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时间:2022-06-09 14:20:02  阅读:

篇一

“就德国而言,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对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从对德国宗教的批判角度着笔,以开篇显志的议论笔法,直接指出,已对完成对宗教问题的批判的德国正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领域与方向的新的批判,德国正处于遽速变革的时期。而批判将带来学习和思考,带来新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马克思即表明了自身立场,即人与宗教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作为唯物主义的伟大先驱,马克思坚定地持反宗教的批判观点,认定是人出于自身的意愿与欲望而创造了地位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人,而非由以神祇为核心灵魂的宗教创造了比自己更为低等的人。而关于人为何要创造宗教这一问题,马克思则指明,宗教作为信仰的皈依,是人在现实的苦难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拯救获得幸福的欲望的反映。而关于宗教,还有一种颇为有趣的比拟,是将宗教比作“精神鸦片”。鸦片作为一种麻痹神经具有致幻力的老式毒品,除了许诺给人一个美好的梦境外,也具有调剂无聊生活,权作消遣的效用。但无论怎样说,马克思都指出了,宗教是用以麻痹人类的毒药,而麻痹人类势必会导致生产力低下,社会停滞不前,因此,宗教对德国社会各领域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成为了反对以宗教作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宗教批判成为其他一切批判的起点。

当宗教的伪善外衣被撕碎时,人所幻想出的美好桃花源也被撕碎了。失去精神支柱的人类迫切需要新的真理来支撑自我价值观使其不至于崩塌,使自我不至于重新陷入信仰无序的状态之中。于是哲学家——以马克思为首的这批人,他提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他开始把批判的视野从宗教本身转移到之前被宗教圣光所遮掩的其他社会领域——从对神性的批判,到对人性的批判,到对由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即社会的批判,最后,到人所创设并最终用以治人的,政治与法的批判。

关于对德国社会其他领域的延伸批判,马克思作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所谓“德意志的自由历史”同“野猪的自由历史”作比,振聋发聩,他的这一观点,恰恰是唯物史观的一个表现,主张历史的变化发展上升性,想要寻求变革,重蹈历史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是立足眼下,以炮火轰开新变革的大门!因此,对于德国制度,马克思痛呼:“这种制度本身不值得同情,它本身不值得重视,且已处于应当受到鄙视,也已受到鄙视的状态”,大力批判德国既定制度,指出德国国人在此种政治经济制度下,社会成员麻木不仁,俯首听命,在身价高而人数少的统治者手下,日益呈现出行尸走肉之态。马克思自认这样的社会状态是耻辱的,但他同时表示,“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马克思以一种民族羞辱的姿态,企图以此唤醒国家人民的羞耻感,从而鼓动他们逃离僵化的社会制度关系,这便是一种十分大胆且付诸实际行动的批判了。

马克思认为,当批判的矛头指向哲学的时刻,批判本身便接触到了当代问题之所在的问题核心。德国的法哲学与国家哲学具有先进性,因而德国人民需要此二种哲学在批判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什么样的理论才能真正适用于未能完成由旧制度向现代国家不完全转变了的德国呢?马克思的答案是,彻底的理论拥有最强的说服力。正如前文所讲,德国最早完成的宗教批判是最彻底、最具有根除特性的,因此,马克思点明,“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于是,对宗教的批判最终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最终证明了马克思的观点:推翻既有的自私的私产制度,推翻僵化而冷漠的社会制度关系,获得真正属于人的尊严。

然而,不同国家拥有的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根基,在马克思看来,在德国进行彻底的革命困难重重。然而,彻底的革命是有必要的。

虽然,德国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其既得之间,优越的政治解放理论与滞后的实践之间都具有较大差距,政治解放的实践甚至无法比拟同时代其他国家,但由于德国分担了超出其本身负荷的制度的不合理方面,使其在政治建构上具有较大缺陷。所以,“只有摧毁当代政治的普遍障碍,才能摧毁德国特有的障碍”,如果不进行彻底的革命,可能无法使社会制度关系发生实质性改变。

然而事实上,德国实际解放的可能性在何处?马克思问。

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一个新兴的等级逐步形成,它表明一切等级的解体。因此,它无法依赖任何历史的权利,它与德国现行制度根本对立。它是人民本身,但也不是单个的人,它代表人生而为人的普遍困境和根本诉求,因而只有解放人民全体,它才得以真正解放。

“社会解体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无产阶级是对现行社会领域全套通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否定,它宣告了世界制度的解体。马克思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换句话说,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能领导德国,取得实际的解放,最终达到对社会各层级领域的根本批判。

“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所寄予的厚望,时至今日仍令人动容。而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样一天迟早会到来。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闪烁的智慧,层出不穷的金句,深邃隽永的道理,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篇二

马克思以论述宗教为切入点,指出除哲学领域之外,德国在其他领域都处于落后地位的“沉疴”,并期以无产阶级革命唤来“高卢雄鸡的高鸣”而结束全文。

开篇,马克思寥寥几段却十分精当地论述了已成历史的宗教问题:“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这实际上是之前费尔巴哈完成的对宗教的批判———一切其他批判的前提。然而,马克思总是要更进一步的。“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他开始了自己的循循推理:“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有存在的“市场”呢?马克思也在自我进行着解答:“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导言》指出了物质的力量以及实践的重要性,让哲学回归“尘世”,并勾勒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之特征、实现方式及其作用与力量所在。不过,没谈及的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东西,人民如何吸食鸦片已不是重点,但无产阶级如何拿起哲学的武器,去实现“人的解放”,是不得不思虑的问题。篇三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当我读到句话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的,之前令我一头雾水的内容似乎弄懂了一些,这使我又重拾信心继续读下去。尽管对这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但还是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所阐述思想,我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点理解,尝试写下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认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1843年,马克思前往巴黎,而此时在思想上,马克思也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开始吸收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不满,对封建君主将人民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满……这些导致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端愤怒和不满。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一个富有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新锐。他主张革命,但不是盲目地暴力革命,而是需要思想哲学进行指导的革命。

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现实世界的苦难,他主张“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马克思从革命的角度要求人民放弃幻想,勇敢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做斗争。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说明它有一个慰藉的功能,它能减轻人民精神上的痛苦。现实中的痛苦不可能完全消灭,现实中的不平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所以在现实的苦难消除之前,宗教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接着,马克思就把箭头指向德国的旧制度,而对旧制度的批判首先是对德国法律体系的一个批判。因而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法哲学成为首遭批判的对象。历史法哲学主张法应该延续传统,,用习惯法代替普遍适用的成文法典。马克思对此观点发起了猛烈地批判。“有个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它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把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历史对这一学派,正像以色列上帝对他的奴仆摩西一样,只是表明了自己的过去,因此,这个法的历史学派本身如果不是德国的历史产物,那它就是杜撰了的德国的历史。”“具有条顿血统并有自由思想的那些好心的热情者,却到我们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找我们自由的历史。但假如我们自由的历史只能到森林中去找,那末我们的历史和野猪的自由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然后,马克思开始转向批判这种从历史经验来解决德国现代问题的历史哲学理论。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进行讽刺“我们的历史就像一个不谙操练的新兵一样,到现在为止还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补习操练陈旧的历史。”

马克思以独特的眼光和角度观察到德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并进行了猛烈地批判,以此来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革命之中。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革命史,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这些没有完全成功的革命,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而正是在这种人之不为人的社会价值体系的控制下,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主体认同。王朝的更迭仅仅是历史的重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并不因朝代的改名换姓而被打破,革命没有上升到“人的解放”的层次,人依然不为人。这最终注定了这些运动失败的命运。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次激烈的碰撞,让我学会看事情不在从一个单一的方面去观察;多角度地去揭露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的认识问题。还有就是不得不佩服马克思的智慧,从仰望高峰到跨越高峰,这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没有大智慧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推荐访问:导言 读后感 批判 哲学 尔法

版权所有:汇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汇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汇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12023014号