源,开发高端产品,并与消费圈内部相结合,通过内部消费刺激生产;消费圈通过突出高校的文化特征和产业圈的融入而不断提升消费档次,实现满足各级各类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的生产消费格局。产业圈和消费圈的融合最终形成蚌埠大学城咨询、信息服务等知识型产业集群,推动大学城经济的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邵学清.用活一所大学的资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成功的经验与启示[J].创新科技,2009(2).

[2]司林波,孟卫东.高校经济圈调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6(11).

推荐访问:蚌埠 大学城 发展思路 经济圈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